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个坚持”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

时间:2023-08-17 13:55:02 来源:网友投稿

李润迪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党的二十大报告将这一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概括为 “六个坚持”。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一向坚持人民立场。我们党的一切理论都是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来自人民在开创历史过程中的伟大实践。

(一)坚持人民至上就要把握党 “一切为了人民”的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愿望当作任务来抓、当作事业来干,因此才能不断在实践中把握人民之所想、集中人民之智慧,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指导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最先进、最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新冠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指挥全党上下一心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持人民至上和科学防疫的统一,不断优化防疫政策,最大限度为人民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坚持人民至上就要把握党 “一切依靠人民”的深厚感情

我们党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源于人民的迫切需求,源自人民的创造性实践。理论好不好,要看人民是否认同,要取决于人民能否将其内化为指导思想。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脱离了人民的理论是空洞的,脱离了人民的政党是没有生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新时代十年来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开创、发展,达到了完备、系统的集大成境界。在过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境界依靠人民的团结和智慧来开辟;
在新征程上,我们更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依靠人民的伟大力量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从毛泽东思想 “活的灵魂”总结的独立自主,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2],再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21,无不体现着自信自立的深刻哲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 “四个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这既是继 “四个自信”后对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精神风貌提出的新标准,也是对坚定“四个自信”提出的新要求。

(一)坚持自信自立才能走好自己的道路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解决中国人的问题,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4]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4]9。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4]1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风貌,保持战略定力,经受住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4]23。事实充分证明,坚持自信自立,我们才能走稳、走好、走顺伟大道路,才能沿着这条道路不断迎来新的伟大胜利。

(二)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不断总结经验、开创未来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自立,源自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来自我们党一百多年奋斗历程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到鲜明彰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蒙受了深重的苦难,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相继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领导人民自立自强、不懈探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长期的艰苦斗争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只有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持依靠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力量、依靠中国人民自身的力量,才能从过去的百年征程中得到充分的经验和启示,才能在新征程中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守正是根基,创新是灵魂。列宁曾说:
“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就是把守正与创新相融合,以“守正创新”的科学原则实现理论的飞跃。

(一)坚持守正创新就要守基本原理之正,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新

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从问世以来一直以基本原理的真理性、科学性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坚持守正就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遵循马克思提出的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尤其是共产党执政规律来干事创业。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面临着自己特有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解释和解决中国特有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指引各领域各方面工作改革创新、展现新貌。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立足中国的实际而形成的。创新是守正的必然,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同时,更要根据中国的独特国情和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认识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中国智慧。

(二)坚持守正创新就要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创新时代新征程之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开辟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必须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在把握正确道路的基础上,我们应认识到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决不能因为过去的成功就固守过去的经验,而不去结合新征程上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的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党中央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科学回答了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更要把守正创新的要求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道不变、志不改的坚定,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准确把握时代大势,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扩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新的实践不断为理论发展注入新活力,以与时俱进的理论更好地指导新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6]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动力,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百年历程中不断走向胜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和把握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是解决问题,难点在发现和把握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和研究问题,就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系统、完整地看待它们,根据现象窥探问题的本质,把握问题的起源与发展逻辑。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和把握问题,还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矛盾有主次之分,问题同样有主次之分。把主要问题挖掘出来,次要问题往往就不难应对。新时代,我们面临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

(二)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以实践的精神回答和解决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3]74我们党一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既不闭门造车,也不一味埋头苦干,而是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新的实践。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个时期,党总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正确的路、最好的路,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解决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实践精神,立足重大现实问题,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新征程中,面临的问题会更复杂、更艰巨,我们更应坚持问题导向,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直面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和突出问题,在回答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7]117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运用辩证思维,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一)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发挥其功能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我们通过治国理政中各个要素搭建系统的结构,目的在于使结构发挥功能,进而使系统发挥功能,实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系统工程中,每一个方面都不可或缺。坚持系统观念,要求我们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系统的功能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就在于我们坚持用系统观念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仍要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科学结论。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抓住生产力这个决定性要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而改善生产关系,做强经济基础,完善上层建筑,让中国社会发展的系统不断发挥功能,“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7]187。

(二)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发挥其统筹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还有更多的涉滩之险与闯关之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用系统观念指引新征程。系统观念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坚持系统观念是我们党一脉相承的经验和传统。1927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江西宁冈县总结战斗经验时,为红军规定了“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三项任务。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三大纲领协同配合、缺一不可,这就是系统观念在我党早期的运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指出: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8]党的十七大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系统推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 “坚持系统观念”作为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方法论指引。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既要统筹兼顾,又要重点突破,坚持“以一域服务全局”的系统观念实现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融合,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坚持系统观念,需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能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断书写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我们党的责任和使命是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并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广阔胸怀和崇高追求。中国共产党以天下为己任,一方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朴素的政治追求,另一方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致力于消除人类的阶级差别和不平等。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追随者,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崇高使命。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要求我们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更要关注全人类的前途命运,致力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 ‘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9]509几千年来,爱好和平、崇尚合作共赢的中华民族始终秉持 “天下大同”的胸怀,始终追求 “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这为我们坚持胸怀天下奠定了文化基础。

(一)坚持胸怀天下是实现自立自强的底气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 “坚持胸怀天下”作为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出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4]68。我们依靠百年奋斗取得的成就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我们从事的伟大事业也是人类解放事业中的关键一部分。我们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就更要做好自身的综合国力建设,不信邪、不怕压,走好走稳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3]29承担重大责任需要与之匹配的信心、智慧和能力,我们坚持胸怀天下,首先要做到自身不屈服强权、不依附他人、不照搬照抄,既能海纳百川地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能独立自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坚持胸怀天下,我们首先要坚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有着 “坚持胸怀天下”的崇高使命和不懈追求,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才会对自身发展高标准、严要求,我们才会更好统筹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把握世界新的动荡变革期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以自身的发展带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二)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不断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大党之大,不仅在于体量大,更在于胸怀大、能力大。中国共产党有着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有着 “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共产党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9]515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与世界被压迫的民族站在一起,为反对法西斯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正义做出了巨大贡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0],我们积极援助其他国家的解放斗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谋划我国 “三步走”战略蓝图时殷切期盼,“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1]。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党中央把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统一起来,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合则两利、坚持正和博弈,始终站在全人类共同价值一边,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提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处在何去何从十字路口的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引、价值指引、方向指引。中国携手各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公共产品提供者的大国担当。

猜你喜欢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家庭影院技术(2018年11期)2019-01-21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推荐访问:路径 内涵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