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的逻辑与路径

时间:2023-09-28 16:00:04 来源:网友投稿

彭 庚

(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 430070;
2.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福州 350025)

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角色。教师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师发展密切相关,亦对教师发展有着重要影响〔1〕。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首次将教育评价改革提高到国家层面的高度,也对新时代改革教师评价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也需要通过评价得以确认。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和发展、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系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发生了变化,指导教师评价行动的理念也亟待更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五大主体理念的新发展理念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当前,国内学术界在宏观上研究“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意义与贯彻思路、新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沿承关系,以及微观上研究新发展理念指导各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实践较多,而对教育领域,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引领研究较少。本研究在阐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师评价改革逻辑依据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中小学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实践路径,为探索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发展”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是一个动态上升的实践活动。发展理念是对“为什么发展、以什么方式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和观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2〕。发展理念内在包含着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逻辑、规律的认识,以及对发展目标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发展理念能够引导人的行动,同时,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3〕2。“教师评价”是一个具体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活动目标和标准,需要一定的理念引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师评价改革,具有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逻辑。

(一)新发展理念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先导

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奋斗目标、历史任务和国际环境等方面的新变化的基础上,做出的符合历史潮流的科学回应〔4〕,传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5〕,坚守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6〕。可以说,从理论的视角看,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对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长期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一套有机的、系统的战略理论体系,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
从实践的视角看,新发展理念又是针对当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提出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反复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调要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进入新发展阶段,教育领域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就需要先解决阻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新发展理念从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方面回答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为新时代走向更加公平、高效,走向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指明了道路〔7〕。有学者认为,从伦理与价值的维度,高质量教育体系至少包含公共的教育、公平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三层意义;
从本体的或专业的维度,高质量教育应具有协调健康、全面发展、创新的特征〔8〕。可见,新发展理念已蕴含在高质量教育系统建设中,为新时代教育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创新的发展动力、协调的发展方式、绿色的发展理念、开放的发展路径、共享的发展目的,能够为解决当前基础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供理念遵循,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行动先导。

(二)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这一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了深刻阐释,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9〕。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先导,也体现了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既肯定了教师在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又对教师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寄予厚望,同时也对新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以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师的需求。

当前,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仍处于探索建设阶段,学界对其尚未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视野、不同角度,探讨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使命、核心议题、建设保障等。尽管探讨的角度不同,但学者们一致认同“教师队伍建设”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认为教师是决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周洪宇和李宇阳认为要以构建专业优质的教师教育体系为前提,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10〕。范国睿认为要进行教师制度创新,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积极性、创造性〔8〕。只有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和素质发展,才能促使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专业的素质,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真正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创造者,成为美好灵魂的铸就者。

(三)教师评价改革是促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

评价是保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部分,在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中,评价体系建设也至关重要〔11〕。评价是主体对客体价值的判断,教师评价则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在教师评价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相关教师评价政策,制定评价标准,通过教师评价工具和方法收集和处理反映教师工作过程、工作成效以及教师素质能力的相关信息,并对此开展价值判断的过程〔12〕。对不同的主体来说,开展教师评价有着不同的目的,如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是考核教师绩效、区分教师层级、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对学校则是规范教师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对教师自身则是实现职业和专业发展的依据。不同主体的目的不同,最终又共同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体方案》中,教师评价改革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五大方面之一,是驱动教师自我专业成长,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教师队伍整体高质量发展,从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总之,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唯物辩证法、生态文明观、世界市场论、人民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5〕。贯彻新发展理念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指引。在五大发展理念构成的有机系统中,创新发展是动力和灵魂,引领教育改革;
协调发展是策略和方法,引领教育均衡;
绿色发展是价值和要求,引领教育品质;
开放发展是趋势和规律,引领教育融合;
共享发展是终极目标,也是发展的最终意义,引领教育服务。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师评价改革,用好评价教师的“指挥棒”,不仅能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推进教师资源均衡协调,促进教师开放和交流,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生成,还对教师、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共享教师评价成果、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教师评价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中小学教师评价是一个多维多元的复杂体系,其中包含了评价理念、目的、主体、对象、标准、指标、方法、工具、反馈机制等方面。当前中小学教师评价受到传统管理思维的局限,评价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师评价取得预期成效。

(一)评价标准固化,难以激发教师自我成长动力

传统的教师评价存在评价标准固化、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例如教师评价倾向于采取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忽视过程性评价;
评价标准和内容更关注教师的教学成绩、所获荣誉,关注学生升学率等量化指标,对“师德师风”的评价指标缺乏解释力,教师“立德树人”实绩的评价模糊主观,且关注度不足;
评价标准对教师的素质、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系统考察较少;
对新手教师、经验教师、成熟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等不同阶段水平的教师评价标准笼统划一,缺乏层次性、创新性。

(二)评价目标失衡,对教师专业发展关注度不足

评价目标回答了“为何评价”这一关键问题,是教师评价过程中需要协调的诸多关系之首。传统的教师评价中存在评价目标的不平衡性。以教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包含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等多主体在内的共同愿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评价方案所呈现出的评价目的更倾向于为了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以区分性、奖惩性评价为主,对以评价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目的不够关注。同时,由于奖惩往往伴随个体间的资源竞争,这类评价也会影响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因此,部分教师对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消极抵触心理。

(三)评价理念滞后,忽略教师评价价值共识形成

当前教师评价主要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主导开展,受到传统的教育组织“官僚”体制和制度化文化的影响,教师评价也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奉行“管理价值至上”的观念。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未形成平等的互动交流机制,忽视了二者之间“教师评价”价值取向共识的达成。在现实情境中,教师评价结果不仅决定着教师的绩效工资发放,还被列为其他考核、职称评聘、荣誉申请等的依据。学校出于工作推行便利高效的目的,将与教师教学绩效、能力素质、职业道德等没有直接关联的行政任务与教师绩效挂钩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致使教师负担过重,教师评价的开展也因此更加复杂繁琐。

(四)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开放多元的参与渠道

“教师评价”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组织环境中进行、在人际互动合作的条件下开展的,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发生区域。评价主体是评价行为发生的载体,决定了评价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传统的教师评价多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教师所在学校为主体开展自上而下的评价,主体较为单一,且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多处于被动配合工作的位置,学生、家长和社区等多元主体参加教师评价缺乏实质渠道,未能发挥实质作用。同时,教师评价一般在学校内部进行,评价执行区域相对封闭,区域内外、校内外的联动评价不足,对教师的能力表现的认识和评定视野较为狭窄。

(五)评价反馈不足,影响评价成果辐射共享

评价“反馈”是评价过程的最后一环节,也是影响教师评价公平和评价效果发挥的重要环节〔13〕。当前教师评价缺乏高质量的结果反馈环节,评价结果运用不足。由于教师评价的目的更多从管理部门的视角出发,关注加强和规范教师绩效考核管理,评价者不负有评价结果延伸使用的责任。因此,评价程序多在区分并公示教师考核的等级、做出奖惩决定后就终止了。教师只能被动接受既定的、简单化的评价结果,较少有将评价过程信息全面、清晰地反馈给教师个体,并为教师提供系统、可操作性的改进方案。这不仅忽略了对教师个体成长意识的唤起,难以对教师个性化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还影响了教师通过教学改进提升教学质量,产出更丰富育人成果,进而影响了学生、家长、社区等相关利益主体对教师教学乃至学校教育满意度的提升。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师评价改革,就是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内涵与本质融入评价改革的方方面面,依据《总体方案》提出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改革目标等要求,制定教师的评价标准、方法、工具和评价者等方面的行为准则,让教师回归教学、关注学生成长:就是要引领评价活动回归促进教师发展的初衷,以教师评价推动教育评价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强调的是,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的有机系统,每一种理念都包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能够共同作为教师评价的行动指导。本文仅针对当前教师评价实践中某一方面的突出问题,侧重匹配相对符合该问题特征的一种发展理念。

(一)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师评价标准和方式改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首次将“创新”摆在了五大发展理念的首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一步阐释,这是因为“创新是引领打造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对教师工作内容、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师自身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教师评价也要把“创新发展理念”作为核心和灵魂。在评价领域,“创新”就是在现有的评价理论和评价工具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方式方法。摒弃“升学率”标准,以“立德树人”为第一标准,与时俱进开展创新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采取多元创新的教师评价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工具,提升评价的效率和效度。可引进和借鉴国外的教师评价模式进行本土化创新,如美国教师同行协助与审查(PAR)模式,发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各自优势,促进教师专业教学成长〔14〕。

(二)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教师评价目的和资源改革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协调”发展理念旨在从全面、大局的眼光出发,针对系统中各要素的不平衡性,在动态发展中增强事物之间及内部的协调性,增强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对教师评价活动而言,不仅要协调教师评价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与教育行政部门其他类型的教师管理活动的联系,还要协调教师评价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新时代教师评价要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下,协调好评价的“问责目的”与“发展目的”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发展、教学质量提升为主要目的;
在评价中增加面向教师的价值澄清环节,加强与评价对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沟通交流,提升教师对评价机制,包含评价目标、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结果及反馈渠道的认同感。同时协调好评价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支撑,凝聚评价合力,保障评价效果的生成,保障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校人力资源的稳定性。

(三)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教师评价理念和行动改革

“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生态观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体现,其内在价值追求是人与环境之间和谐相处,其核心思想是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与当前教育领域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教师评价要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坚持“平等、生态、创新”的评价理念。首先,要构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平等对话机制,形成教师评价的价值共识〔15〕,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教师评价改革应先转变理念,坚守评价的“育人”初心,实现三个理念转变,即从区分与问责目的转向评赞与激励,从教师被管理转向教师自我管理、从教师被评价到评价主体〔16〕。最后,在评价行动上,要创设绿色生态的环境氛围,开展常态化、简约性的过程评价,不给教师增加过多负担,构建教师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的良好关系,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归属感,促进“评价共识”的达成,关注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以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师评价主体和区域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有力证明了“开放带来进步”,还创造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世界市场理论〔5〕,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发展理念”。“开放”的目的是促进内外交流,推动互利发展。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系统要应对当前的发展形势,也要不断深化“内外联动”,推进与其他领域、其他区域的深度合作。

教师评价关系到多方发展,因此基于开放发展理念的教师评价需要开放评价主体、评价渠道、评价区域。首先要重视教师对自身工作效能的价值判

断,让教师参与评价全过程,通过评价进行自我反思,帮助教师完成自身的身份建构。其次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提供专业的教师评价指导,鼓励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多元主体协作参与教师评价,客观、完整呈现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最后,加强评价的跨区域联动,推进横向评价,使教师清楚了解自身的能力水平定位和专业发展目标,促进区域教师素质整体提升。

(五)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教师评价反馈机制改革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共享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其本质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让人民平等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成果,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历史观的升华〔5〕。公平是共享发展的前提,教育正是通往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一条可靠路径。

第四代评价理论十分重视教师评价反馈,只有公平合理反馈了评价结果,才能更好地引导教师的自我改进,才能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整个“评价”活动。胡森认为,对个体而言,平等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即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和结果的平等〔17〕。在中小学教师评价中,起点的平等是评价标准和指标科学合理,针对不同层次教师设立不同的标准,不苛求标准完全一致;
过程的平等是在评价过程中,不同群体都有机会参与、发声,评价过程公正、公开;
结果的平等是各方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共享评价的成果,促进自身发展。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教师评价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使评价的多元主体共享评价的正向成果,让被评价对象接受评价结果,改善自身行为,提升专业能力,学生、家长获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学校管理更加规范,区域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高质量理念评价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4期)2022-03-16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年10期)2021-03-02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19期)2015-03-01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推荐访问:路径 中小学教师 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