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名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8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9-08 18:15:02 来源:网友投稿

名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二)教学重点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三)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名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8篇

名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课题、作者]

1、导语: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2、指导读书的方法: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请同学们交流)

二、[标本,鉴赏]

1、以“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标本”,一个是“鉴赏”。

(1)什么是“标本”?(课文注释)“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习、研究用的样本。”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三、[板书,构图]

亭马轩榭自然之趣假山池沼艺术花草树木画意花墙廊子画意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平时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4、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鉴赏”。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欣赏”、“玩赏”比较一下。

(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赏他的做法。

[玩赏]:观看欣赏。“玩”不同于“玩耍”中的“玩”,它是观看的意思。[鉴赏]:鉴别和欣赏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

四、[分析,探究]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

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五、[鱼戏莲叶间]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
第二步再读课文(即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的地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美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是值得研究的。好,今天的课到这儿结束了。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解各部分的说明重点。

2、完成课文相关练习。

名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材内容分析

《苏州园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本文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法,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也是初中说明文的起始课。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教师组织、引导、适当点拨,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会我国江南园林的建筑风貌。

3.理解课文的总分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4.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见识较狭窄,孤陋寡闻;

(2)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相关的文体知识似懂非懂。;

(3)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多媒体、示范朗读VCD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播放多媒体,创设情景,导入谈话

2、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自由谈感受

3、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苏州园林图片或影片)

二、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

1、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作者

2、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阅读文下注释,了解作者

3、了解作者及写作缘由(课本、教学PPT)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VCD,多媒体、检查学生预习、自读效果

2、学生注音、朗读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3、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朗读VCD、多媒体课件)

四、研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或文眼;
提出问题;
必要的点拨指导

2、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探究,求同析异

3、整体感知文意;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教学PPT)

五、课堂小结

1、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2、生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3、复习巩固,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教学PPT)

六、拓展运用

设计练习仿写片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

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导入新课——信息资源提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字词、课文内容、行文思路)——自主学习,质疑问难——协作探究—拓展迁移——总结评价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
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综合性总结;

2、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程度。第一课时侧重于字词和文章结构、说明顺序的评价,第二课时侧重于说明语言的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评价,课后主要通过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任务进行评价。

八、帮助与总结

1、辅以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目的。

2、通过自主、协作、探究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名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意并用词语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会写说明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简洁生动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

2:理解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研讨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想:

1、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2、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图画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苏州园林》吧。

二、出示投影,简介作者,

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词语

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丘壑(hè)嶙峋(línxún)

镂(lòu)空蔷薇(qiángwēi)重峦叠嶂(zhàng)斟酌(zhēnzhuó)

2、读了课文后,苏州园林给留下印象最深是什么?请试用简短的文字概括。

(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四、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为什么?

3、某公园聘请你为园林设计师,你将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如何设计,让游客有“如在画图中”的感受?

4、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面讨论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5、为什么只有四个讲究而不是七个讲究?

6、文章是如何有层次地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8、本文除说明外还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说说其表达效果。

9、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值得你学习?试举例说明。

明确:

1、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表现在“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方面。

2、不能。因为这四“讲究”是总写,后面的3、4、5、6四个自然段就是按这四句话的顺序来安排的,在内容是前后一一对应。

3、可结合课文中的“亭台轩榭的不对称”、“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花草树木的映衬性”、“景色的层次性”等方面,畅谈自己的设计思路,自由发挥,不拘一格。

4、苏州园林追求图画美,除了上文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苏州园林中“各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色彩的搭配”等。

5、四个讲究是从局部上讲苏州园林的特征,后三个方面是从细部来讲的

6、说明顺序是由总到分,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7、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如: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

8、记叙: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的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议论:如“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9、语言准确生动、优美典雅,富有画意。小组讨论圈点批注。

五、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讨论:

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给予肯定)

要点:可按照时间顺序;
可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
可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等。

六、布置作业,训练写作

作文:我们的校园(150字)

先抓住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和食堂的共同点,先概述,后分说。

名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特点。

二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想:

一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
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揣摩语言,深入阅读课文,达到教学目的。

二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抓住重点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

二理清全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感知课文内容,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

具体方法:学生准备读书。教师提出要求:读完课文后,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说明]学生不一定很快就能够抓准,如果真是这样,可以先带着他们简单分析一下每一段所写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完成开始提出的要求就容易做到了。

二分析《苏州园林》结构上的特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具体方法:

1、学生快读2到7段,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看看这六段之间的关系。要求先在笔记本上写出提纲。

明确: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概括下文的分项说明。第3到7段分别对四个讲究做具体说明。

[说明]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结构之间的总分关系,写提纲,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中动手的习惯。在分析段与段的关系时,第6段与第7段之间的关系要引导学生认真看一看:这两段都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写的。第6段的开头写道“必然会注意到……”,第7段的开头写“必然也不会忽略……”,段与段之间联系得紧密,不好分开。

2、读一读8、9段的内容,看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第8段介绍苏州园林的门、窗在雕镂琢磨上的特点;
第9段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构成图画美的一个条件。

[说明]全面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快速流览一遍全文,说一说全文紧紧抓住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哪一点来进行介绍和说明的。

明确:图画美。全文从“无论使游览者……”开始,一直文章末共有10次提到“图画”,始终强调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点。

[说明]这一步工作完成后,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基本上把握住了。但是,做好这一步,教师要耐心。学生或许不能一下达到教师期待的答案,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再看一看表述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句子和每段的内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去分析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解课文语言,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二体会本文语言运用准确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具体方法;
出示下列语句(有条件的可用投影),请学生将画线的语句换一种说法表达,但是不能改变原义。

(1)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2)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明确:

(1)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心中早已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2)决不相同。

[说明]这是变换一种方法解释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指导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二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具体方法:打开课本,完成课后练习三。可独立做,也可以两个人一组。要求尽可能说出所选答案的理由。

明确:第1题(鉴赏)。所给的四个词语,除了“玩赏”以外,其它三个词语在语法上都没有问题。但是,根据上一句“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的意思,就只能选择“鉴赏”了,因为这个词中还含有鉴别比较的意思。第2题先(艺术)后(技术)。这一句强调的是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艺术性。“不仅”说明“堆叠”假山还是要有技术的,没有技术作保障,艺术效果是难以产生的,只不过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作者用词是多么准确。第3题先后(美术)。第4题(依傍)。第5题(忽略)。[说明]课上做这个练习时,不必全做。教师备课时挑选2~3道题就行了,但是尽量能够引导学生简单说一说选词的理由,要知其大概。

三理解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

具体方法:先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表达效果为何不相同(可利用投影);
再从课文中找出三个同样的例子。

(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2)至于池沼,全引用活水。

明确:

(1)句用“大多”来说明比较客观,作者是仅在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内介绍苏州园林的,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

(2)句用“全”就太绝对,如果没有一处一处的考察,不宜这样说。从这个句子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正确恰当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可以更准确的表达所要说明的意思。

课文中的例子有: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用彩绘。

明确:由于对所说明的情况了解掌握得全面、准确,在说明事物的范围、程度等的时候,就不能再用“往往”“大多”一类留有余地的词语了,如:“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这两句里的“都”“可决不”表意肯定,不含糊,同样是准确的表达。

[说明]正确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体现。阅读中,揣摩具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比较,不失为一种方便的办法。

四落实本课需要掌握的词语。

具体方法;
用出示下面的词语,要求学生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能用划线的词语造句。

鉴赏轩榭映衬因地制宜对称邱壑嶙峋自出心裁

模样镂空琢磨别具匠心斟酌诸如此类

[说明]这些词语最好能在教学进程中视具体情况出示,那样效果更好。词语的掌握,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要不断地练习。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并在此基础上写出全文的结构提纲。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七。

[说明]因为有的练习随着教学过程已经做了,所以作业重点在对全文内容的进一步把握和理解语言上,最终达到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的。

附课后练习一、四、五、七题及参考答案

一本文的结构有总说,有分说。总说和分说紧密结合,按文章内容填写下表,并举例谈谈总说和分说的一致性。

[参考答案]

2、假山的堆叠,或重峦叠嶂,或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攀登时,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池沼,大多是活水,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或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些花草,目的在使它取得一幅画的效果。

3、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如高低树的配合,常绿树和落叶树的配合,季节不同的花的配合,栽种藤萝,不栽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等。

4、注意花墙和廊子的“隔”和“界”的作用。

5、注意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

6、注意门、窗的雕镂琢磨和图案美。

7、注意园林的色彩美。

从1~7,每一项分说都紧扣“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说。如“2”“取得一幅画的效果”,“3”也着眼在画意,“5”注意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等等,都是总说和分说一致性的例子。

四课文中有不少概括性的句子,如“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一句概括性的语言,它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它是全文的中心,是一个对苏州园林的总体认识。“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也是概括性的语言,它概括了假山的艺术特点。揣摩这些概括性的句子,并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两句来。

[参考答案]

概括性的句子有:

(1)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2)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五“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这句话精练而形象,它写出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这样富有画意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不少,试找出几个例子加以体会。

[参考答案]

例一: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画面,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例二:阶砌旁边的书带草,墙上的爬山虎、蔷薇、木香,墙下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各个都是一幅幅画面。

名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第5篇

一、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本单元的重点就是对说明文的学习,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应当组织、引导、点拨学生理解掌握本文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本单元是说明文的集中学习,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一些说明文的`学习技巧,但由于从本单元才开始学习说明文,对说明文的阅读技巧还不是很熟练掌握,所以对说明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方法的理解及对课文的欣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说明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对我国园林艺术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创设情景,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PPT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学习生字词,播放PPT,让学生在文中将其标注出来,并记忆。

3.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MP3,听示范朗读。听完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4.课文研读,播放教学PPT,PPT内容为: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感知课文的总分结构。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自由谈感受PPT图片展示

自主学习教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作者,有效指导学生的预习,落实好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利用课文中的注释和课前导读,结合教师补充的资料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听完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MP3,听示范朗读,播放PPT。

合作探究请大家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文眼,将整篇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可以互相讨论。相互讨论或自己独立完成,向教师汇报结果。

播放教学PPT

当堂训练教师根据本节课学系内容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然后当堂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播放教学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活动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名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第6篇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理解、感受、体悟园林建筑的自然美,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自然。

二、教学方式的构建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画面,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更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园林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面与文字叠放,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理解、领悟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说明文适合培养学生自我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成“整体把握”——“具体感受”——“审美探究”的学习过程。

三、教材分析

1、地位:本文是五四制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说明文。本册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说明文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习其他说明文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者叶老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称其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即典范之作。然后,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布局,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我觉得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像导游词一样的平面介绍,也不是呆板严肃的结构剖析,而是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所以作者在文中处处提到“画”字,使读者无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感觉,不见其景却如临其境!学习这样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四、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通过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3、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的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设计方法、手段

我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读了叶老的《苏州园林》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园林建筑更是富有诗情画意。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真的不想让这种诗情画意在传统的教学中流逝,于是我让学生抓住“以读为本”的宗旨学习课文——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说话、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鉴赏、在读中感受。具体来说,我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领悟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整体把握全篇关键所在,然后通过朗读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苏州园林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自主解决问题,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园林,因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名闻天下。

(放多媒体,展示并欣赏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部分图景,让学生看图扩写一句话:这是一处的园林。)

如果我们能去游览一番,定会终身难忘,可惜条件有限。我们就通过学习叶老的这篇《苏州园林》,来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出示课题、作者的镜头)

(二)学习新课

第一步:现在,让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重要内容、重要信息、关键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交流。读的过程如有疑问、请举手。

同学一起交流(指导读书的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明确“标本、鉴赏”两个关键词

(放镜头2):出示“标本”“鉴赏”

(由“标本”“鉴赏”总领全文,选好教学切入口,有创意)

1、解释“标本:

(因为苏州园林“可以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那么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放镜头3)关于亭台轩榭自然之趣

假山池诏艺术

花草树木画意

花墙廊子画意

(出示画册)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特点,每一张画片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接下来再释义“鉴赏”,和“欣赏”“观赏”比较释意

(同学发言后,师归纳,同义词比较,体现语言课特色)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2、第二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这是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这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自由发表意见)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

(放镜头4)结构美总论——分说

从多角度说

的字样,并板书

因为:第一,层次清楚: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再看写假山时也是按总分顺序写的。

第二,多角度来说,如写假山部分:先正画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最后从游客角度写。游客攀登假山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头看这些文字中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把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放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

板书语言美概括性强

精练而形象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结尾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又是入画的一景”,句中的“又”字,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

3、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第4段。

师小结: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读书也可从两方面读:初读了解,再读精读、鉴赏品味。

下边,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小组合作完成,然后交流。(引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鉴赏方法)。

(三)知识探究、延伸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实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地方。

老师提示,如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就是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镜头6)演示楹联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物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这个课题的设计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探究性课题,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新课程理念)

(四)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苏州园林》带给我们的精彩和美丽(齐读)

这是我设计的《苏州园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将采取分组合作、研讨,让学生梳理归纳全文脉络,并展示给大家。明确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及其特点(即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板书设计我采取框式结构形式,按文章结构特点来设计的,直观清晰。

七、设计特点:

(一)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安排了三次阅读活动,每次的目的不同,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有创意的读,而不是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这样设计符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三次比较集中的合作交流活动。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述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又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名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第7篇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现在,就让老师就和大家来一起来观赏苏州园林的美景吧!

二、苏州园林简介和欣赏

1、苏州园林简介

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城內大小园林将近200处﹐为全国之冠。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別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苏州著名的园林还有﹕

退思园、耦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怡园、艺园。

2、苏州园林欣赏(视频展示)

欣赏完影片后,让学生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

三﹑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简介作者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是苏州人,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浏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很熟悉,本文是他为一本有关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

四、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粗体字字音

轩榭(xuānxiè)丘壑(hè)镂空(lòu)

嶙峋(línxún)重峦叠嶂(zhàng)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别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五、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

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六、合作探究

1、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加以说明的?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

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

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

2、作者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以上内容的?

(四个"讲究"重点写了,三个"注意"略写了,四个"讲究"是从大处表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三个"注意"是从细处表现苏州园林"图画美",这样就围绕并充分说明了第二段中提到的——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说明的由此可知第2段和3、4、5、6、7、8、9段之间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说明的。

以上内容板书(多媒体显示)

完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美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的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大处讲究主

图讲究近景远景的层美(6段)

画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

(2段)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细处注意次

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

(总说)(分说)

七、课堂作业

写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试说说其作用。

(先复习并展示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1、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明确:作比较和打比方。生动形象地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美。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不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明确:举例子。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3、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明确:作比较,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八、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本文以精炼的语言,严谨的结构,紧紧抓住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地介绍。苏州园林说我国园林的典范,而这篇文章也是我们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典范。

九、课后作业

我来做导游

假如你是苏州园林的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苏州园林的景观?可以选择介绍苏州园林概况,也可以选择一处景物来介绍,如假山、池沼、廊子等。

根据上面要求写一段话,要求写出景物特点,字数在200字以内。

名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第8篇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文质兼美,字字锤炼,字里行间充满了美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家乡园林真挚的喜爱之情。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充分体会苏州园林的美,进而了解中国园林建筑之美,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深入挖掘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章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用总说分说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知苏州园林的诗画般艺术美,欣赏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感受我们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的艺术。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准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的图片作对比。

教师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放一组优美的园林的图片。)

1.导语:同学们,你知道这么美的地方是哪吗?是苏州园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州园林》。

2.作者介绍

3.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4.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轩榭邱壑嶙峋蔷薇镂空峦嶂

(2).解释词语:

轩榭:嶙峋:

胸中有丘壑:峰峦叠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学生可以先讨论再回答问题,教师明确答案: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作者还介绍苏州园林还有什么特点?

⑴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⑵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⑶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4、作者重点写的是苏州园林的那个特点?(当然是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了。)

5、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的结构方式怎样?

先总说,后分说。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分项说明四个“讲究”。

2.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结合实例说说起作用。

在文中划出来,并在旁边标出来。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用: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如画的一景。作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打比方: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用:可以是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师生共同探究)

学生讨论、试答:

1、“而园林式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教师明确小结: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以为他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五、拓展延伸

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归纳:

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本文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日记,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没有去过园林的同学可以写你游玩过的公园的某一角类似园林的地方,200字以上。

推荐访问: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 名师 名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8篇 名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汇总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