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视域下的园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时间:2023-08-15 14:45:03 来源:网友投稿

周述波,孙建中,贺立静,李 珍,林 伟,张洪斌,袁学军

(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
2.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
3.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
4.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质评办 海南,三亚 572022)

“新工科” “新医科” “新农科” 和 “新文科” 源于2018年国家提出的 “四新” 建设,标志着其中之一的 “新农科” 建设正式拉开序幕。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七星农场视察并提出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1]” ,2019年6月,来自全国百余位涉农高校的校领导与农林教育专家在浙江安吉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2],推动中国高等农林教育进入新阶段。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领导与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农林高校要以 “强农兴农” 为己任,以 “立德树人” 为根本,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产出更多服务社会的科技成果。2019年底全国55所涉农高校约150余位高校领导与专家聚集北京提出了新农科改革实践方案,推出了 “北京指南[3]” 。

新农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为目标,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与新学科信息产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农业人才。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

2019年新冠疫情始现,至今已席卷全球,农业起了极其重要作用,让14亿中国人生活有根本保障,让国家和谐稳定,要实现中国农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向现代化农业强国迈进,新农科教育必须创新发展,要紧紧围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教育这一根本问题,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出契合中国农业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把五千年中国的农耕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培养出新时代下服务三农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国家《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与实施,各高校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充分利用好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从政治、法治、道德、情怀、文化等方面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入到专业知识中。以课程做为思政教育的载体,挖掘各课程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作为切入点,以课堂作为主渠道,达到育人目标。让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隐性和显性教育相统一,协同作用,满足学生发展、成长与成材,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4]。

1.1 学校层面顶层设计系统性不够

众多高校根据国家思政教育政策出台了相应制度文件,但在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全面性方面有所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广度、深度以及立德树人的效度[5]。首先教育理念方面,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理念,在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间尚未有效衔接,重专业培养,认为专业知识是核心与重点,可以 “学以致用” ,轻价值引领,认为思政课程才是 “立德树人” ,重专业课程体系间的知识整合,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间的协同融合探索,全程育人理念尚未形成;
其次教学质量评价方面,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在教法与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对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和标准缺少定量化指标衡量,使得考察成效难度较大,因缺少学生对教师思政评价的信息反馈,导致缺少思政部分的教学效果,造成课程思政方式方法难以持续改进,有部分老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方面不积极,不主动,课堂教学中思政目标与方向不明或缺失,造成课程思政改革氛围不浓,思政教育在学生中入脑入心不够。再次校内外资源有效配置方面,教师发展部或教务部门等相关职能单位对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力度不够,缺乏专业引导,二级学院重视不够,因此课程思政氛围整体不浓。最后在保障机制方面,对于课程思政重视和激励措施不足,教师在专业领域的表现关注相对较高,对课程思政投入重视程度不多,导致思政效果不好。

1.2 专业层面大纲与课程体系思政元素融入性不强

园艺专业思政建设应以培养新时代有知识、有创新、有情怀的 “园艺人” 为目标,在课程思政设计中围绕 “园业人” 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为主线,培育学生 “知农爱农兴农为农” 为己任,树立 “懂农、爱农、为农” 服务三农的意识,具有建设美丽乡村,振兴现代乡村的为农情怀。

在专业层面教学规定大纲中需有思政目标,在课程体系中要求有思政设计,但教师对园艺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切入点或结合点往往难以找准,对思政元素的融入缺少逻辑感,呈现出碎片化,硬插入等现象,导致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知识点中缺少系统化设计。其次专业课程群间的思政教育尚未形成合力,没有通过教研讨论,课程体系间在思政教育上未能达成同频共振。

1.3 课堂教学思政引入主渠道不畅

课堂主渠道老师不只对专业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传授,更需用艺术的方式去表演,通过典型案例穿插、讲名人故事等方式,以专题模式嵌入、以讨论辨析与隐性渗透等方式进行传播,把道理说明、情理说通,贯穿于现实、归存于事实,用平朴的语言、质简的方式、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在课堂上呈现,通过精准滴注,以达到育人于无声、化人于无形的境界。而部分园艺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对专业知识后面蕴含的社会价值的挖掘,其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不够,更多的是将 “课程思政” 当作口号与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有少数教师认为课堂主渠道传授专业知识就是育人,园艺专业作为然科学与思政教育交集较少,在课程教学中就简单甚至生搬硬套植入思政元素,导致授课内容无趣、讲课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导致思政教学效果不好。如何让思政之 “盐” 融入专业教育之 “汤” ,依然是园艺专业在课堂主渠道中较不畅的主因。

1.4 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不足

高校扩招,生源质量下降,尤其地方高校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和能力不足。学风是高校教学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风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部分教师习惯于课堂的单向表演,很少与学生互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不够,作为主体的学生不能完全融入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如何激发学生 “中国梦” 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立志服务 “三农” 的意识,课程思政需将专业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结合,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设计中将典型人物的奋斗事迹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识,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学习的因子。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园艺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专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 “农耕文化、家国情怀、职业素养、社会责任” 为核心,全面推进专业 “课程思政” 建设,首先在专业层面以教学大纲修订为抓手,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其次在师资建设方面,着力培养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以教案设计为切入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基因;
再次利用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最后在学风建设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课程思政的主体性。通过学生中心,思政导向,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时,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目前专业所开课程做到思政全覆盖,营造了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课程思政氛围。

2.1 优化思政教学体系,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目标

优化思政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问题,园艺专业的培养目标,由不同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来支撑,每一门课程在育人目标上就应根据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作为导向,对每一门课程大纲内容进行完善,围绕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明确每门课程的思政目标,课程中具体章节的思政目标,形成单元小思政与人才培养大思政间的整体逻辑关系同向性,形成矩阵,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以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点,充分挖掘相关其内部的思政元素与基因,形成 “专业知识+思政元素+案例” 模式,让课程知识内容 “有深度” ,情感教育 “有温度” ,思政教育 “有高度” ,让专业课程之 “体” 与思政育人之 “魂” 相融相嵌。让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价值观,让德育教育与其他智育、劳育、体育、美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正向促进,形成显性与隐性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以园艺植物育种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园林苗圃学等课程为例,课程思政可以形成 “袁隆平精神” “北大荒精神” “丁颖精神” 等崇农爱农、敬业奉献的农匠精神为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思政案例库,让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四个自信在大学生心中牢固树立,培养学生有服务三农的情怀,激发学生振兴乡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心。让大学生有爱校爱院爱农专业的热情和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2 重组教师团队,培养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以园艺专业学科基础课植物生理学为例,从海南省精品课程教师团队组建以来,教师团队因退休,学科专业调整退出等因素,团队建设力量不断削弱。国家双万计划实施以来,团队及时进行了重组,从学历、年龄、学缘结构、教师的政治背景等各方面进行了优化。新组建的团队老师通过参加课程思政示范课培训,一流课程现场教学观摩,校外对琼崖革命根据地实地考察,观看红色娘子军节目演出与相关影音资料、学习典型事迹如袁隆平先生在海南的南繁史实等,将所看所想所学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团队集体研讨,对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深度挖掘,设计教学章节,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如指导学生围绕南繁种业等开展小组讨论、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人格培育与精神滋养,以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发挥园艺专业党员老师的引领作用,首先以教工党支部开展的 “三会一课” “两学一做” 及主题党日活动为思政教育抓手,以 “四史” 教育学习与七一红色教育考察为契机,通过政治学习,结合教育教学,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思想引领。其次以学校 “教师能力提升计划” 年活动开展为引导,对专业所有老师利用学院政治理论学习,线上培训等机会去提升其思想政治水平与觉悟。再次与马院思政课教师组建课程思政团队,或请他们到学院专业教研活动中来,园艺专业老师也走进马院,共同开展课程思政研讨与活动等,提升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最后专业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进步的提升共促模式,青年教师在老教师与党员老师指导下,掌握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能力与技巧;
资深教师、党员老师利用政治学习各种机会,自身保持思政能力的优越性,实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2.3 创新教学方法,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创新教学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 “课程+思政” 的类似 “1+1” 组合,而是通过思政与专业知识间的化学反应,去融合为一体,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把带有价值观的 “基因片断” 以转录的方式融进各门专业课程之中,让园艺专业所有课程散发出 “思政味” 。结合课程实际,各课程团队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智慧树、雨课堂、学习通、慕课、腾讯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去促进思政与课程达到 “如盐化水” 的境界。课堂由老师对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的精心设计,通过 “配料” ,课前学生自学,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课程知识点了解专业在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下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推进园艺产品的高质量发展等,在课堂上依靠课堂主渠道,教师主传播来 “掌勺” ,结合大家兴趣通过小组研讨,小组展示交流等方式,课堂上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评和学生间互评、教师的点评,以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主动融入学习中所带来的获得感,增强学生发展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课后将资料通过各类平台共享,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思政教育还延伸到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去发现乡村美,倡导学生利用放假或周末时间去体验乡宿、乡游、乡食、乡购及乡娱等活动,对乡村休闲与乡土文化的收获,回校后以讨论与活动形式讲好乡村故事,这样去引导大家望山见水忆乡愁。农村乡土 “本色” 的传承,农村 “土气” 的彰显,乡村 “老气” 的巧用,农民 “生气” 的焕发,时代 “朝气” 的融入,通过课程思政引入到专业教育中,煲出富含 “思政之盐” 的专业 “育人之汤” 。

2.4 尊重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OBE理念下课堂教学学生是中心,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的老师一言堂与独台戏,需向以学生参与度与获得感的学为中心转变,课堂内容的达成度才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指标[6],要将课程思政达到深度育人目标,专业课教师除了积极发挥教育实践主体作用外,还需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学习兴趣是第一老师,要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则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求知欲,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权。园艺专业每年将党团活动主题与专业技能提升相结合,举办插花艺术比赛、参与海南省各类农产品创意展等系列实践课程,教师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引导,通过实践指导,把思政主题融入到实践比赛与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与活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敢为天下先,精益求精的农匠精神,活动的举办缩短了师生 “教” 与 “学” 间的距离,增加了彼此对话和互动,促进了师生情感,让课程思政达到了育人目标与效果。在疫情期间,以从事农业经营的优秀毕业校友给学校捐献的农产品为契机,通过新闻等各类媒体转发给学生了解情况,以榜样的力量,树立起学生学农爱农的理念,激发学生投身农业的兴趣,在未来用行动去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3.1 加强课程思政系统顶层设计

高校承担着 “立德树人” 的教育使命与责任,高校党委更是承担着引导高校政治方向的主体责任,课程思政需高校作为一次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7],需进行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从学校职能部门到二级学院党政、教研室等基层组织机构,应构建起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格局,把专业所有课程育人统筹规划到 “大思政” 中,并做好课程思政的监督与落实。

学校校领导应深入各学院教学一线,以听课与评课等形式,促进课程思政落实落地,二级学院层面党政领导带头主动授课、在教学中开展教学检查与评比,对课程思政的贯彻执行通过监督,促进其人人参与,课课实施。职能部门如教务部门在培养方案设置、教材编写、实践活动等环节,应出台相关制度,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融相通做出要求,督导部门要围绕思政目标设置与现实执行情况对比,督导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育人成效。人事部门需把课程思政取得的实际成效与年终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职务晋升与薪酬奖励等的制度建设挂钩。此外,各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单位,要在课程组、课程群与课程团队中开展教研活动,围绕价值引领,专业与思政融合进行讨论研究,发挥专业中党员教师的带头与引领作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3.2 强化专业教师从事课程思政意识

专业老师是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比例为80%左右,从事专业教学课程的老师占80%左右,学生80%的时间与精力用于专业课程学习,教师思政意识决定了课程思政成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大意义,所有教师与课程都承担着思政育人的责任,大家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提升个人思政政治理论功底,用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言传身教,做学生的领路人,守好育人的一段渠、种好育人的责任田,做到老师人人讲思政,课课含育人,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 “润物细无声” 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才能培养出新农科背景下德才兼备的卓越园艺人才。

3.3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思政

教育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需要受教育者参与到教育中来,使其能自我教育,是社会自主发展的主体[8]。在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其参与到教育的讨论、探索和实践中去,促进其创造性地学[9]。吸引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如项目法、案例法、任务设计法、体验法与研讨法等甚至多模式融合吸引学生,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学中 “主体地位” 得以突显,师生间情感对话更加灵活,激发学生探究式兴趣,使课程思政入脑入心,培养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带着问题深入研究学的转变,打造课堂教育教学共同体[10]。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农村的振兴与农业的现代化,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农学类专业培养服务三农经济发展的建设者,需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要立足于园艺专业教学工作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构建出一套满足园艺专业育人要求、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新农科背景下园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对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实践,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园艺专业课程教学中知农爱农为农素养教育不系统、与 “三农” 实际联系不紧密、毕业生走向农业农村服务农民就业创业人数较少等问题。从专业到课程群团队以及老师个人,实现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要让园艺专业的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能变得有情有义与有滋有味,在整个专业中形成课程思政示范全覆盖呈现出新 “势头” ,课程团队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有 “劲头” ,老师对课程的精心设计与重构让学生对课程思政改革品尝到 “甜头”[11]。让学生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变得 “好学、乐学,善学” ,让价值塑造在润物无声中进行传递。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卓越农业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也是新时代新农科园艺专业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园艺专业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中国果业信息(2021年9期)2021-10-11园艺系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2期)2019-08-08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福建开放大学学报(2019年2期)2019-07-10园艺小太阳画报(2019年4期)2019-06-11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年8期)2018-09-08我和园艺村的约会学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中国音乐教育(2016年8期)2016-05-20

推荐访问:视域 农科 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