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

时间:2023-08-20 18: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何美贤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阳江 529500)

高校思政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高校思政课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全国各地各高校在人才引进、配套经费、教学创新等方面给予了思政课更大力度的支持,提高了思政专业的学科自信与实力。

然而,在实践中,高校思政课仍面临着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困境。究其原因,这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仍偏向“以教师为中心”不无关系。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更注重单向的讲授,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不大,甚至对着课件“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是缺乏温度的。部分学生因此认为思政课就是“说教”,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教师输出的内容与学生的期待和需求有落差,课堂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思政课建设,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统一”,指明了前行的方向[1]。其中,八个“统一”中的第六点“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就指出,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高校思政课的实质是对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才有意义。

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既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适逢其时。

1.1 学情研究不透

学情研究是教学的必备环节。高校思政课要破除学生在思想上的疑惑,满足学生认识党情、国情、世情的期待,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实现从思想上打动学生。但在实践中,学情研究不到位的现象仍然突出,尤其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1)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不少教师在讲授思政课时过度依赖参考课件,没有针对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使用同一套课件,或教师在给不同专业教学时讲授同样的内容等情况并不少见。虽然教师节约了成本,但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知识范畴和接受特点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异,并不存在一套万能的教学方法。

(2)学情研究不够深入。在许多高校,思政课实行大班教学。教师因人数和课时的限制,难以与学生展开充分交流,对学生的家庭关系、学习情况、人生理想、职业规划等都缺乏了解,而这些正是青年大学生最容易感到迷茫的问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是由教师完全自主决定“讲什么”“怎么讲”,如果教师对学情掌握不够深入,在课堂上就很难结合学生实际来讲课,学生也就无法将课堂学习到的内容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反而普遍形成了“思政课不如专业课重要”的印象。

(3)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必要的预设。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也容易犯下一些思维谬误。例如,教师把自己的知识范畴代入到学生中,对以为是“常识”或“中学教过”的内容一笔带过,结果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又比如,拥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很可能把自己较为自觉自律的学习习惯代入学生,从而采用较为宽松的课堂管理方法,结果却发现学生的表现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也得不到保证。

1.2 教学上“重形式轻效果”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课堂效果,一线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总的来说,高校思政课教学还普遍存在两类“重形式轻效果”的倾向。

(1)重视学生的出勤率和及格率,却忽视学生的“吸收率”。长期以来,思政课的出勤率是教学上的一大“痛点”。在实践中,教师灵活运用点名、奖惩、固定座位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保证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当学生坐进了教室,许多教师却没有给予学生持续的关注。在学生的考核评价方面,也存在片面追求及格率的现象,对于学生真正“吸收”了多少,却缺乏了解,导致学生不重视思政课的现象难以破除。

(2)重视课堂气氛,却忽视思政课的本质。高校思政课有其特殊性,既要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又要把理论说透,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因此,为了追求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常常会运用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播放视频、课堂讨论、辩论赛等。例如课堂上常见的视频播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有的课堂把视频当作“灵丹妙药”,播放大段大段的视频,教师在其中穿插解说。这样的课堂,师生在理论和情感上的互动是缺失的,背离了思政课的本质,不免有本末倒置之嫌。又比如,在大班教学中引入课堂讨论,老师是否能关注到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指导到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如果老师只是站在讲台上让学生自行讨论,不免有“为了讨论而讨论”之嫌。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学就不再是单向的输出,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者角色,而是会产生“学好思政课”的内在驱动力,主动参与课堂、给予反馈。因此,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尤为重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包含了课堂规模、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四方面的内容。

2.1 控制课堂规模

高校思政课常常进行大班教学,班级人数动辄过百。这样的课堂规模,导致生均教育资源少,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教师与学生难以进行深入的交流,教师对学情掌握不充分。此外,大班的课堂纪律不易管理,教师也难以跟进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大班教学对教学质量产生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因此,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控制课堂规模,采用中班甚至小班形式上课。合理的课堂规模,可以拉近师生距离,让教师更充分地了解学生,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
也能让学生提高对思政课的重视,进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2.2 加强教师培训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各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截至2021年11月底,登记在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超过12.7万人,且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发展趋势,思政课教师队伍力量大大增强。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为本校思政课教师制定培养方案,让全体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方面得到充分的考察和提高[2]。在日常管理中,也要搭建起常态化培训的机制与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让思政课教师可以掌握最新的教学趋势,提高教学信心。尤其要针对教师在教学上的“难点”进行培训和突破。比如,一些青年教师理论功底欠缺,存在“不敢讲”的问题,甚至回避学生的疑问。针对类似情况,可以组织教师定期进行理论学习,或者邀请模范教师进行讲学。又比如,年轻老师在纪律管理等方面缺乏经验,则可以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等。只有教师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术修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才有可能。

2.3 整合教学资源

多年来,高校思政课与校内其他学科处于一种“相互独立”的状态,甚至有思政课和专业课“两张皮”的说法。这一现象,加剧了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轻视。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也较为欠缺,难以形成合力,也难以解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因此,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必须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在校内,思政课与专业课应加强交流,不仅要提倡“课程思政”,思政课教学更要结合上课班级的专业来备课,让思政课真正贴近学生实际。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校外人士如行业专家、杰出校友等进行专题式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例如,在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章节时,可邀请当地法院或检察院的公职人员现身说法,让学生对国家的法治建设的成就有更直观的感受。

2.4 创新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渠道。但在部分高校,实践教学的地点较少、形式单一,或与“思政”相关性不大,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部分高校因为资源问题,实践教学无法覆盖到全部学生,同样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

因此,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必须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要针对本地区本学校情况,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
加强与周边社区、单位合作,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要针对本校学生学情,科学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例如,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但动手能力较强,可以适当开发一些社区公益类的活动。要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在校内建立思政类学生社团,举办相关活动,让学生可以从单纯的参加者转变为组织者,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覆盖率[4]。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高校以及广大的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把思政课教学质量当作首要工作来抓。思政课教育者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思政课课堂中,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并自觉地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

猜你喜欢以学生为中心学情思政课针对学情,实干巧干新世纪智能(教师)(2021年3期)2021-05-21——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13期)2021-01-14“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3期)2020-11-16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立足学情以点带面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20年1期)2020-04-30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7期)2016-12-01

推荐访问:构建 课教学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