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单节段腰椎不稳的疗效分析

时间:2023-08-20 17:05:02 来源:网友投稿

巩陈 吴建明 刘向阳

腰椎管狭窄症(LSS)合并腰椎不稳是导致老年病人腰腿痛的常见原因,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时就需要手术干预。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能够取得和开放手术相当的效果[1],且创伤更小,但术中透视多,手术时间长,仍然避免不了椎旁肌的剥离和牵拉,导致腰背部疼痛等并发症[2];
对于肥胖的病人肌肉牵拉不够彻底,影响手术视野,给手术带来较大困难[3]。与之相比,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PE-TLIF)的切口更小,对骨组织去除和椎旁肌的剥离更少[4],是真正意义上的内镜下微创手术,但目前在临床上开展较少。本研究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19 年4 月至2020年11月采用PE-TLIF治疗LSS合并腰椎不稳病人30例,分析这些病人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评价PE-TLIF 治疗LSS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一、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为18~80 岁;
②单节段LSS 表现,单侧症状或以单侧症状为主,可伴有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坐骨神经痛,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吻合;
③影像学检查结果存在腰椎不稳,即腰椎动力位片见相邻椎体位移≥3 mm,或相邻椎体角度变化≥11°;
④保守治疗超过12 周无效且影响工作生活;
⑤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严重椎管狭窄;
②Ⅱ度及以上腰椎滑脱,Cobb角>20°的脊柱侧弯;
③腰椎存在骨质疏松症;
④有腰椎手术史者;
⑤恶性肿瘤、腰椎感染。

二、一般资料

纳入30例LSS合并腰椎不稳病人,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为36~69岁,平均55.6岁;
L3/41例,L4/526例,L5/S1为3例。

三、手术方法

以L4/5左侧为例,病人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记号笔标记出腰部后正中线,“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认L4/5椎间隙和双侧椎弓根皮肤投影位置并标记。以椎弓根皮肤投影位置外缘为中心纵向切开皮肤约2.0 cm,共4个小切口,透视下将4枚导针置入椎弓根内,沿导针插入长导丝,置入扩张套筒、3 枚椎弓根螺钉。沿L5左侧椎弓根皮肤切口置入18G 穿刺针,透视下定位到L4下关节突位置,插入导丝,依次逐级扩张,安装工作套管、镜外环锯及内镜,清理L4下关节突及L4部分椎板表面软组织,直视下镜外环锯切除L4左侧下关节突和部分L4椎板,必要时切除L5部分上关节突内缘扩大减压椎间孔。显露同侧黄韧带起点和止点,去除黄韧带,显露同侧走行神经根,彻底去除压迫神经及硬膜的髓核组织和粘连组织。若为双侧症状,可通过调整通道角度行对侧神经根及硬膜囊减压。更换为外径16 mm的大工作套筒,显露椎间盘组织,椎间撑开器及铰刀处理椎间盘,直至骨面点状渗血。在大工作套筒保护下插入试模,透视确定位置满意,椎间预植骨(自体骨,若不足加用同种异体骨)并夯实,探查神经根无受压,置入PEEK 融合器,透视融合器位置理想。减压满意退出内镜。安装最后一枚椎弓根螺钉、2枚钛棒和顶丝,再次透视确定钉棒及融合器位置满意,缝合伤口,手术完毕。

四、术后处理

病人麻醉苏醒后检查其下肢感觉活动情况。术后予以静脉应用甘露醇125 mL,1天2次,地塞米松注射液5 mL,1天1次,静脉推注,减轻神经根水肿,伤口3~5 d换药一次,术后一周内腰腿疼痛缓解后可进行腰背肌锻炼。

五、随访和疗效评价

收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并发症等围手术期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5]评价病人的腰腿痛和功能障碍情况,记录病人不同时间的VAS评分和ODI值(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周内复查腰椎正侧位片和CT三维重建,末次随访时复查腰椎正侧位片、动力位片和CT三维重建评价植骨融合及腰椎稳定性。

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6]评估疗效,优:症状完全消失;
良好:存在轻微不适,工作生活没有影响;
可:术前症状部分减轻且活动受限,影响工作、生活;
差:手术前后无差别,甚至加重。

六、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2.0 软件(IBM 公司,美国)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VAS 评分和ODI,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时间为(267.8±74.3)min(115~390 min),出血量为(83.6±13.3)mL,切口长度为(1.7±0.3)cm(1.5~2.0 cm),住院时间为(9.6±1.9)d(6~14 d)。随访时间为(13.6±1.3)个月(12~14 个月),随访期间病人术后临床表现均有明显改善。术前、术后3 d、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月的VAS 评分分别为(7.12±0.31)分、(2.72±0.65)分、(1.12±0.43)分、(0.64±0.12)分,ODI 分别为68.45%±6.74%、40.13%±2.25%、25.13%±1.76%、15.23%±0.48%,术后3 d、3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ODI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 疗效结果:优良率为96.67%(20 例优,9 例良好,1例可)。典型病例见图1。

图1 病人,男,66岁,因腰痛10年加重伴右下肢间歇性跛行半年入院,行PE-TLIF手术,术后恢复满意 a、b:术前腰椎动力位片显示椎间角度变化为13°,提示L4/5椎间不稳;
c:术前MRI显示L4/5节段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神经受压;
d:术中镜外环锯行L4下关节突成形;
e:L4/5椎间盘处理后,软骨下终板点状出血;
f:去除的关节突及终板骨质,作为植骨材料;
g:镜下显示融合器和减压后的神经根;
h、i:提示钉棒和椎间融合器位置满意;
j:复查MRI见神经彻底减压;
k:术后12个月复查CT表明L4/5椎间骨性融合

术中、术后未发现脑脊液渗漏,术中无神经根损伤,伤口顺利愈合,无下肢血栓形成,随访时均无假关节形成,无融合器移位、沉降及断钉断棒发生。最后随访椎间融合均达到骨性融合。有1例L4/5节段病人麻醉苏醒后出现 趾背伸肌力下降,术前4 级术后为3 级,予以脱水及神经营养药物应用,在术后5 d 肌力恢复至术前水平,考虑L5神经根术中刺激引起。有1 例L5/S1节段病人术后出现小腿后侧疼痛较术前加重(术前VAS评分5分,术后为7分),肌力正常,予以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每天1片(0.2 g)、甘露醇脱水及神经营养药物应用1周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2分)。有1例病人术后出现腰部剧烈疼痛,予以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和盐酸乙哌立松片,7 d后疼痛基本消失。

一、PE-TLIF技术的适应证

PE-TLIF 的适应证包括单节段、单侧症状的LSS 合并节段性不稳[7],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节段性不稳定,MeyerdingⅠ度或Ⅱ度腰椎滑脱症,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引起慢性腰痛,经正规保守治疗没有效果者[8]。当然,PE-TLIF技术有一些局限性,不建议用于多节段LSS,椎间隙高度<5 mm 的病人,严重中央管狭窄的病人,Meyerding Ⅲ度以上的腰椎滑脱症[9]。适应证的选择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10]。

二、PE-TLIF技术的优点

PE-TLIF技术的切口小,完全通道下手术,对椎旁肌肉基本没有剥离和牵拉,术后腰部疼痛较轻;
采用镜下直接减压,仅去除压迫神经的组织,避免了软骨下骨损伤,植骨融合率高,椎间融合器下陷发生率低;
出血量少,术后伤口无需放置引流管,术后伤口感染率低。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学习曲线较长,对术者的镜下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终板处理时间较长。国内外已有相关报道[11-12]改进了术中器械,提高了手术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也缩短了手术时间。对于椎间隙非常狭窄的病人,已经有学者[13-14]报道采用内镜下椎间融合,采取特殊器械成功完成手术,椎间高度恢复满意,术后总体恢复效果良好。

三、PE-TLIF的手术技巧与注意事项

穿刺路径尽量平行于椎间隙,尤其是融合器置入时,这样更有利于顺利置入融合器;
为了防止融合器置入时骨粒外漏,建议用可吸收线将融合器捆扎;
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尽量偏外且不要拧入过深,否则会挤压关节突及附着的肌肉韧带组织,出现剧烈腰痛及邻近节段退变加速[15];
若因椎间隙狭窄而无法行椎间盘处理时,可于对侧螺钉安装连接棒行椎间隙适当撑开,然后更换大工作套筒,插入椎间撑开器行椎间撑开,然后再处理椎间盘;
因为经皮微创置钉,钉道四壁不易探查,所以正位透视螺钉位置时,螺钉尖端尽量不要超过椎弓根内缘与棘突连线中点;
在使用可视化环锯磨除骨质时,当看到骨质随环锯一起转动时,说明骨质磨掉,这时应立即停止磨除,防止损伤前方神经等组织。

此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包括硬脑膜撕裂、神经根损伤、术后血肿形成、下肢肌力下降、暂时性感觉迟钝以及伤口感染等。本组有1例(3.3%)术后出现下肢疼痛较术前加重,经过治疗后明显缓解。Morgenstern 等[16]报道16 例病人中有3 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暂时性感觉异常,发生率为18.75%。Kamson等[17]报道手术治疗85例病人,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88%,其中2 例是交感神经介导的局部疼痛综合征,另外2例因为内固定移位予以再次手术。手术并发症多与早期经验不足有关,随着经验不断积累,并发症发生率会明显减少。采用局部麻醉、神经电生理监测和避免神经根的过度牵拉,可以减少神经损伤。另外术前仔细阅片,CT和MRI有助于发现解剖异常[18]。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必须确保手术器械的准确位置,可以避免手术器械损伤神经,同时可以达到神经根充分减压。

我们采用PE-TLIF技术治疗LSS病人30例,随访时病人症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椎间融合均达到骨性融合,本组研究表明PE-TLIF 技术治疗合适的LSS病人短期安全、有效、微创。

总之,PE-TLIF 技术治疗合适的LSS 伴腰椎不稳病人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短期内随访安全,手术效果满意,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椎间隙椎间椎弓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河南外科学杂志(2022年2期)2022-05-19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健康体检与管理(2022年4期)2022-05-13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脊柱外科杂志(2018年5期)2018-11-02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6年6期)2016-05-17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6年5期)2016-05-17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年10期)2016-01-15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年4期)2015-03-07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短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31期)2015-03-01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16期)2015-03-01

推荐访问:腰椎 不稳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