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7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2-22 11: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教案7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教案7篇【优秀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高中历史教案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高中历史教案 篇一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目,回答: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统治者慈禧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目,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并记录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的概念,教师进行总结。

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由学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强调“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体现强兵、创办军事工业。对比“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对待列强侵略的态度由坚决抵抗转变为妥协求和,认清清政府逐渐被洋人控制的时代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务派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洋务运动的开始?

出示“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幅历史照片,让学生分析两张照片中的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不同之处,由此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其活动中的体现。简单介绍洋务运动的基础理论—“中体西用”论。

由学生回答: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并向学生介绍,此时李鸿章等人已经认识到: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生产商品,并以高价出售给中国。因此,洋务派此时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也有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的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洋务派创建近代工业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难、存在哪些问题?并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在兴办近代工业和建立近代海军时,是地方的几名大员干吏各自为政并无领导核心。通过让学生分析兴建近代海军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抵御列强入侵也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洋务运动的破产

在分析列强对待洋务运动的态度时,教师要强调列强一方面希望中国创办近代工业,这样有利于其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中国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使其商品在最初一段时间很难在中国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不希望中国富强,因而,只向中国提供已经落后的技术和淘汰的产品。其他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学生可以根据对前面两目的分析得出。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90年代)

3、洋务派创建的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水师)

4、新式学堂的出现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其影响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 篇二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学习法

对重要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归结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高中历史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经济状况;都铎王朝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克伦威尔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2、通过教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经过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总历程,理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

3、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先进生产关系取代落后的生产关系的过程,尽管其间存在着曲折和反复,但是,历史前进的潮流不可逆转。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如果说人类社会从14、15世纪开始了向近代化迈进,那么17、18世纪的人类社会则是向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其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当时世界历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时,它有力地推动了欧美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推动了欧洲一些封建国家的改革,推动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行,这一切在客观上为早期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均创造了条件。由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教法建议

1、让学生阅读前言,归纳17-18世纪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用图示(教学过程中的图1)的方法简要介绍本单元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处的地位。

2、如果时间允许,还可用“树状”结构简介历英国的建立及封建王朝的更替情况。

3、在教师讲述的同时,启发学生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经济、政治、宗教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概括出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革命的基本内涵。

4、“为什么英国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打着“宗教”旗号?”“为什么革命过程呈现出极其复杂、呈现了多次反复?”“为什么革命的结果,建立以新贵族为主的资产阶级专政?”利用上述问题的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具有的特征。

5、利用课件或图示的方式围绕“资产阶级革命”的内涵,分阶段讲清革命的基本进程。并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克伦威尔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重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进入17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明显尖锐起来,成为当时英国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农业发展到相当水平之时,冲破这些封建性限制便成为当务之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便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即为日后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前提保证。另外,在它的影响下,欧美的一些国家或通过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或通过改革,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难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这是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随着英国清教运动的不断发展,其抨击英国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最终向英国的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发起了进攻。

教学设计示例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目录介绍第二章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

阶段特征:属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特征,但制度不完善;此阶段封建势力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2、结合英国王朝世系表介绍英国历史的沿革及革命前的背景(重点介绍:七国时代——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比中国晚3000年。安茹王朝——13C议会制建立、议会的传统。都铎王朝——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及遗留的问题、专制、重商主义、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伊丽莎白女王王位继承。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专制统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启发学生归纳、概括革命的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在反封建的基础上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3、革命过程:采取板书、地图或课件示意的方法,由老师形象、重点讲述,对一些重点问题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如:导火线——革命的标志?——内战——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克伦威尔措施、评价?——复辟及原因、两党制形成——“光荣革命”、二王制、革命结束的标志?——《权利法案》(内容、实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君主立宪?

4、历史意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君主制;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教学设计思想

1、学习世界历史,尤其是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需要从这个阶段的大背景(即阶段特征、知识线索)入手,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在时空上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同时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2、为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历史,适量地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并采取图示的方法。

3、本节主要采取教师启发下的学生讨论、归纳法。

高中历史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 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的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 (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

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本课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高中历史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大家都比较熟悉,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书写教案时为了给后面的教学过程留足时间,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形成固定模板,这样就可以在考场上迅速下笔,具体模板如下:

二、教学重难点

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是建立在考生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技能基础之上的,但是如果考生对高中教材不是特别熟悉,我们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技巧。

一般情况下教学重点我们可以确定为过程类,简言之,不管政治史、经济史还是文化史,一般都是某个历史事件的进程、某次改革和王朝采取的措施或者某些人物的观点。

教学难点我们会设置为意义、影响或者本质类,因为这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

很多考生在考虑到底要不要写教学方法,我们在这里给大家的建议是要写,尤其要写那些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法、情境实践教学法等等,但是需要注意一点,教案中写到的教学方法,范文,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予以落实。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考生在写教案的时候最头疼的地方,一方面是因为考生不知道到底该写什么,另一方面是因为考生在思考怎样既能把教案写出来,又能帮助自己试讲或者说课。为此,我们将教学过程整理出思维导图便于大家理解。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们建议考生先将导入方式写上,如情境导入、经验导入等等,这样考官在看教案时会非常明了,接着,把教师活动、问题和学生活动写上,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设计感,以防考生把教案写成教学实录。

(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们建议考生按照知识的逻辑层次展开,一般情况下,历史知识的层次比较清晰,分为背景、过程和影响。在明确了知识点之后,每个知识点下面的书写就可以分为教师活动、问题和学生活动三部分,我们以高中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大家举个例子。

(三)小结作业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比较简单,考生不需要花过多笔墨去渲染,只需要写上你采用的小结方式和作业即可。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考生在写教案时特别容易忽视的一项,我们要在这里给大家强调,教案中板书设计出彩了,你的试讲会更游刃有余。大家不要采取特别老套的提纲式板书,如果不能保证特别有新意,那么大家最好采用线索式板书,这样线索会更清晰,框架也更完整,我们以高中《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给大家举例子。

以上介绍了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历史教案撰写技巧,大家能够对教案撰写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祝大家考试成功!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通用模板 篇六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掌握理性的概念;记忆启蒙思想家杰出的代表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了解康德继承和弘扬法国启蒙思想。

2、理解: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理解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和人-权论。-

3、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法国为什么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地;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1、情景再现。

2、图片解说。

3、分析讨论。

4、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追求-的斗争精神。

2、通过对法国启蒙思想所产生影响的分析,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启蒙运动是宣传理性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弘扬。

难点

关于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人-权论、三权分立学说。

教学过程

新课学习

“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启蒙运动的爆发并不是偶然的,它为什么会爆发,当时社会具备了哪些条件呢?

展示图片18世纪的法国

一、新时代的到来

背景:1.政治: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对君主-的否定,对法国起了启示和榜样作用。

2、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自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出现,到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程度已较高,为启蒙运动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

3、科学:在十七八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在许多方面是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

4、法国社会现状: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以上这一系列的因素就促成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所谓“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断。它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性质和主要内容

这场运动是在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又向前深入发展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是又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家们抨击天主教会的-和迷信,反对-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努力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与人性的社会。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

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在法国达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进一步完善了启蒙思想,促成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推动了欧美的思想解放运动,并对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主要的思想家和成就

【问题】法国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哪些人?他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有何异同点?启蒙运动扩展时期代表人物是谁?其主张是什么?

展示图片伏尔泰

(一)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第一,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1、抨击天主教会。

2、反对君主-,倡导君主立宪制。

3、提倡“天赋人权”。

4、相信法律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展示图片孟德斯鸠

(二)孟德斯鸠

第一,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第二,主要主张:

1、反对君主-,主张君主立宪制。

2、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最突出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更明确地提出了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

请问,“三权分立”学说的矛头直指什么?(封建-主义)省三权分立”的成功实践有哪些?(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临时约法》)

3、提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展示图片卢梭

(三)卢梭:对法国社会进行了更严厉的批判。

第一,主要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第二,主要观点(思想):

1、“社会契约论”和“人-权”说。(反对君权神授)

2、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展示思想加及其主要观点

归纳相似点

都反对君主-,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政治、自由平等。

三、启蒙运动的影响

【讲述】第一,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第二,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人人心。

第三,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四,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这个运动还直接影响了一些欧洲的封建-君主,他们都借助“开明-”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第五,启蒙思想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争取独立。

第六,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究】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归纳】

高中优秀历史教案 篇七

一、教材地位: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教具: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

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

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

c、慈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

d、总理衙门的推动。

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a、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

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

(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六、板书设计:(略)

七、练习巩固:

i、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ii、布置作业:P39问。

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推荐访问:高中 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7篇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