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时间:2023-08-20 16:55:03 来源:网友投稿

冯林杰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精神之源,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文化振兴需要依靠教育,教育强则文化强。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主要目的的高职教育需要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高职院校可以结合乡村地区发展实际,深入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元素,支持乡村文化人才建设并促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村民的传统文化意识与文化道德修养,拓展丰富乡村与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在传承与弘扬优秀中国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担负起应有的职责。随着中国农民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全面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乡村也更加显现,不论是乡村地区的精神文化建设还是村民文化意识素养方面与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并补足相关短板。

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驱动力,有利于构建现代和谐乡村社会。乡村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乡村实际且应与城市发展互融互合。乡村文化建设要避免以城市化的发展手段来改造乡村文化,应整合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文化创新手段,增强乡村凝聚力,达成村民价值共识,从而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价值体系,促进新农村社会稳定和乡村各项事业的振兴发展。

(一)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与灵魂

中国几千年农耕生活所形成并延续的乡村文化在凝聚乡村民心、提升村民素养、促建淳朴民风、丰富村民生活、改进乡村风貌等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中国乡村社会发展与村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历史的传承,它形成的共同意识和价值体系维护着乡村社会秩序,指导着整个乡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1]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组织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与发展,而乡村文化振兴需要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思想内涵,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文化振兴全面支撑并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2]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繁荣自信、求真务实的乡村文化支持,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与灵魂。

(二)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思想保障

中国乡村文化起源于祖祖辈辈生活的乡村故土,是历代村民自然延续与传承,当代全体村民一致认同并能恪守执行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也是当地乡村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的真实反映。优秀的乡村文化具有传承维护历史文化精髓、批判历史文化糟粕等功能,影响并助推当地乡村社会向前向好发展。在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中,我们不仅需要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更要立足于当地乡村建设实际,吸纳现代文明文化成果来体现新时代农民的精神追求,这代表全体村民已经达成一致的精神共识。文明和谐的乡村文化氛围营造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定的精神动力与有力的思想保障。

(三)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乡村文化集中体现了广大村民的思想品格,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村民的思维方式,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乡村文化所传递的思想信念、所反映的道德素质等构成了广大村民的共同认知和普遍接纳的价值观,乡村文化建设可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内在需求,可以修正与所宣扬的乡村文化相冲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可以促使广大村民自觉形成符合全体村民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的理念并采取一致行动,进而促成文明乡风和朴素民风的形成与传播。良好的乡村文化会吸引更多优秀的建设人才加入到乡村振兴发展当中,推动乡村建设各项事业稳步向前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

(一)高职教育“离农”办学,办学理念存在偏位

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当中各种产业繁荣发展,服务功能拓展延伸,而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导致很多乡村成了“空心村”,乡村产业与文化发展也因此停滞不前。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城市产业与服务发展,不少学生从农村出来却少有学生愿意回到农村就业发展,“离农”观念的影响使大学毕业生主要流向城镇地区。因此,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主要服务城市建设发展,面向乡村建设和服务乡村事业发展的专业课程和办学院校占比较少,服务对接乡村文化建设的更是少之又少。国家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推动了高职教育服务对接乡村各项事业发展,但就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状况来看,办学“离农”现象仍较为常见,专业建设缺少乡村特征与特色,课程内容缺乏乡村知识与技能,专业教师缺乏乡村实践与文化素养,培养的学生缺少乡村认同与情怀。

(二)高职教育面向乡村建设重经济轻文化,服务重心有偏差

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相对于城市落后,经济发展往往成为乡村建设的第一要义,高职教育为乡村提供服务的重心也因此放在改变乡村经济面貌、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和改善家庭物质条件上,忽视了乡村文化改造与精神文化追求。“经济发展优先”这种实用主义思维方式根深蒂固,高职教育在建设发展中也受其影响,具体反映在它向乡村建设提供服务时,重心放在促进当地产业经济发展而忽略了乡村文化价值挖掘和乡村精神风貌的改变,忽视了对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和对村民精神世界的改造,不利于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和村民文化素质提高。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是推进实现乡村振兴与乡村现代化的驱动力。高职教育在面向乡村地区提供服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与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文化建设参与力度与深度不够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包括高职教育在内建设各方的齐心协力。尽管高职院校已经参与其中部分建设,但缺乏深入乡村实际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的特征特点,缺乏根据乡村文化建设实际全面深入地开展调查与研究,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没有较好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特点与优势,支持度与结合度不高,这些问题导致建设参与内容不够全面、参与形式流于表面,最终建设效果不佳。

我国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应积极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予以支持,首先,需要政府在引导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做进一步的政策细化,使其更好地根据当地乡村文化建设需求和文化资源特征特点来调整办学目标、设置专业方向、完善课程设计等;
其次,需要政府在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激励机制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财政支持可以使高职院校安排专项教育经费支持服务乡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发展等;
最后通过精神奖励可以调动高职院校参与服务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融入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当中去。

(一)调整办学目标,优化专业设置,开展校地合作

针对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高职院校需要转变教育服务办学思路,在积极推进各项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乡村文化等元素主动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和乡村文化振兴需求适当调整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以便更好地服务乡村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是适时增设支持当地乡村产业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专业,特别是在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艺术表演等文化传承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围绕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展相关专业建设;
三是根据乡村文化发展特点与需求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效开展校地合作,发挥高职教育专业文化课程与专业应用人才服务地方建设优势,加强高职院校支持乡村文化建设力度,促进当地教育文化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调整重构课程结构,优化创新课程内容

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于文化建设中专业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需要培养掌握传统文化技能、具备传承传统文化核心素养的专业人才,支持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培养和输送。[3]高职院校文化课程要为乡村文化建设服务,需要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作出变革与创新。课程要结合当地乡村文化资源的特征与特色,使乡村文化有机融入学校文化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文化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学习者对文化学习内容的掌握,更需要对文化价值的认同和个人情感的内化。文化教学是文化知识内容、价值观念有意识地输出与渗透的过程,使学习者掌握文化知识、认同其文化价值进而达到情感的内化,使培养的文化专业人才适应乡村文化建设需要,自觉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事业。

(三)增强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文化输出能力

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有效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高职院校可以用“请进来、送出去”的策略,把当地优秀的民间能工巧匠、文化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请进学校,给大学生展示传统技艺和非遗作品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传承文化的兴趣;
邀请技艺大师和能工巧匠定期进入课堂给学生讲解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传授技艺技能,指导相关专业教师的文化课程教学,使其与传统文化技艺相关联,提高专业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能力。“请进来”的同时也需要“送出去”,将文化授课教师送到乡村文化技能服务站或相关文化单位参加传统文化技艺技能培训,定期或不定期送学生到乡村地区参加社会实践学习,加深教师和学生对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其传统文化的综合素质素养。

(四)创建高职教育文化基地,加强乡村文化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可以优选一批具有当地特色或者区域特征的乡村文化展示中心、乡村非物质文化工作室或者反映新农村文化建设成就的自然村作为学校乡村文化学习实践的教研基地,通过定期参观学习、实践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大批独具特色的、反映中国乡村文化特点特征的乡村文化资源,促进师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文化品味与文化素养。另外,学校可以邀请一批乡村工艺大师、非遗文化传承人在学校成立“大师工作室”“非遗工作室”等校内文化教学基地,通过传统文化大师们的亲身授课和传带帮扶,帮助优秀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有机融入高职校园,提高教师文化课程教学质量,增加学生乡村文化学习兴趣,增进学生乡村文化价值认同,促使更多的学生毕业后愿意投入到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当中去。

(一)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教育,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村民是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的主体,是核心因素。以服务地方为主要目标的高职教育当仁不让地需要深度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积极开展面向全体村民的知识文化教育,提高村民的主体意识和文化意识。一是向乡村普及科学文化教育,实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学校采用送教到乡,开展知识课堂、文化讲座等形式实现教育帮扶。例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云龙镇签订“掌上治村”校地共建协议,开展数智化共建互动,双方强化思政课堂共建项目,组建宣讲团,细化课程表,依托“掌上治村”,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双选,实现文化课堂教育下乡,此举有效加强了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教育的力度与深度。二是根据乡村文化建设的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学校可以定期派出思政教师到乡村进行国家政策宣讲、文化思想教育等。对于部分乡村地区仍旧存在的一些封建思想和不良陋习需要积极引导,以社会热点探讨、法律案例分析、文化知识问答等形式让村民直观感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并引导村民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明乡风建设。[4]三是要加强村民的传统文化教育。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当地乡村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并结合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需要,挖掘文化新元素、发展教育新观点,使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增强广大村民的乡村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

(二)高职教育帮助培养乡村教师,促进乡村地区学校教育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于乡村教育的振兴,而作为思想文化和信息传播中心的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阵地。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知识涵养、文化素质等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播效果。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参与乡村学校教育建设发展,加强与乡村学校的“对口帮扶”,促进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是选派优秀高职院校教师到乡村地区支教帮扶、挂职锻炼,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带到乡村学校,丰富乡村学校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二是选送乡村教师到高职院校进行短期培训或者脱产学习,拓宽其教学视野,提高其教学能力,使其更好地投入乡村教育教学,更加有效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事业。

(三)高职教育参与保护传统文化资源,促使乡村文化焕发新生机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建设主体流失较为严重,乡村文化价值在不断淡化,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受到不少阻碍。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是滋养乡村的血脉,乡村地区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需要对其内容进行更为科学的筛选与分类、研究与解析,以辩证取舍的原则对其重新归类整理,推陈出新,开拓创新,从中提炼出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且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文化元素等,以增强村民的凝聚力,提升乡风民风建设。高职院校通过协助保护传统村落自然风貌,维护修缮乡村传统建筑,助建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产业等方式促使乡村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发挥新作用,提升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力度。

(四)高职教育协助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文化产业化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以乡村经济振兴与发展为基础,乡村产业发展应当以乡村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村民为主体并结合当地实际条件来发展产业,致富农民,繁荣乡村。[5]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以技术支援与人才支持等形式协助培育当地乡村产业规划与布局,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资金引入与技术升级,促进市场开发与需求拓展,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宁波奉化锦溪村原来是市级贫困村,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其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后,学校园林园艺专业群派出多批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走入乡村教授当地村民栽培、育苗、培育香榧新品种,把2000余亩荒山变成错落有致的致富林。如今锦溪村已经成为浙江省最大的香榧连片种植基地,乡村实体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乡村产业振兴也吸引乡村建设人才回流,外流村民回归。

乡村产业发展也会带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文化产业化能够把乡村文化变成直接生产力。高职教育应当深入乡村,实地调研当地传承下来的自然景观、人文建筑、工匠工艺、风俗传统、饮食文化等各种文化资源,协助乡村进行深度挖掘、创新利用、包装开发各种特色文化资源并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尝试发展文化产业化道路。文化产业化可以使乡村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有利于乡村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有助于村民就业创收和家庭致富,乡村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助于村民的价值认同,进一步营造乡村的和谐氛围。

(五)高职教育“文化下乡”发挥服务地方功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高职院校通过假期“文化下乡”社会实践,师生亲身感受乡村文化生活,进一步了解村民文化需求,理解乡村文化内涵,有助于高职教育更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创新乡村文化内容、创作具有地方特征与乡村特色的文化产品,增强村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提高村民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和文化素质,进而改善整个乡村的社会风气,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师生通过“文化下乡”社会实践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知,提升服务乡村、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6]2021年暑期,宁波多所高职院校深入当地乡村地区,寻访红色地标,宣讲红色精神。宣讲小分队“走进塘溪沙村探寻红色记忆”,学生结合专业所长,讲好红色故事,诵读红色诗歌,研习匠人工艺。“文化下乡”活动是高职教育服务三农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师生接触乡村,了解乡村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实践育人、社会育人丰富高职院校育人途径。通过高职教育“文化下乡”活动,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同时,实现乡村与学校双赢。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共同建设。高职教育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需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与专业发展,培养输送符合乡村文化振兴需要的高素质文化建设人才。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增强服务意识,丰富服务手段,不断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服务能力。在促进乡村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保护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等多个方面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实现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和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共赢局面。

猜你喜欢村民院校传统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推荐访问:文化建设 路径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