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探讨——以苏州大学为例

时间:2023-08-29 09:45:02 来源:网友投稿

赵胜楠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大学生网络舆情泛指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各类事件的看法、态度和意见的总和。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培养的关键阶段,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利用各种途径表达观点和看法。而自媒体平台具有信息更新即时、内容丰富、交互方式强等特点,日益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微博、微信朋友圈、贴吧论坛、博客、知乎等自媒体平台(社交网络平台)高速发展。伴随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不少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网络直播侵权、自媒体平台泄露个人信息、个人利用自媒体平台散布虚假信息等网络舆情引发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1]自媒体网络舆情一方面直接反映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另一方面,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2]因此,做好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针对当前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舆情现状,笔者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结合的方式,于2021年秋季对苏州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问卷设计和问题设置包含以下7个问题:你通常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各类信息;你通常通过哪些方式对信息进行传播;你在网络上对如下信息:国内外时事、社会热点、民生问题、文体娱乐、学校政策、大学生活的关注程度如何;对网络上的热点事件,你最倾向于怎么做;你在参与网络评论时,通常出于哪种心理;你通常易于接受哪些人的意见和观点;如果对学校的某些规定或事件不满,你倾向于通过哪种渠道表达。

问卷中的每个问题设4到8个选项,其中:3个问题为单选,4个问题为多选。本次研究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48份,有效问卷数为415份,有效回收率为92.63%。在415份有效问卷中,男生211人(占比50.8%),女生204人(占比49.2%)。从年龄来看,“00后”大学生367人,占总数的88.4%。分年级来看,大一(94人)、 大二(125人)、大三(66人)、大四(28人)学生和研究生(102人),数量分别占总数的22.7%、30.1%、15.9%、6.7%和24.6%。专业包括:中文、教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会计、生物医学、美术等,涵盖文、理、工、商、医、艺术六个专业大类。抽样结果基本符合此次调查对样本的要求。有效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问卷调查学生信息

在访谈调查环节,选取10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与他们进行较为深入的交谈以获得更多开放性的答案。此外,围绕苏州大学学生舆情现状、工作方法和挑战,采访了苏州大学10位从事相关工作的老师和学生工作者,包括:学校宣传部门和学生处的教师、院系党总支副书记、专职辅导员等,大家对问卷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提供了不少宝贵的帮助。

通过对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的分析,总结出当前大学生舆情的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2.1 多渠道传播媒介,自媒体占主导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各类社交软件的高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渠道得到急剧扩张。当代大学生作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往往倾向于使用自媒体这样的新事物。如图1(a)所示,对于问题“你通常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各类信息(可选1~3项)”,413名受访学生(占比99.5%)选择了“用移动设备上网”,紧随其后的是“用电脑上网”,有381人,占比91.8%。在回答图1(b)问题“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可选1~3项)”时,位居前三位的答案是“即时聊天工具交流”“在QQ空间或微信朋友圈发状态”“转发网上的帖子、微博或视频”,分别有415人(100%)、396人(占比95.4%)和322人(占比77.6%)。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如图1(b)所示。

图1 关于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观点表达途径的调查

图1(a)是学生对问题“你通常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各类信息”的回答;
图1(b)是学生对问题“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回答。

综合来看,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传播途径中,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在各种传播渠道中占据了首要地位。因此,微信朋友圈、知乎、微博、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在近年来大部分高校舆情事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传播作用。[3]

2.2 兴趣内容多样化,社会热点最受关注

大学生群体虽处于相对封闭的大学校园,但其感兴趣的内容不是局限于校园内,而是涉及有关国家民族利益、社会热点等。调查显示,社会热点、国内外时事和民生问题位居学生关注内容的前三名(如表2所示)。这表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关注点多样化,对校外事务的关注度远超过对校园内事务的关注。因此,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舆情的内容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加复杂多样。[4]

表2 大学生对有关信息的关注度

续表2

2.3 观点易受少数人影响,舆情扩散迅速

大学生舆情的范围和内容虽然多样化,但从其产生的源头来看,往往由少数人制造形成。大学生的观点易受少数人的影响,然后,借助自媒体迅速扩散。[5]根据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大多数学生虽然对某一事件产生自己的看法,但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表达意见者为少数。如图2(a)所示,当被问到“针对网络上的热点事件,你最倾向于怎么做?”,只有25人回答“主动发帖”。如图2(b)所示,“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有195人回答“从众心理,看见别人评论我也凑热闹”,只有38人回答“引起自己的强烈共鸣,通过评论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可见,那些表达见解的大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较小。

图2 关于大学生对热点事件倾向性和网络评论心理的调查

图2(a)对问题“你在参与网络评论时,通常是出于哪种心理”的回答。A:完全不关注;
B:转发;
C:只浏览;
D:主动发帖;
E:评论或回帖;
F:其他。图2(b)对问题5“你主要通过以下哪些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回答。A:无聊,打发时间而已;
B:从众心理,看见别人评论我也凑热闹;
C:引起自己的强烈共鸣,通过评论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D:借助网络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E:其他。

在问及“你通常易于接受以下哪些人的意见和观点(可选1~3项)”时,“同学朋友” 这一项人数最多,为298人,占比71.8%(见图3)。

由此可见,年龄相仿、有着相似背景经历的同学、朋友的观点易于获得大学生的认同和接受。

图3 对问题6“你通常易于接受以下哪些人的意见和观点”的回答

在随后对学生进行采访调查时,就当时热议的几个事件(例如:“阿里巴巴女员工疑被性侵”和“霍尊陈露分手费事件”)进行提问,10位受访学生中的7位明确表示自己在对事件详细了解之前就已受到其他人观点的影响,并且容易在之后被他人的观点改变自己对事件原有的看法。在对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采访中,都提到自媒体很大程度上便利了舆情的扩散,一篇帖子或者一张网络截图从发送到预览,几秒钟就能有几千的浏览量。

2.4 舆情主体素质较高,可控性较强

作为舆情主体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受教育程度高,具有良好的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舆情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如图4所示,当问及“如果对学校的某些规定或事件不满,你会通过哪种渠道表达(可选1~3项)”时,占比最高的答案是“向亲人朋友倾诉”和“向辅导员或学校相关部门反映”,分别有406(占比97.8%)和311(占比74.9%)人。与此相对,只有67人(占比16.1%)和85人(占比20.5%)选择了“在微信朋友圈表达不满”和“在知乎微博等平台表达不满”。

图4 对问题“如果对学校的某些规定或事件不满,你会通过哪些渠道表达”的回答

在采访中,所有的受访大学生都认为“舆情信息是可控的”, 他们愿意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这说明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可以监测和控制的。

3.1 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建设

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一种,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接受文化的重要一环。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6]首先,要建设好校园网,丰富校园网的教育资源,使之既能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又能减少学生浏览不良消息网站的隐患。其次,加强校园软件设施建设,设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栏目,邀请学生共同参与校园网络建设,通过互动构建学生健康的精神世界。高校官媒作为对外宣传本校信息的官方媒体,一字一句都代表着高校的形象,同时,对关注官媒的学生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官媒的舆论导向作用,用好新媒体平台。新时代官媒管理策略首先是紧跟时代潮流,走在社会热点的前沿,及时转发舆情热点的正面消息,同时,在评论中多与学生群体共情,拉近官媒与学生的关系,深入学生群体,才能将导向作用发挥到最大。

3.2 培养高校青年学生理性思维

高校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所以,对高校学生的引导在控制舆情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旦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到更多错综复杂的消息时,高校就无法发挥主导作用。大学生本身素质较高,可控性较强,首先,学生对信息的辨识还不够清楚时,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开设培养理性思维的网络课程,引导学生用理性思维发现、看待、处理网络消息,提升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7]其次,舆情之所以产生就是每个人都在发表自己对事物主观的看法,高校无法控制每一位学生,控制每一条散播的评论信息。但在信息公开的条件下,当事件的发生过程、处理过程都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自然会减少影响力。因此,高校可以构建信息公开、互动公开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校长信箱、书记信箱等校园内部网站上发表个人的看法,有利于高校管理者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群体动向,有助于针对学生特点改进高校网络德育环境。

3.3 打造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程

高校学生较早接触网络,基本都是自发学习使用网络,自主探索网络的多种用途,大多数人并没有学习甚至没有了解过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更能体现其真实的素质。高校应当注重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学会利用互联网学习以提升能力。还可以开辟专门的思政教育论坛,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甚至对各种热点话题创建交流贴,转载权威论述和一些具有建设性、代表性的观点,拓宽学生的信息视野,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8]

3.4 拓宽网络舆情信息搜集渠道

首先,学校各部门应当通力协作,共同监控网络舆情,设置网络舆情信息采集队伍或部门。在高校学生经常参与的网络阵地,比如:微博、微信、知乎、短视频平台等做重点关注,时刻掌握信息动向,抓住舆情热点。其次,提升舆情监控的硬件设施,采用大数据对网络舆情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测。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弥补人工的不足,扩大信息搜集渠道,提升工作效率。[9]同时,监管人员在这种全面汇集消息的基础上,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形势作出预判,并采取不同的措施以降低影响。以苏州大学为例,2012年苏州大学校成立了“网络舆情分析与研究中心”,该中心由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组成的网络舆情研究和工作团队,并已配备了多种专业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监测软件。

3.5 完善网络舆情应急引导预案

高校应完善网络舆情引导预案。首先,在网络舆情发生之前,尽可能地推测舆情发生所涉及的多个方面及发展的多种走向,提前制定相应的引导预案,并进行预演,避免舆情发生之时措手不及,以致舆情发生到不可控的地步。[10]其次,网络舆情真正发生以后,网络舆情管理者要密切关注师生动向,辨别舆情走向,实施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在网络舆情发展的初级阶段就进行有效的干预,使之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国内专门针对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舆情的研究还比较少,更缺乏可以直接采用的数据。以苏州大学为例,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对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舆情的主要特点和高校大学生舆情工作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探究了高校相关领域工作面临的困难,结合苏州大学的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高校在网络舆情处理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苏州大学舆情大学生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寻根(2022年2期)2022-04-17亏格4 周期纤维的陈数结果数学大世界(2020年5期)2020-06-22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校园英语·下旬(2019年8期)2019-10-07苏州大学文苑(2019年1期)2019-01-16数字舆情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3期)2017-06-21数字舆情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9期)2017-05-04消费舆情消费电子(2016年12期)2017-01-19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人生十六七(2016年14期)2016-12-01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图书馆界(2013年6期)2013-03-11

推荐访问:舆情 为例 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