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发展已经深度融入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是利用互联网公共平台发声的一种方式,互联网平台正逐步成为舆论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包括高校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在校大学生,而在校大学生又是高校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年龄相仿,思想观念比较接近,很容易产生非理性的看法。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我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如果学生某些合理需求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高校舆情慢慢显现、发酵,甚至会引起社会群体关注和参与。在这种情况下,频繁发生在大学校园的网络舆情具有更加敏感性和紧迫性、更加具有破坏性和难以控制的特点。各种校园事件、社会事件,持续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影响。在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危机蔓延速度快,控制难度也越来越大。高校如何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并进行引导与控制,从而顺利解决网络舆情已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课题和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搜索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成因及危害,探索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对策。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高校网络舆情;
舆情危机;
演化路径;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7-0126-04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理论背景
高校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人们的社会生活逐渐深度融入网络世界,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其中。目前,国际互联网舆情的研究重点是互联网舆情的定义、传播机理、危机演变规律及防范策略等。高校网络舆情顺应网络舆情发展态势,要充分认識到其本身的危机属性。
高校网络舆情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和衰退期。潜伏期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已经出现,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1]。此时,高校学生的舆情诉求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但这种情绪随时都可能爆发出来。爆发期是影响最大、破坏力最强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揭露事件真相的时期。在此期间,大学生容易相信一些未被证实的信息碎片,导致舆情走向非理性化方向。舆情危机爆发后,随着校方的介入和处理,学生的合理要求得以满足,网络群众获得了正义感,舆情事件的热度开始下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逐渐消亡。
(二)现实背景
如今,伴随着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各种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也在增加和发酵,这也导致网络舆情的管理变得越发困难。
近年来,网络舆情治理在高校管理中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知网以“高校网络舆情”为关键词检索,有关学术论文1964篇,“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论文143篇。在此背景下,面对复杂多样的网络舆情,高校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捕捉问题,并积极探索合理解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方式。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是一种依附于互联网的独特的信息形态,它代表着一种倾向和态度。新媒体的兴起,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更加开放的舆论环境,同时也是舆情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和传播载体[2]。分析发现,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网络舆情的广泛性、网络舆论信息的复杂性和高校公共危机事件的公共性是显而易见的。若不能从危机沟通的角度有效关注,很容易因其话题的公共性、敏感性和巨大的破坏力引发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一)时效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主要有高校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则是高校舆论的主要参与者。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时效性加快了舆情事件的发酵速度。高校校园是一个人口相对密集、人际交流频繁的场所,大学生之间的利益具有高度关联性,很容易聚集起来,并形成一致的情绪和观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网络舆情发生之初,高校要抓紧时间抢占先机,做到事态同频,第一时间介入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
(二)突发性
高校作为一个社群网络,有着明显的社会团体结构,也更容易产生舆情事件。全媒体时代,舆情事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并形成极具影响力的社会性事件。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快速、广泛传播的特征,再加上舆情事件的公共性和敏感性,更有境外敌对势力的诱导和煽动,网络舆情很可能会在短期内产生聚集效应,并迅速爆发。
(三)不确定性
在社会生活中,一旦出现了一些冲突或问题,就可能会引起“舆论危机”。然而,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以及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在互联网上,任何一个节点发生了问题,都会引发一场舆论危机。只要有足够的关注度,舆论就会在互联网上快速扩散,加上大学生普遍思维更加活跃,极容易被情绪化观点煽动,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可能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
(四)破坏性
尽管网络舆论只是反映了公众的一种态度、观点和情感,但在某些时候,舆论也会产生很强的破坏力。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本身具有自由性、匿名性和传播的广泛性等特征,所以,网民们可以更为大胆地在网上散布谣言、发泄私愤、传播反动思想等,而不需要承担实际责任[3]。这不仅会给政府、社会、高校及个人造成经济或实际的损失,还会对政府、社会、高校及个人的形象、信誉和声誉造成长远的损害,这些都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和消除的。
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成因和危害
(一)成因分析
1.外部成因
从网络舆情演变为舆情危机,是由舆情事件的公共性、社会敏感性及破坏性等内生性因素和媒体的推动、政府的调控能力等外生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舆情危机发生的过程中,事件触发、传播、回应等各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导致事件的不断发酵。网络流言更是无穷无尽,常常会出现夸大事实的情况,从而引发大众的负面情绪,并对社会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
(1)一些媒体指向性的引导
当发生高校网络舆情之后,各种碎片式信息以及煽动性言论会大量流向媒体,这些信息真假混杂,会产生极强的迷惑性及危害性。部分网民没有鉴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很容易被大量具有情感色彩的信息所误导,随意地转发,甚至“正义”地发布一些偏激的言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媒体等平台是有社会监督功能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营销号”“网络大V”,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和关注度,对网络舆情事件加以渲染和炒作,并引导舆情事件持续发酵[4]。
(2)网络舆情化解能力不强
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过程中,政府起着调控、引导、化解的重要作用[5]。但网络舆情的管控难度大,且疏导舆情危机的手段存在不足,缺乏澄清谣言、公布正确信息的方式方法,从而引发社会公众及高校师生的恐慌和焦虑。
(3)网络信息快速、广泛地传播
由于新闻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平台数量不断增加,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即时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对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过去处理舆情的“黄金24小时”,到后来提出的“黄金4小时”,再到现在“黄金29分钟”,很多事情都是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被发现、曝光,然后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关注。
(4)网民负面情绪和境外敌对势力的推波助澜
在互联网媒体平台上,任何人发表的言论都是公开的,不管个体是否主动引发网络舆情,或是参与其中,都很有可能会受到互联网舆论的影响,从而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作出不同程度的、不客观的、具有情绪介入的判断。
与此同时,网络上还有不少境外敌对势力藏匿其中,利用热点舆论煽风点火,试图以此挑起人们的负面情绪,制造社会混乱。通常情况下,相关的网络舆情话题都呈现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的趋势[6]。
2.内部成因
近年来,高校里出现一些涉及学生学术不端、教师失德失风、学术压力过大、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教师言语不当、招生就业、校园安全等敏感问题,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催化,这些问题在互联网上不断发酵,并引发了社会公众的注意,网络舆情危机不断叠加。
(1)学生
由于大学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够全面,思想还不够成熟,很难分辨信息的真伪,进而影响了判断力。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我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校规章制度不合理、教师师德存在问题、大学生跳楼自杀等,这些事件往往最初曝光者是学生,当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而学校却迟迟没有任何回应的时候,学生们就会倾向于利用网络媒体发声,同时会吸引来更多的学生,对舆情事件提供支持和扩大传播范围[7]。
(2)高校管理者
面对校园激化的网络舆情,一些学校的管理者没有能在事情刚发生时就迅速回应。相反,他们采取了冷处理、模糊回应等方式,不愿也不敢发出声音,这就导致高校的网络舆情越来越激烈[8]。一些学校的管理者甚至对网络舆情存在恐惧的心理,不能及时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判断。他们将大学生视为一个不成熟的群体,经常忽略了大学生的合理诉求,面对问题还会相互踢皮球。种种冷漠、消极的管理方法让学生们对学校产生了抵触情绪,当舆情危机爆发时,他们便会选择与学校站在对立面。往往此时,高校管理者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
(3)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
此前,高校中出现了如学生学术不端、校园贷等舆情热点事件。学校对于学生的监管存在不足,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问题,任由事态发展,最终爆发舆情危机。在网络舆情初期,高校缺乏收集、分析舆情信息以及预判舆情事件连锁危害的能力,从而无法对其进行有效遏制。高校应从专业的視角分析高校发生的网络舆情形势,明确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
(二)危害
当前,由网络舆情引起的恶性事件在高校中屡见不鲜。一旦出现,这些恶性事件不但对高校的名誉、整体形象造成很大的影响,还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这不仅会对高校的教学环境、教育教学工作造成负面影响,还会给社会增加一定的不安定因素,有碍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1.高校
高校爆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严重时不仅会损害学校形象,还会削弱高校办学公信力,影响高校教育教学的稳定发展。当高校舆情疏导不力,还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使高校管理失控。
2.学生
绝大部分高校网络舆情产生初期,是因为大学生的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导致以学生为中心引发网络舆情,并在学生群体中蔓延开来,从而形成“群体性”抗议活动。这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严重时甚至危及学生生命。
3.社会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主体通常是在校大学生,因为他们缺乏社会阅历,所以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诱惑,进而出现极端的言论和行为,进而将舆情事件政治化,导致一些社会群体也介入到了舆情事件当中,这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四、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对策
(一)完善高校网络管理平台
1.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预警能力
随着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的日趋多元化,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下,如何有效应对各种舆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网络舆情都不是突然发生的,如果在舆情的传播过程中掺杂了一些流言,或者是高校的处理方法不得当,都会加快舆情的发展。高校应该收集和整理互联网上的舆情危机事件,并对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总结,构建出公共危机预警体系,组建安全网络监测与预警系统,为大学的校园治安管理工作提供实时支撑,提高危机预警的效果,提升危机预警的水平。
2.增强风险意识,提高监督管理能力
随着高校不断出现的网络舆情事件,学校逐渐认识到加强网络监督的重要性。但是,因为对网络舆情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对舆情事件的风险没有足够的意识,对出现的问题也没有足够的关注,因此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由此无法对舆情的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9]。高校应当建立线上线下双渠道的监管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爆发的关键点往往是舆情应对不当,这也是网络舆情演变为舆情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事实上,许多网络舆情都是从一个微小的爆发点开始的。如果在舆情形成的早期,高校可以对舆情进行正确的引导,并积极地回应和解决相关问题,就有可能改变舆情事件的走向,进而防止高校网络舆情演变成舆情危机。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提高高校的网络舆情应急水平,是降低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率、减轻其消极效应的关键[10]。
4.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加强校园内的交流沟通,是控制舆情的最优办法。构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全体师生对网络热点问题保持高度的关注,并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和监督中,从而实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多方面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师生的内心需求和真实的心理活动。同时,完善平台的信息反馈功能,及时收集学生和老师的意见,以便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营造高校与教师、学生之间互信互助的氛围,在校园中建立起强大的凝聚力,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扼杀于萌芽状态。
(二)高校管理者技能提升
1.提高政治素养,增强网络舆情担当能力
全媒体时代,提高高校管理者对网络舆情的处置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首先,处理舆情时,高校管理人员应增强担当和治理意识,将政治责任融入高校的网络舆情工作之中,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在处理高校网络舆情时,学校管理人员应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科学处理,张弛有度,努力做到精细管理、主动参与、积极协调,加强线上线下、校内外、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共同体[11]。从学校的发展和全体师生的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对于比较简单的网络舆情问题,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而对于比较复杂的网络舆情,要表现出真诚解决问题的态度,第一时间安抚群众,并逐步、高效地实施解决方案。高校管理者要有与时俱进的积极心态,持续提高能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2.提高对网络舆情的把控力、引导力
高效管理者要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把握网络舆情,把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党的执政理念和正确的舆论引导,提高运用和管理新媒体的能力。同时,熟练掌握网络舆情的资讯来源,与师生进行积极的交流,有效利用媒体的传播手段,积极化解网络上各种不安定的因素。在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中,坚持引导与疏导并重,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引导、疏导和回应,掌握网络舆情的大方向,为高校建设一个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3.加强学校师生思政教育建设
当代大学生是敏感度很高的社会群体,他们在知识积累、思辨能力等方面都拥有独特的优势[12]。但是,他们在思想意识等方面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群体的影响,更易被负面信息所干扰。高校要充分掌握这一特点,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坚持思政教育理念[13]。高校老师应该打破传统的、固化的教学方式,保持审慎、敏锐的思想状态,要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要利用互联网技术革新教学方式,把网络舆情作为一面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镜子,清晰认识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要有效解决学生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14]。
(三)积极培养网络“意见领袖”
网络“意见领袖”就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号召力和说服力的网络发言人。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在发布、传播、讨论信息的过程中,容易形成强大的意见作用,网络“意见领袖”能对互联网上的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有效解决相应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网络“意见领袖”利用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对社会舆论产生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舆情事件的发展造成影响[15]。因此,高校要积极培育“意见领袖”,形成影响力,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利用正向的舆论引导,消除危机事件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冲击,进而实现主动干预的目标。
五、结语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更加困难,如何有效处理网络舆情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高校更要提高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認知水平,充分掌握网络新特征,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头羊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使其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建设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冰阳.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9):96.
[2] 贺振航.高校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舆情分析[J].新闻战线,2015(5):191-192.
[3] 孙玲芳,周加波,徐会,等.网络舆情危机的概念辨析及指标设定[J].现代情报,2014(11):27.
[4] 高珩.网络舆情视域的高校思政教育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6):99-100.
[5] 杨军.网络环境下地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提升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171-172.
[6] 葛元涛,曲光华.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2(8):47-49.
[7] 王哲,何飞.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演化及管理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8):157-162.
[8] 黄一涛,史鸿文.新媒体时代高校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处置能力建设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2(7):98-100.
[9] 杨仲迎.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决策体系构建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2(5):102-104.
[10] 刘治超.涉腐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机制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5.
[11] 蔡薇.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声屏世界,2021(17):98-99.
[12] 张睿丽.把握学生的阅读心理倾向 做好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指导[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3):127-128.
[13] 刘永泉,吴颜.网络舆情危机视域下现代大学治理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2):21-25.
[14] 王楠.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9):75-77,80.
[15] 纪芳.微博意见领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作者简介 邢思雨,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全媒体时代管理对策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新媒体研究(2016年21期)2016-12-19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9期)2016-12-08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及其管理对策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国有风险投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浅析电力多经企业的现状及其管理对策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刍议水利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