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优化路径

时间:2023-08-21 16:15:02 来源:网友投稿

◎颜 雯

语文大单元教学强调一个“大”字,即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不局限于一篇文章,同时也不局限于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甚至不局限于整本语文教材,而是将教学目光着眼于与知识点相关的所有元素。简单而言就是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以指引学生将学习范畴有效延展,拓展学生见识,开阔学生视野,加深知识层次,以激励学生勇于探索语文,研究语文,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大单元教学强调一个“大”字,这就意味着其涉及的内容较多,广度较大,程度较深。若想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而且不偏离教学主题,那么必须重视确定核心知识教学目标,围绕核心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层层开展,循序渐进,最终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及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考验。因此,在备课前,语文教师需对大单元教学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知,进而对整本教材进行系统地、全面地分析与探究,结合教育方针政策,联系教材文本内容,考虑班级学生差异性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主要涉及内容为基础知识教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写作实践锻炼以及口语表达练习等诸多方面,为此,确定的核心知识教学目标也需重视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多维度设定,以教学目标引领学生正确地开展初中语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意识,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的大单元教学,教师需先对整个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多方因素进行思索后,确定教学目标。

第一目标:基础知识教学。学生通过课文阅读,将文章内容梳理清楚,且较为系统地整理文章的写作方法,进一步梳理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第二目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教师对单元文章进行全面分析后,确定教学关键词、关键句子,由此提出教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春》这篇文章教学时,提出的问题:“作者笔下的春日图景有哪些,你最喜欢哪幅,为什么?”如《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教学时,提出问题:“济南的冬天在作者的眼中是个理想的境界,你是怎么理解的?”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第三目标:写作实践锻炼。以本单元的知识内容为题,进行理解性的实践写作训练,便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化,应用化,提升其综合应用能力。如可以以“新校园”“九月的天”等为题,开展实践写作练习。第四目标口语表达练习。以诗歌郎朗上口的特点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进行诗歌诵读,感受诗歌意境美的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是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方向,更是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基础与关键,需高度重视并谨慎确定。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此教学组成部分的占比也越来越重。为此,大单元教学建立读写结合教学机制,具有极强的教学意义,便于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综合能力。为此,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需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将读写结合教学机制同步建立。

通常情况下,初中学习的写作体裁较为丰富,如散文、记叙文等,在教材文章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展开讲解阅读知识,向学生渗透读写结合观念,并布置一定的写作练习任务,这样取得更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大单元教学不局限于一篇文章,同时也不局限于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甚至不局限于整本语文教材,所以,语文教师首先需对文章所在单元的文章题材进行分析,再分析整本教材的文章题材布局,最后再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延伸题材写作知识教学,丰富学生阅读体验,开阔学生写作视野。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前三篇文章属于借景抒情类散文;
第二单元中的《秋天的怀念》为抒情散文,其后两篇文章同为散文;
第三单元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描写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
第五单元中的《猫》是状物散文。这些文章都属于散文的一种,学生在阅读时,会发现虽然同为散文,但其表现出的意境却各不相同,此时,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积累优美词句,并细细体会作者透过文字表现出的浓浓情感,使学生感知语言的博大力量。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特征,总结散文特点,并以“抒发情感”“描写自然”等为题,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同时将积累的优美语言进行合理变形应用,既为学生阅读理论知识输出找到出口,更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二得。

大单元教学建立读写结合教学机制,是教学目标的指引,更是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

思维导图图文并重,可将知识点间的关系合理表达,如隶属关系、并列关系等,既有主题关键词,又有形象的线条连接符号,具有极强的辅助记忆效果。在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构建策略中,思维导图的作用价值不可忽视,它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建立学科思维,助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更利于学生解决知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大单元教学中合理应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将各单元知识点进行有效并联与串联,可以有效地增加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八年级上册几个单元中的文章都有围绕着“亲情”这一题材展开描述,且应用的写作体裁也多为散文。为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建立学科思维,教师可以“亲情”为知识总结切入点,绘制思维导图,将八年级语文上册中所有的与“亲情”相关的文章,以“亲情”为线索串联起来,从而明确同一题材不同文本,或者不同文本不同题材但具描写“亲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拓展能力。

第二单元《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是朱德创作的记叙性散文,记叙母亲的生平,深切悼念自己的母亲,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第四单元《背影》这篇文章是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父亲送作者上学时的情景,将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此时,遵从大单元教学理念,教师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散步》这篇文章放在思维导图中共同进行知识梳理,便于学生将文本知识、文学题材、表达情感方式等进行综合整理。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不仅将现在学习的文本知识进行梳理,更将以往学习过的知识以同一个关键词进行联系,既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更利于学生扩展思维逻辑,培养思维习惯。

大单元教学若想顺利开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重视与一些文化活动加强联系,一来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通过活动可以很好地落实学科素养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但考虑到活动对象是初中生,因此活动形式需更贴合初中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为此,我们可从文化教育渗透活动和文化教育体验活动两个方面展开落实。

文化教育渗透活动,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更有效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例如,每个单元教学中都有古诗词教学内容,可将古诗词教学应用大单元教学模式,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文化教育渗透活动主题,教师向学生布置古诗词背景资料查询任务,指导学生从古诗词创作背景入手,对传统文化进行展开探究,了解更多文化典故,积累更多文学常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文化教育体验活动,主要目的是鼓励并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底蕴。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认知,同时也将使学生明确自身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需具备极强的文化传承意识与责任感。文化教育体验活动重点强调积极参与,并不一定强调所有学生参加,但为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语文学科魅力,体会到传统文化学习价值,教师需重视开展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比如课本剧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古诗词诵读比拼、绘画体诗比赛等。在这些文化教育体验活动中,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创造力都将得到培养与发展,同时也符合初中生好胜心理状态,进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主观参与能动性的目的。例如,“说”是古代议论文体,可以将其作为大单元教学的主题,结合文化教育体验活动,开展教学。《马说》《师说》都具有极强的表演空间,利于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文化情怀,进而使得学生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内心情感得到激励。

大单元教学强调单元知识整体教学,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理念就意味着便于学生将相关知识进行串联式学习,连贯知识结构,构建系统知识体系。学生通过集中性学习某一中心知识点,一来可以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二来利于向学生指明学习方向,更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以单元为单位,对教学活动进行结构设计,推动学生对课文间的联系进行探究、分析、联想、概括,最终发展语文思维逻辑,连贯知识结构。此外,大单元教学利于学生利用已学知识点预习新知识点,学会举一反三,综合能力获得稳步提升。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学习发现,本单元所有知识为古文知识,对学生的古代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学生会因传统文化掌握层次不一而出现较为明显的学习差异。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可以针对整个单元课文开展大单元教学,便于学生将古文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学习,连贯知识结构。

教师先带领学生对《岳阳楼记》整篇古文进行梳理,第一段为叙述,交代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以及作记的缘由。接着第二到四段主要进行情感抒发,写洞庭湖全景,暗景抒发悲情,明景抒发喜情。第五段为议论抒情,点明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时,学生对如何学习和梳理文言文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对古文中的字词古今涵义,句式结构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学习。而且在教师的全面讲解和指导启发下,学生可以独立翻译文章并讨论文章创作背景,深入探究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接着,教师布置《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按照《岳阳楼记》学习方法、梳理方式对预习内容进行整体预习。此时,学生将应用已经掌握的文言文学习方法预习新知,开展自主预习。

最后,教师从大单元教学角度带领学生对整个单元的文言文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整体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我们知道,大单元教学是以一个单元的知识为整体进行的系统教学,它可以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我们的语文教材经过不断积淀与删选,每个单元的文章都具有较强的联系性与交叉性的特点,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可在单元第一课时,顺势将单元中其他文章进行联系教学,这就意味着虽然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以单元第一课为主,但学生必须在预习时,将整个单元课文系统预习,了解单元课文都讲了哪些内容,各个课文间的联系是什么,关键词、关键句子都有哪些等等。

当学生通过预习明确这些内容后,在课堂学习时,才能更有效地跟上教师教学节奏,与教师就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将非常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可见,大单元教学具有积极的教学应用价值。开展大单元教学,教师将整个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学,还要注意向学生传授具体的学习技巧,此时,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将得到强化,自主学习能力也将提高,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控能力也将逐步提升。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大多是诗歌形式,这时,教师可以以“诗歌赏读”开展大单元教学。教师将整个单元知识内容进行整体备课,将单元中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同时以“诗歌”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便于学生对诗歌的诵读方式和学习技巧进行掌握。

然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文章旁边的注释、旁批、以及其他链接资料,对全文进行诵读,感受诗歌所展现的意境,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浓浓情感。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诗歌特点及教学大纲要求,准备一系列的教学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思考,以问题启发学生掌握诗歌学习技巧,帮助学生通过自我感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已经学习并掌握的诗歌知识进行自主创作,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形式,对其进行深入赏析和研究,以模仿的方式创作诗歌,学生还可以将创作诗歌与他人分享,在分享中聆听他人意见与建议,最终掌握诗歌阅读与学习方法,学会如何赏析和创作诗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构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不仅可以将旧有的教学模式优化完善,还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明确学习任务,自觉找到学习方向,最终将语文知识全面学习并系统掌握,最终提升语文整体水平。同时,运用大单元语文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开展更具有效性与科学性。

推荐访问:路径 单元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