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特色高职旅游类专业群建设研究

时间:2023-08-18 19:40:03 来源:网友投稿

焦金英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一)“双高”的概念

为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引领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意见明确指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1]。“双高计划”建设的整体推进,落脚点在于打造高水平特色专业,进而构建高水平的专业群,支撑起高职院校的整体高水平[1]。

(二)旅游类专业群的范畴

随着文旅融合、全域旅游、个性体验等时代的到来,旅游类专业群的外延范围越来越宽,已经完全涵盖了游客出行的食、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范围,且随着商、养、学、闲、情、奇六大新业态方向的普及,旅游专业的范围越来越宽泛。本研究团队在界定旅游类专业群范围时,围绕游客出行需求的旅游传统六要素为分类标准,进行基础范围划分,同时结合新业态、新变化,进一步进行主要专业与相关专业的界定。

旅游类专业群的内容统计及划分数据来源于全国612所开设旅游类专业群的高职院校。经过整理,围绕游客出行六要素的旅游类专业群内容广泛,主要专业35个左右,还不包括具体方向;
相关类专业30个左右,且外延可以继续扩展。见表1。

表1 旅游类专业群划分标准及内容

(一)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对象为开设旅游类专业群的高职院校、旅游类企业、近三年旅游类专业群毕业生三大群体,包括82所高等职业学校、324家旅游企业、2013名毕业生。采用网络问卷、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

调研内容从三个主体开展,一是对行业企业调研,主要包括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变化,对旅游类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评价,对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意见建议等;
二是对院校调研,包括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师资水平、招生就业等;
三是对毕业生调研,包括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条件、教学效果、就业对口就业率等。

(二)调研结果

1.企业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324家旅游企业问卷数据收集,结果表明:人才学历结构整体不高,专科及以下占比70%;
岗位需求类型集中表现在技能型与复合型人才并存;
服务岗位需求量最大,策划营销运营人才成青睐;
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成为就业最强优势;
岗位职业素养更看重心理抗压能力与职业信念;
岗位对专业知识需求仍以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相关知识为辅。

2.学校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82所开设旅游类专业群的高职院校调查,结果表明:就业方向仍以传统三大业态为主,就业新热点岗位开始受关注,如新媒体运营、研学产品设计、定制管家服务与管理等;
教育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中东部院校开展速度快、规模大,积极推动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双师型师资结构趋于合理,但行业实践水平有待提高;
各院校教学信息化普及程度较高,但校内实训室技能实训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实训需求;
课程体系设置在中东西高职院校调整频次较快,更新及时;
人才培养规格侧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对运营、营销、中基层管理人才培养不够重视。

3.毕业生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来自82所高职院校的近三年2013名旅游类毕业生问卷调查,发现:各院校积极实行教学改革,成果较为显著,学生满意度较高;
旅游专业群下各专业顶岗实习效果较好,但实习实训过程管理有待加强;
毕业生就业率在新冠疫情暴发前后形成巨大反差,尤其是疫情后对口就业率断崖式下跌。

(一)专业定位不够精准,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与人才需求多元矛盾突出

随着大数据、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等时代来临,游客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强,旅游类人才需求从单一趋向多元化,就业面向重点从旅游接待服务基础岗位群逐步转向产品策划、大数据营销、运营管理等岗位群,并不断和前沿业态结合,如研学、定制、新媒体、短视频等。与此相反,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过分偏重旅行社、景区和酒店等基础服务岗位群,而对新业态下需求量大的策划、营销、运营等岗位群的市场热度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滞后于行业人才需求。

(二)以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为引领的创新型师资团队创新实践能力不够

作为职业院校的高水平更加偏向于职业技能、课程改革的高水平,为此“双高计划”项目申报中,对高水平的团队也作出规定,如“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大师工作室等。但旅游专业群的师资团队整体上偏年轻化,且从行业转型而来的专家型教师较少,日常教学偏重于理论的讲授,繁重的授课任务让教师在行业实践的时间有限,短期内很难提升及培养高水平的团队师资。相比于“双高计划”的要求,目前旅游类教师团队无论是专业知识水平,还是教育引领能力,都与“双高”距离相差甚远。

(三)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行业需求,课程体系改革落后于岗位需要

旅游业更新迭代性非常强,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新岗位都引导着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部分院校由于前期前瞻性预测不够,造成人才需求满足率较低。新岗位群不断涌现,倒逼学校要根据行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时更新。但调研数据显示,82所院校中,51%的院校每年会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32%的院校每两年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这个频率对于变化极快的旅游行业来说,本身已经滞后于行业需求。再加上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验证,等最终确定时,新的行业变化又出现,形成连锁性滞后。人才培养方案的滞后使课程体系的更新调整缓慢,影响了“1+X”职业技能证书试点工作的开展。

(四)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功能单一,模式单一,效果有限

通过对82所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表明,校内实训室数量平均各院校6.23个,且各院校实训室数量极不均衡。相对而言,酒店类、餐饮类相关专业的校内实训室数量建设更加完善,数量较多。尽管各院校在投资建设校内实训室时,都按照目前最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引进,但实训室作为校内耗资较大的项目,建设后更新换代速度慢,尤其是硬件的迭代较为迟缓,三至五年后基本都与行业前沿设备开始脱节,存在滞后性,实训效果受到影响。同时随着旅游行业迭代、人才需求变化,校内建设的实训室无法满足行业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所掌握的操作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五)校企合作利益平衡机制不完善,缺乏深层次推进

通过对324家旅游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校企合作内容上,企业最愿意开展的内容按照意愿高低分别为共建顶岗实习基地、订单培养、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详见图1。但在实际的校企双方合作中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障碍,如校企利益冲突、投资与收益失衡、合作机制难以契合等,止步于顶岗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等,不能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缺乏专业建设的深度合作。

图1 校企合作单位愿意参与的合作内容

(六)毕业生高就业率与低对口率、低满意率反差明显

通过对2013名毕业生的调研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学生对毕业院校的教学效果满意度较高,另一方面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又较低。这种反差一是说明院校的专业培养与行业需求有较大的脱轨,二是毕业生将自己定位于技术门槛低、难度小的一线服务岗位,对技术门槛较高的产品策划、大数据营销、企业运营与管理等旅游岗位,则能力匹配不足。这需要高职院校本着正本溯源的态度,提升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层次和技能目标。

(一)建立品牌带动、逐级发展的分类发展管理机制

首先,应侧重培养以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通用能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新媒体为共性的技术应用能力,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潜质下的职业忠诚度。其次,各院校要立足地方产业需求,结合生源特点、院校师资水平、专业发展现状和当地社会认可度等综合因素,建立品牌带动、逐级发展的分类发展管理机制,实现不同专业主次有别、循序渐进的协同式发展[3]。以“市场需求大、专业水平高”的品牌专业为龙头,按照“领域相同、岗位关联、技术相近、资源共享”的原则聚力打造旅游类专业群(见图2)。

(二)突出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

“双高计划”项目中对专业群申报的条件之一便是“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有较强社会影响力”。作为我国的高职教育办学目标,重点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回归地方服务性是旅游专业群建设与其他社会系统协调的关键,是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因此,“双高计划”下旅游类专业群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服务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立足区域旅游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助力区域旅游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院校旅游类专业群要积极对接当地旅游产业,实现人才高质量供给;
引导学生本地实习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三)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核心课程体系

随着“旅游+”、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智能预定、无人酒店、移动支付、人脸识别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为旅游行业各岗位提出人才新要求,因此,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主动对接行业新变化、人才新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构建时,应与岗位变化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要求相匹配。“双高计划”标准下的旅游类专业群课程体系优化主要通过“基础技能共享、核心技能独立、拓展技能交叉”的分类课程设置实现。

(四)积极探索创新校内外实训实习模式

各院校在“双高计划”建设中,首先,要依托现有实训资源,不断丰富完善形式和内容,增加实训功能。其次,建设智慧旅游实训室,不断融入科技创新发展元素,与旅游行业内正在使用的门票票务管理系统、游客管理系统、景区的承载力分析及预警系统、生态环境监控系统等保持同步,让学生在校内实训阶段就可以全面了解景区的标准化管理系统,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再次,校方主动组织,引导企业参与校内实训资源库建设,包括以校企共建基地、校企共建园区等形式进行实训资源库的投入与共建等,在人才模式创新中实现培养符合企业定向需求的、高质量旅游人才的目标。最后,积极探索创新校外多种顶岗实习方式,包括实行提前“引岗入校”的实习引导与实训,分阶段、渐进式、模块化校外顶岗实习模式,节假日周末分散式顶岗实习模式等。

(五)完善投入与利益协调制度,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由院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四方共同合作建立管理机构,对专业群所在的二级学院实行有关校企的多方合作。包括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调整课程合作体系,共同调整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开发教材;
校企双方共建依托企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混编教学团队、互为员工培训基地;
以科研为龙头结合企业实际,积极鼓励教师研究新热点、创新点;
科研过程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师生产学研一体化等(如图3)。

图3 校企政行四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六)完善毕业生信息反馈系统机制

高职院校可尝试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通过信息数据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系统机制。邀请毕业生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对自我的认知、对母校专业建设建议及意见等角度,获得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满意度;
邀请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的岗位知识、能力、素养储备状况,对企业的岗位需求标准、对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等,多角度获得企业对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同时验证毕业生的自我认知是否客观准确;
邀请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师资水平、专业建设水平等多角度进行自我评估。基于三方评价结果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机制,将数据库中反映出的具体问题量化整理,按照归属部门转交到教务处、学生处、二级学院等具体单位,各部门根据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如图4)。

图4 基于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毕业生评价反馈体系

(七)提升整体师资水平,加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群教师在“双高计划”背景下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提升,需要从职业特质、专业能力、教育水平和服务素养四个维度整体协同发展。职业院校要求教师不仅精通理论,更要对行业前沿动态有精准的把握,对课程做及时调整;
对行业新岗位需求有敏感的预判,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能胜任企业相关岗位实践工作,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能用于实践教学;
能够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合作,为地方旅游业做出贡献。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上,教师要多参加为地方政府、企业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文化传播等相关活动。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专业技术的创新、科研项目的创新、旅游产品的创新等,可以通过项目或专利来获取平台和机会[4]。

旅游类专业群除了传统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智慧景区开发等专业外,近年来根据行业需求和变化,又新增许多专业,如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定制旅行管理与服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都体现着旅游行业的变化与快速迭代性。

对比“双高”院校与专业群的基本达标条件,目前我国旅游类院校及专业建设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专业名称定位不够精准,人才培养目标无法满足岗位需求,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引领作用不够、创新力不强,人才培养方案与规格滞后性明显,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实训功能无法满足岗位需求,校企合作缺乏深层次推进,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循环机制不完善等方面。为此提出了建立品牌带动、逐级发展的分类发展管理机制,突出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校企联合共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核心课程体系,建立多方评价的毕业生信息反馈系统机制等。

猜你喜欢双高计划双高毕业生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5期)2022-11-03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1-01-25伤心的毕业生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1期)2020-05-09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广东教育(2020年3期)2020-04-03“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卷宗(2019年29期)2019-11-11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18期)2019-09-26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大经贸(2019年6期)2019-08-21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意林·全彩Color(2019年7期)2019-08-13

推荐访问:高职 类专业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