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化学教学案例6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7-26 10:1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化学教学案例6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化学教学案例6篇(精选文档)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化学教学案例》,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化学教学案例 篇一

一、案例展示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二

课题:原电池

课型:新知识教学

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工作原理

二、案例的分析

“原电池”在学生头脑是一个陌生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构想,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关键是帮忙学生构建起“原电池模型”。教学处理方式对学生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本研究以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生“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选择高二年级两个水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用”整节知识。(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比较班)

教学引入: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资料。

实验班从能源的角度引入,直接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比较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立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忙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入“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构建的模型比比较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生的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比较班则围绕“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班建构的模型是出于宏观层面的,具体的落脚点是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模型所供给的材料

教学环节2:均是为了使学生巩固上一环节构建的原电池模型,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书写电极反应,认识电极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同时明确Fe―NaCl―C模型的电极反应,为讨论钢铁腐蚀打下基础。在实验班中,增加了对Zn―ZnSO4‖ZnSO4―Cu模型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盐桥”模型

三、教学效果的测查结果与分析

1、测查工具

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均采用了相应的测试题对两个教学班进行了测查,实验班和比较班使用的测试题是相同的。测查一共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是测查学生对于基本的原电池模型的分析本事。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正式讲新课以前,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不一样的教学处理下建立的原电池模型在分析简单原电池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见测查问卷1)

第2部分是测查学生应用原电池模型分析金属防腐措施的原理。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整节知识以后。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生活中与原电池原理密切相关问题的分析本事,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准确抽提出原电池模型,分析电极以及电极反应,并且进行正确描述。

2、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

关于学生对于基本原电池模型分析本事的测查结果及其分析讨论

测查结果证明,实验班和比较班对于电池的正负极确定均正确率很高,正确率在85%以上,比较班的结果要略好于实验班。比较班在确定Fe―H2SO4―Cu模型、Fe―H2SO4―C模型和Zn―CuSO4―Cu模型的正负极时正确率到达了100%。在书写电极反应的正确率上,实验班要明显好于比较班,1、2、3、4组电池的电极反应书写,正确率实验班分别比比较班高出了6.8%、12.6%、38.9%和26.8%。同时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同学只要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一般都能够把相应得电极反应书写正确,而比较班尽管很多同学能够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可是当中的很多同学并不能写出相应的电极方程式。

在比较班的教学处理中,详细讨论了原电池构成的基本条件,对于电池正负极确定的时候,明确得出了“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经过这个结论,比较班的同学因而能够很容易的经过比较电极物质失电子本事的差异性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班的同学确定电池的正负极时,由于在教学处理中没有出现“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这样的结论,学生不可能以此直接作为确定依据。实验班学生的确定只能是依据于对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的确定,分析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分析在两电极发生的变化,从电流的方向确定出正负极。

上述结果反映出经过不一样教学处理后,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产生了差异。实验班的同学把分析问题的焦点是集中于“电流的产生”,分析电极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相应的其他结论,而比较班的同学分析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原电池的构成”,分析电极本身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在书写电极方程式的时候,需要原电池构成条件之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支持,如果学生不能明确分析出整个装置总体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对于电极反应的书写则存在较大障碍。第3小题分析Zn―CuSO4―Cu模型能够十分明显的体现这个问题,比较班学生能够根据金属活动性的差异确定出Zn为负极,Cu为正极,可是学生无法找到发生的总反应(授课时教师是以H2SO4作为电解液分析问题的),因而会有100%的学生确定正确正负极,却仅有45.7%的同学能书写出电极反应,下降54.3个百分点。

结语:案例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教研活动形式,“案例研究”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它不是抽象的活动,而是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由教师合作完成的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纠正和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在同等的条件下,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中学化学教师有意识的不断积累各类教学案例,进取增加自身的案例知识;同时,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应用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思想、化学学科方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针对相同的化学资料,采用比较法分析各类化学教学案例,把自身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与其他途径积累的各类案例加以比较分析,仅有明确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优缺点,才能创造性的吸收优秀的教学模式,经过这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深化和丰富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认识,进而将各类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贴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最终构成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总之,案例积累和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化学教学案例 篇二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以学校的“以生为本,科学自主”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工作思想,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总体工作思路: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学情分析

今年大约有600名理科生,初中和高一的化学学习主要是无机物质的性质及相互间的转化,而本学期的学习是以有机物质的性质为主,这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因为学习的方法、化学式的书写、反应的类型、物质的性质、反应条件等等都有较大的变动。学生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多数同学就会觉得有机物很难学,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而且学生书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的习惯也可能不好,如特定基团写错或原子与原子的连接位置错误等。

三、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要求分析

教学目的任务:本学期理科班完成《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第一专题、会考,文科班完成《化学与生活》、会考。既要在会考中取得好成绩,也要在市统考中取得好成绩。

教学要求分析:《有机化学基础》涉及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醛、酸、酯、氨基酸、蛋白质、糖类等物质的结构、性质,有机知识的考查在高考中大概有20%的比例。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典型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建立有机物官能团决定物质化学性质的学习方法,抓住有机物碳四价的核心内容,能根据官能团分析新物质的性质、反应条件,能熟练书写反应方程式。能根据官能团的相互转化合成简单的有机物质;能有效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为高三有机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常规落实策略分析

坚持集体备课,定内容、定时间、定主讲人,根据教学指导意见及近几年高考的趋势,保质保量完成自编作业和教学内容难度的定位,使年纪教学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作业以自编作业为主,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建议再买一本稍有难度的参考资料,以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在章节练习或节假日练习中以以前的错题为主,通过改编等方式滚动考查。

化学教学案例 篇三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资料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能够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能够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构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资料的认识不仅仅来源于生活经验,并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并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仅接触了摩擦起电,并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资料),所以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资料。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供给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本事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本事和探究本事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所以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确定方法。

(2)经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经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本事。

(2)经过实验和科学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经过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经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化学教学案例 篇四

一、教学背景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教学资料的基本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知识;并不异常要求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迁移。

(二)教材分析

《甲烷》资料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资料,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它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所以本节资料对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资料供给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资料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甲烷的存在、物理性质、用途。

2、掌握甲烷分子的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空间构型。

3、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稳定、代替反应、氧化反应、高温分解)。

4、理解代替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过观察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模型、观看甲烷发生代替反应的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增强学生对甲烷分子空间构型这类抽象的知识的理解,提高空间思维本事。

2、在重点掌握甲烷化学性质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并学会迁移运用。

3、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资料和方法,初步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经过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论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观察本事、思维本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2、经过学生合作进行模型制作明确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欣赏天然气应用的图片,观赏甲烷和氯气反应机理的动画以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等设计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构成长久稳定的化学学习动机以及探究新知的欲望。

3、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构成严谨、有序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

4、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了解甲烷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构成环保意识及关心能源、社会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代替反应);

(二)教学难点:甲烷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代替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一)教学策略: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模拟实验和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串联讲解为辅的启发式教学。

1、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推进;

2、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有意注意;

3、经过展示模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

(二)教学手段:PPT等多媒体课件、黑板。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习

六、教学过程:

【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化学的一大模块——无机化学,从今日开始,我们将进入化学另一个模块——有机化学的学习。

【讲述】有机化学主要是研究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与制备的学科,那么什么又是有机化合物呢其实,有机化合物就是指包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有机化合物有两个基本特点:数量众多,分布极广。但由于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及其盐等与无机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相似,所以把他们归入了无机化合物之列。

【提问】有机化合物中是否只包含碳元素吗

【讲述】答案是否定的,顾名思义,化合物自然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有机化合物不只是包含碳元素,它还包含氢、氧、氮、硫、磷、卤素等。其中仅包含碳、氢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叫做烃。

【过渡】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最简单的烃,也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一、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分子结构

【引入】我们都明白我们国家正在实施一项重大的能源工程——“西气东输”工程。

【提问】大家明白“西气东输”工程里面的气指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天然气

【讲述】很好,这项工程主要是将新疆、甘肃等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经过管道东输到长江三角洲,最终到达上海的一项巨大工程。由于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污染小的清洁能源,所以我们国家才不惜重金把它从新疆那么遥远的"地方引过来。天然气它的主要成分了就是甲烷,其实自然界中甲烷不只单单存在于天然气中,在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中甲烷也是他们的主要成分。

【PPT展示】【板书】1、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板书】2、分子结构

【过渡】经过我们在初中的学习,我们明白甲烷的分子式为CH4,根据我们第一章所学化学键的知识写出甲烷的电子式。

【PPT展示】【板书】(1)、甲烷的电子式

如果我们将电子式中的一对共用电子用一条短线表示,得到的式子叫结构式。

【板书】结构式:将电子式中的一对共用电子用一条短线表示,得到的式子。

那么甲烷用结构式来表示的话我们就能够把它表示成这个样貌

【PPT展示】【板书】(2)、甲烷的结构式

【提问】我们明白了甲烷的分子式和结构式,那么甲烷分子的结构到底是不是和它的结构式一样呢

【实践】下头我们就动起手来,利用我们手上的橡皮泥和牙签,搭建出你想象中的甲烷的空间结构。

搭建出来后想一下以下两个问题:

【PPT展示】1、如果我们用一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一个氢原子,有几种可能

2、如果我们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又有几种可能

找几个同学问一下他们做出来的模型的空间几何结构。

【讲述】经过我们科学家精确的实验测定发现,如果我们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其结果仅有一种空间结构,那此刻甲烷它的空间结构该是那一种呢你们动手做一下,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其结构仅有一种,看看应当是哪一种结构。

【学生回答】正四面体

【PPT展示】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球棍模型及比例模型。

【讲述】很好,如果我们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其结果仅有一种空间结构的话,那么甲烷的空间结构肯定就是正四面体了;如果它是一个平面正方形或者四棱锥的空间结构,那么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相邻和相对肯定是两种不一样的结构,如果我们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其结果仅有一种空间结构的话,那么甲烷的空间结构肯定就是正四面体。在这种结构中,每个C-H与C-H都是等价的,且他们之间的夹角也就是键角为10928’。

【过渡】好,看完了甲烷的结构,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甲烷的性质。

【板书】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

【讲述】【PPT展示】通常情景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为0.717gL(标准状况),极难溶于水。

【过渡】这些就是甲烷的一些物理性质,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化学性质。

我们常说结构决定性质,那么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决定了它有那些化学性质呢

【板书】2、化学性质

(1)、稳定性

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决定了甲烷通常情景下是比较稳定的,如与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等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PPT展示】与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等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

【讲述】甲烷的稳定性是由它具有正四面体结构的稳定结构决定的。

【过渡】但任何物质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而它的变化是绝对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甲烷也能发生反应。比如在特定条件下甲烷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能够燃烧和发生代替反应等。下头我们就一齐来看一下甲烷的燃烧反应。

【板书】(2)、甲烷的氧化反应——燃烧反应

【讲述】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通常情景下1mol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CO2,放出890kJ的热量,火焰呈淡蓝色。

【板书】CH4(g)+2O2(g)CO2(g)+2H2O(l)

下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1资料卡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怎样检验甲烷燃烧生成的产物

甲烷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能够经过将干燥烧杯罩在甲烷的火焰上,之后倒转烧杯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来检验。

(2)点燃甲烷前应有什么操作

【总结归纳】点燃甲烷前应当验纯,这就提醒我们,在使用任何可燃性气体前必须要进行验纯,否则他们与空气混合到达必须的比例的时候就会发生爆炸。

【提问】如果你发现你家里面使用的煤气或天然气发生泄漏的话,你将怎样进行查漏呢

【讲述】我们应当先打开门窗,让可燃性气体在室内的浓度,同时关掉煤气或天然气的总阀门,并且要到户外去打电话进行求救,切勿触动任何电器开关(如开、关灯)、在室內使用电话或手机、使用火柴或打火机、按动邻居的门铃、开启任何煤气用具,直至漏气情景得到控制。

那么我们该怎样来检验这两种物质呢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甲烷的另一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板书】(3)、甲烷的代替反应(特征反应)

【讲述】甲烷在通常情景下不与强氧化剂反应,但在特定的条件下甲烷是能够与一些氧化剂发生反应的。如在光照的条件下就能够与氯气发生反应。下头我们一齐来看一个甲烷与氯气反应的视屏。

【提问】在这个实验视屏你看到了些什么现象

【总结】色变浅、水上升、出油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这是因为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生成了能溶于水的氯化氢与不溶于水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等油状液体。其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学方程式为:

【板书】

【讲述】在上述反应中生成的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不是直接一次性完成的,而它们是一个连锁的反应,反应中生成的一氯甲烷又可与氯气进一步反应,依次生成难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甲烷(四氯化碳——是一种很好的灭火剂),注意:有机反应方程式用“→”,不用“=”。

【讲述】仿照生成一氯甲烷化学方程式,尝试写出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讲述】在常温下,一氯甲烷是气体,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是液体。

【讲述】在上述反应中甲烷分子中的4个H原子逐一被Cl原子所代替生成了4种四种不一样的代替物,像这种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代替反应。

【板书】代替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代替反应。

【讲述】甲烷在光照下除与氯气发生代替反应以外,还能与其它气态卤素单质发生反应,它与氟气的反应更容易,与溴蒸气的反应更困难,与碘蒸气几乎不反应。但甲烷不能与氯水、溴水等反应,使氯水、溴水等褪色。

【提问与思考】1、在甲烷与氯气的代替反应中那种生成物最多2、代替反应与置换反应有何区别

【PPT展示】【小结】

1、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说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最基本的实验事实是什么

2、甲烷主要存在于那些物质中,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

3、甲烷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4、什么是代替反应它与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课堂小结]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情景下比较稳定,但在必须条件下能够发生燃烧反应、代替反应。它主要取决于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代替反应是甲烷的特征反应。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P65课后习题1、2、3、5、6

2、查阅资料,从反应形式、反应条件、反应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几个方面比较代替反应和我们学习过的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分子结构

1、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2、分子结构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稳定性

(2)甲烷的氧化反应——燃烧反应

CH4(g)+2O2(g)CO2(g)+2H2O(l)

(3)甲烷的代替反应(特征反应)

代替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代替反应。

氯气与甲烷的代替反应方程式:。.。

化学教学案例 篇五

一、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化学就会主动。“兴趣”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突破口,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作为义务教育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有教的一面,教与学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教法与学同样重要,因此,义务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只有关心自然才能爱护自然,只有关心社会才能立足于社会,因此义务教育化学大纲又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见大纲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通过这句话可见新大纲在能力方面的要求有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是应用的更高一个层次,这是以往大纲所没有的、

3、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现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思想教育。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是普遍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提出非常明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执、

二、知识方面

(一)

1、掌握金属化学性质、

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掌握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

4、掌握常见酸和碱的性质、

5、掌握常见盐的性质、

(二)

1、理解溶液的形成、

2、理解溶液的溶解度、

3、理解常见的化学肥料、

4、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的健康及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三)

1、了解常见金属的材料及用途、

2、了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及用途、

3、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

4、了解有机合成材料、

化学教学案例 篇六

我所任教的高一化学三个班,一个是A班,俩个是平行班,学生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方法上和信心上三方面。这种情况从客观上为我提供了因材施教的阵地,让我对同一年级不同层班级采取分层教学对策:

一、深度、广度弹性调节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平行班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A班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比如:在铝教学时,要求平行班学生掌握铝的两性及简单方程式、简述实验现象、简单计算。但A班的一部分学生不仅要掌握上述内容而且要知道铝的两性原因和较复杂的识图计算。再如:在烃的同分异构体的教学时,要求平行班掌握含6个碳原子或6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掌握碳链异构,了解位置异构和不同类烃的异构。要求A班学生掌握含7个碳原子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掌握碳链、位置、不同类三种异构现象。再有就是还要考虑平行班中接受能力好一些、基础好一些的学生,按A班的标准要求他们。就这样对平行班采取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对A班学生采取以纲为纲,适当拔高,弹性调节的原则,让每层学生都觉得学有所获,学得有味。但同时给我的感觉是,无论是A班还是平行班基础很重要。

二、学习方法指导有轻重

根据学生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他们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第二类学生,他们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第三类学生,他们原有知识基础差、学习方法差、学习没有信心。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我对各层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轻重有别。

在指导第一类学生时,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鼓励他们多做题,做综合题,有问题拿到学校问我,让学生学有余味。在指导第二类和第三类学生时,轻知识的拓展,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教学有异同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再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多做实验,加强了直观教学,减了学生负担。但各层课堂教学又有所不同,表现如下:

1、节奏快慢不同:根据学生情况和目前的高考制度,A班的课堂教学是节奏稍快。而平行班的课堂上给学生一定阅读、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协调活动。有时宁愿多用时间让学生思考、动手,也要防止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忙着注入式的教学,这样学生和教师都会很累,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其实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反而事得其反。

2、容量大小不同:A班因课堂节奏快,所以课堂的知识容量大,平行班容量相应小些。

四、课后教学有主次

课后辅导、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工作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单元测试时我也给出了不同层次的题目,主要体现在选做题上。

当然有好多地方做的还是不好,主要是虽然指导思想是对的,但有时候把握得不好。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贯穿这种思想,同时要落到实处。

以上内容就是为您提供的6篇《化学教学案例》,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推荐访问:教学案例 化学 化学教学案例6篇 化学教学案例 化学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