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教师化学教学设计10篇

时间:2023-09-07 19: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教师化学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1.掌握Al2O3、Al(OH)3的两性。2.掌握Al(OH)3的制备方法。【学习重点】1.Al2O3、Al(OH)3的两性。2.Al(OH)3的制备方法。【新授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化学教学设计10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化学教学设计10篇

教师化学教学设计 第1篇

【学习目标】

1.掌握Al2O3 、Al(OH)3的两性。

2.掌握Al(OH)3的制备方法。

【学习重点】

1.Al2O3、Al(OH)3的两性。

2.Al(OH)3的制备方法。

【新授知识】

阅读教材57—59页

1.氧化铝

(1)物理性质:
Al2O3 溶于水;熔点 ,能有效地保护内层金属。

用途:氧化铝是 的原料,也是一种较好的 材料。

(2)化学性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成离子方程式。

Al2O3和HCl ,

Al2O3和NaOH ,

结论:Al2O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2O3是 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既能和 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和 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氢氧化铝

【讨论】

在硫酸铝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然后将溶液分为三份

现象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一分中加入盐酸

一份中加入NaOH溶液

一份中加入氨水

氢氧化铝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①与酸的反应

②与强碱的反应

结论:Al(OH)3 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OH)3是 氢氧化物。

③Al(OH)3的不稳定性

Al(OH)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1.能否用氧化铝制备氢氧化铝?为什么?

2.如果实验室用Al2(SO4)3与碱反应制备Al(OH)3,选择NaOH溶液还是氨水为好?为什么?

(3)Al(OH)3制备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限时作业】

1.下列关于Al2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可制耐火材料 B.铝制品耐用的原因是表面被氧化为Al2O3

C.Al2O3易溶于氨水中 D.Al2O3易溶于KOH溶液中

2.下列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物质是 ( )

①Al2O3 ②MgO ③NaHCO3 ④Al(OH)3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把少量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氯化铝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析出金属铝 B.产生白色沉淀 C.产生红褐色沉淀 D.产生无色气体

4. 某无色透明溶液能与铝作用放出氢气, 此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 Cl-、SO42-、Na+、K+

B. K+、ClO-、Na+、NO3-

C. HCO3-、Na+、NO3-、K+

D. NO3-、Ba2+、Cl-、NH4+

5. 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 ( )

A、1:1 B、1:2 C、1:3 D、1:4

6.将0.1 molAl投入到3 mol/L NaOH溶液100mL 中,充分反应后,再滴加1mol/L H2SO4溶液120mL,最后的结果是( )

A、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 B、溶液的pH<7

C、溶液的pH>7 D、再加入NaOH溶液会产生大量沉淀

教师化学教学设计 第2篇

课 题:

化学式(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了解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能力训练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世界观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归纳、讲练结合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主线:

导入新课 化学式的含义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元素符号?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

3、什么叫单质?什么叫化合物?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在化学上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化学式(板书课题)。

四、讲授新课

(板书)(一)化学式的定义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思考(多媒体展示)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将其化学符号写在相应横线上。

(1) 铜

(2)硫

(3)二氧化碳

(4)氧气

(5)水

(6)氯化氢

(7)氦气

(8)氨气

单 质

纯净物

化合物

2、讨论

(1)物质的名称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2)表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3、请以水的化学符号—H2O为例说明这种符号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的?

(1)元素符号。

(2)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说明:没有角码是将“1”省略)。

4、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式吗?

(板书) 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过渡:1、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你能以Cu以为例说出元素符号表示哪些意义吗?

2、现在,我们学习了化学式;
那么化学式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板书)(二)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质) 我来告诉同学们,H2O2——表示双氧水这种物质(化学式表示的第一个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

2、“H2O2 ”这个化学式还能表示出什么意义呢?

教师化学教学设计 第3篇

一、教学准备阶段:

在走进化学实验室前,进行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学实验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
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要求;
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纪录;
认真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后的废物要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完成。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学生按实验桌每5人分为一个实验小组,每组成员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做实验时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

三、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实验室规则教育: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二、切记实验室安全规则

(1)、请同学宣读自己拟定的实验室规则。

【说明: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已经进过生物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做过多次实验,对实验室的要求和规则比较熟悉,因此,要求他们自己拟定一份实验室规则,即让他们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又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也让他们体会到编写这些规则的良苦用心。】

(2)、教师出示化学实验室规则。

【说明:没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强调一下,并提示学生注意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

(3)、展示危险品图标,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板块:具体学习内容

1、药品的取用

(1)、提问家中盐、味精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说明:用生活常识引入,既有兴趣又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

(2)、观察桌上的碳酸钠粉末、锌粒、石灰石等固体药品和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液体药品。

【说明:用事实验证学生的猜想。】

(3)、一位同学现场演示“向试管中倾倒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其它同学挑毛病,取得共识后分组进行这两个实验操作。重点放在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上,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结注意事项。

【说明:把学生相互评价这一重要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具体化,并使学生亲眼看到评价的价值所在:使结果更完美。】

(4)、药品取用知识的小结。

【说明:必须由学生经过思考自己做出小结,这一步是学生把经验知识提升为规律知识的一种认知的升华。】

2、物质的加热

(1)、观察酒精灯的构造,提问为什么有三个“绝对禁止”?

【说明: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已知,在此仅强调,即用复习作为学习方法,且使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间的整合】

(2)、小结酒精灯的使用以及液体加热注意事项。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用口头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3、洗涤仪器

(1)、在家如何洗涤炊具?如何判断炊具已洗干净?

【说明:很有可能学生只知道如何洗,却不知道如何判断是否洗干净,在此引发同学们思考。】

(2)、老师提出一种方案:拿两只试管(一只用过的,一只洁净的),讨论如何洗刷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洗刷后的试管,判断是否洗干净了。

(3)、小结:清洗仪器的方法以及仪器是否洁净的判断。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第三板块:布置作业。

小结今天所学知识,画成知识网络形式。

教师化学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能掌握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主要目标)

能掌握乙醛银镜反应和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主要目标)

掌握醛类的通式。(主要目标)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及实事求是的观点。(同时目标)

对学生进行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教育。(同时目标)

[教学内容:

1、乙醛的结构

2、乙醛的物理性质: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易挥发,能与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3、乙醛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

氧化反应: a.乙醛的银镜反应

b.与新制Cu(OH)2溶液的反应

4. 饱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CnH2n+1CHO或CnH2nO

教学重点:

乙醛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

乙醛银镜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材料:

“软”

1、导入材料:写出化学方程式:(引出乙醛)

H2C═CH2 C2H5OH → CH3CHO 2、揭示材料:乙醛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PPT)

乙醛的结构式

3、强化材料:a. 乙醛的样品(物理性质)

b. 乙醛与氢气的反应:

c. 乙醛的银镜反应:

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 2Ag+ 3NH3 + H2O

d. 乙醛与新制Cu(OH)2溶液的反应:

CH3CHO + 2 Cu(OH)2 CH3COOH + Cu2O↓ +2H2O

4、延伸材料:甲醛

醛类:饱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为CnH2n+1CHO或CnH2nO

5、回归材料:

6、检测材料:写出乙醛分别与银氨溶液和新制Cu(OH)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硬”

1、教材、黑板、PPT等

2、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等

3、试剂:乙醛、2%AgNO3溶液、 2%稀氨水、10%NaOH溶液、2%CuSO4溶

[教学过程设计

I.导入知识点

[复习练习: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H2C═CH2 C2H5OH → CH3CHOII.分析知识点

[引出:乙醛

[展示:乙醛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板书:乙醛的结构式:

简式: CH3CHO

[讲解:乙醛主要用于制取乙酸、丁醇、乙酸乙酯等,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设问:乙醛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下面我们具体地来认识一下。

[板书:一、乙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展示:乙醛的样品。

[探究式提问:乙醛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呢?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让学生拿起各自桌上的乙醛试样,观察其颜色、状态,并嗅其气味等。

[阅读:书上Page171第一段内容。

[小结:学生自我整理:乙醛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易挥发(沸点是20.8℃),能与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板书:2、乙醛的化学性质:

[探究式提问:乙醛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理论预测:首先让我们从乙醛的结构来预测一下乙醛可能的化学键的断裂方式,从而可能会发生哪些反应

[讨论分析:

[讲解:实验证明,乙醛确实能在①处断裂而发生与H2加成反应。

[板书:1、乙醛的加成反应:

该反应还属于还原反应(Page171)

[讲解:1、醛基与H2的加成反应,是分子中引入羟基的一种方法。

2、工业上不用该反应来制取乙醇。

[设问:那么②处的断裂实际也存在吗?

[讲解:实验证明,乙醛确实也能在②处断裂而与O2发生氧化反应。

[板书:2、乙醛的氧化反应:

[实验验证:采用教师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边实验边讨论的方式进行,由学生亲手实验验证。

[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

[板书: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 2Ag↓ + 3NH3 + H2O

弱氧化剂银镜

[讲解:1、银镜反应:Page172

2、该反应可用来制镜或保温瓶胆。

[实验:乙醛与新制Cu(OH)2溶液的反应。

[板书:Cu2+ + OH— == Cu(OH)2↓

CH3CHO + 2 Cu(OH)2 CH3COOH + Cu2O↓ +2H2O

弱氧化剂红色

[讲解:1、上述两个反应均可用来鉴定醛基的存在。

2.该反应原理可用于医院检查糖尿病。

III.知识点延伸

[引入:还有一种常见的物质,叫甲醛,结构式为,它也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也还能发生氧化反应,与乙醛性质很相似,你们想这是为什么呢?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甲醛与乙醛的结构的相似性,得出结论。我们把这类物质叫“醛类”。

[讨论:你们能根据同系物的`知识,写出甲醛、乙醛后面的几个醛类物质吗?并进而写出它们的通式吗?

[学生板演:写出HCHO、CH3CHO、CH3CH2CHO、CH3CH2CH2CHO、……

通式为CnH2n+1CHO或CnH2nO

[板书:1、饱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为CnH2n+1CHO或CnH2nO。

[讨论:请分析醛类与其它有机物的关系。

[板书:2、(为下节内容埋下伏笔)

IV.知识点回归

[小结: 1、醛类物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及较弱的氧化性。

2、醛基是乙醛的官能团,也是醛类的官能团。

3、醛类物质在有机合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V.知识点检测

[作业:Page173习题。

[研究性实验:用葡萄糖代替乙醛做与新制Cu(OH)2反应的实验。该实验的结果可说明什么?

[板书设计

一.乙醛的结构式:

简式CH3CHO

二、乙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2、乙醛的化学性质:

a、乙醛的加成反应:

b、乙醛的氧化反应:

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 2Ag↓ + 3NH3 + H2O

弱氧化剂银镜

Cu2+ + OH— == Cu(OH)2↓

CH3CHO + 2 Cu(OH)2 CH3COOH + Cu2O↓ +2H2O

弱氧化剂红色

二.饱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为CnH2n+1CHO或CnH2nO。

教师化学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②不易生锈;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第1课时 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教师化学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重要性质和用途;

2、了解肥皂的成份、工业制取原理和过程;

3、认识油脂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进行科普教育;

4、指导运用旧知认识新知的方法,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油脂氢化、水解的基本原理;
结构决定性质原理的应用

教学用品:投影仪、试管、胶头滴管、猪油、菜籽油、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等

教学思路与设想:

由于本节处于高二有机化学的最后,既具有探索新知,又具有运用旧知的作用。因此,本节教学从复习旧知识入手,由生活中的现象展开,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多回忆、多思考、多动笔,共同研讨中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 性质 用途为线索,最后总结重点知识、练习巩固结束课程。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学意图

[复习提问]1、请与出甘油及几种已学的高级脂肪酸的结构式(教师巡查)

2、甘油与硬脂酸等能反应吗?试与出有关反应方程式。(一个学生板演,教师不作评价)

[投影]1、硬脂酸甘油酯的结构(同右栏) O

2、酯的通式:R—C—O--R/

来自于:
酸 醇

[讲述]其它高级脂肪酸也可发生类似的反应。从它们的结构看,应属于 ? 类物质。它们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动物脂肪、植物油的成份统称油脂。这节课就来探讨油脂的有关化学知识。

[板书]课题,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56~157 序言部分

·学生书写后,同桌交换指正。

CH2—OH C17H35COOH(硬脂酸)

CH—OH C17H33COOH(油酸)

CH2—OH C15H31COOH(软脂酸)

·学生回答后,书写反应式:

CH2—OH

CH—OH +3C17H35COOH

CH2—OH

CH2OCOC17H35

CHOCOC17H35 +3H2O

CH2OCOC17H35

·观察投影订正写法,并与酯的通式比较。

·回答“酯类”。区别“脂”与“酯”的不同

·与生活中所见的实物相联系

·默读教材,对油脂作初步了解油和脂肪的区别

检查对已学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调节课堂气氛。为“油脂”的结构作铺垫。

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进入新课

[板书]一、油脂的结构和组成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分析试写出油脂的通式。O

[板书]通式:R1—C--O—CH2

R2—C—O—CH

R3—C—O—CH2

[设疑思考]通式中R1-、R2-、R3-可以相同吗?一定相同吗?——教师不作评价,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57“油脂的组成与结构”之第一、二段后回答上述问题。

[板书]单甘油酯——烃基相同

混甘油酯——烃基不同

烃基饱和呈固态;
烃基不饱和则呈液态

·试写通式

·订正各自的写法结果,作笔记

·带着疑问默读后,回答:

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作笔记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抓住事物共同特征的能力

启发思考、调用旧知以获取新知,为“油脂氢化”埋下伏笔

[板书]二、油脂的性质

[激趣设问](1)炒菜时油脂遇水有什么现象?衣服上沾染油怎样清洗效果好?

(2)它们体现了油脂怎样的化学性质?

[边板书边小结]1、物理性质

油脂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在0.9~0.95g/cm3之间),易溶于有机溶剂等.

[边讲边演示]向猪油(或菜籽油)中分别加水和汽油的实验;
指出工业上用有机溶剂提取植物油。

[启发思考]从油脂的结构看,它们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回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议论:不溶于水——浮于水面上——熔化过程中挥发——有的有香味——用汽油清洗好……

·一同学总结,其他同学补充.

·记笔记

·联想酯的通性及萃取原理

·思考并回答(联系酯的通性)

训练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进行合理的推理

[板书]2、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①溴水分别与猪油、菜籽油作用;
② KMnO4溶液分别与猪油、菜籽油作用

[讨论]实验现象是 ? ;

这是因为 ? ;
它表明油脂具有 ? 性质。

[讲述]天然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由于高级脂肪酸的烃基不饱和而呈液态,因此,这样的油脂兼有烯烃的性质。

[板书]2.1、油脂的氢化

要求学生试写油酸甘油酯(单甘油酯)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检查后板书]

C17H33COOCH2 C17H35COOCH2

C17H33COOCH+3H2 C17H35COOCH

C17H33COOCH2 C17H35COOCH2

不饱和烃基(液态) 饱和烃基(固态)

[投影]自制“硬化油的用途”胶片(内容略)

[依投影图讲述]加成反应主要发生在油酸的烃基上,油脂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因此称为油脂的硬化,产物称为人造脂肪(硬化油)。硬化油的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运输。可以生产肥皂、硬化油、甘油、人造奶油等。

·观察实验现象。

·自由起立回答:①菜籽油可使溴水及KMnO4溶液褪色,表明它具有不饱和烃基;
②猪油使溴水褪色(可能是由于萃取作用)、遇KMnO4溶液分层却没有明显现象,表明烃基饱和

·学生静听,把熟悉的知识与现象串联起来,深化认识。

·(在提示加成比例后)试写

·学生记,分析反应前后的变化。

·看投影,听讲述,记摘要,

理解油脂硬化的意义与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精神,以及总结结论的表达能力

训练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准确掌握油脂氢化反应的实质和特点

进行科普教育,体会化工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设疑]如前述油脂属于酯类,那么它应该具有酯类通性的 ?

[板书]2.2 油脂的水解

[启发回忆]酯类水解的条件, 要求写出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的反应方程式。

[板书]① 酸性条件下的水解

C17H35COO-CH2

C17H35COO-CH +3H2O ……

C17H35COO-CH2

[小结]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硬脂酸和甘油。强调该条件下的水解是可逆的。

[设疑]怎样才能使油脂的水解进行的非常彻底呢?

[师生共同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加碱——使生成物中的酸减少,促使反应物完全消失。

[板书]② 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C17H35COO-CH2

C17H35COO-CH +3NaOH ……

C17H35COO-CH2

(留空格写“皂化反应”)

[小结]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生成硬脂酸的盐和甘油。强调该条件下的水解是不可逆的,反应能够进行到底。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称为“——皂化反应”。

·议论,果断地做出判断——油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回忆乙酸乙酯在无机酸作用下的水解。两个学生板演,其它学生在下面写后师生共查(系数、连接符号等)。

·订正写法,作笔记

·设想多种方案,互相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辨别NaOH作为反应物和作为反应条件时反应式写法的不同。

·静听,记笔记,认识皂化反应。

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检查学生书写的准确性

训练学生发散想象及评价能力。超前认识可逆反应的平衡与移动知识

[板书]肥皂的制取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肥皂制取的过程有哪些?

[引导学生总结]肥皂制取过程的四阶段,并投影讲析(投影内容及讲析内容略):

皂化 盐析 分离 加工成型

水浴 加NaCl 加填充料等

[简述]1、洗涤剂的洗涤原理。

2、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利用。

·阅读课本肥皂的制取,总结制取过程的步骤。

·静听,作简要笔记

·静听,思考理解有关内容;

·与生物知识相衍接。

培养学生提炼知识线索的阅读自学能力

介绍化工生产,进行科普教育,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拓展知识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重点知识]

·看黑板发言

培养自学与总结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练习

1、(1) 和 统称油脂,其结构可表示为 。

若油脂中不饱和烃基相对含量 ,则熔点较高,例如 。

反之,则熔点较低。

(2)、液态油生成固态油脂,要在 条件下,用油与 ? 反应

2、(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油脂不属于酯类;

B 油脂兼有酯类和烯烃的性质;

C 油脂的氢化又叫油脂的硬化;
D 油脂属于混合物

(2)下列物质中能使溴水褪色的且有沉淀生成的是:

A乙烯 B油酸 C苯酚 D丁炔

(3)油脂皂化后的混合物分离,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 萃取胜B蒸馏 C过滤D盐析

3、某同学说“酯的碱性水解是皂化反应”对吗?

4.使1mol乙酸乙酯和1mol油脂完全水解,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读题,选择(判断)结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订正结论

巩固知识,促进理解,检查本节课教学效果

[布置作业]P162习题3、4、、6

附:板书设计

第六节 油脂(属于酯类)

一、 油脂的组成与结构

2.1 油脂的氢化

副板书:

R1-C-O-CH2 单甘油酯-烃其相同 ……

1、脂与酯的区别

R2-C-O-CH è 混甘油酯-烃基不相同

2.2 油脂的水解

2、油和脂肪

R3-C-O-CH2 烃基饱和时呈固态, ①酸性时

3、洗涤剂

不饱和时呈液态 ……

4、油脂与营养

二、油脂的性质 ②碱性时

1、物理性质 ……

…… ___皂化反应

2、化学性质 肥皂的制取:……

教师化学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对比的学习方法。

4.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5.通过了解侯德榜制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na2o2的性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试管、大试管、小烧杯、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气球、小烧杯、铁架

台、镊子,na2o2、na2co3、nahco3固体,nahco3、bacl2溶液,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试剂。

课时安排:共1课时

第一课时:钠的氧化物: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教学过程

[设问]有人打电话119,意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

[学生]有火情发生。

[设问]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呢?

[学生]水、灭火器等。

[讲解]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比空气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而今天,我却要用水和二氧化碳来点火,大家相信吗?

[演示实验2—6]蘸有na2o2的脱脂棉与水的反应。

[补充实验]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并用镊子夹取蘸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脱脂棉剧烈燃烧。

[补充实验]也可以用此法:用脱脂棉包一定量的过氧化钠,请学生用玻璃管吹气,过一段时间,棉花就会剧烈燃烧,所以也叫“吹气生火”

[设问]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过氧化钠]

[教师]原来,是这种叫做过氧化钠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课]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钠的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板书]一、过氧化钠

[教师]由刚才的实验我们可知,na2o2可与h2o和co2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演示实验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讲解]由刚才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和溶液变红可推知,na2o2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相应的碱naoh和o2,请大家写出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2na2o2+2h2o====4naoh+o2↑

[讲解]na2o2与co2反应时也生成了o2(支持了脱脂棉的燃烧),同时生成了na2co3。na2o2

[板书]2na2o2+2co2====2na2co3+o2↑

[补充实验]在盛有少量酚酞试液的试管中逐渐加入na2o2粉末,振荡。

[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讲解]上述实验说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其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

[投影思考题]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来做供氧剂,说明理由。

2.na2o2应怎样保存?

设问:na2o2与盐酸反应产物呢?学生完成

[学生活动]2na2o2+4hcl====4nacl+o2↑+2h2o

[过渡]同样是由钠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na2o,却有着与na2o2不同的性质。

教师化学教学设计 第8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一,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在这节课之前,学生知道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本课题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电子的运动情况。第二部分重点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真实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引入了相对原子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今年我区定为教学改革年,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突出重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中各粒子的关系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没有涉及实验,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指导学生阅读、预习课本,组织学生讨论,分板块来解答知识点所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预习、讨论、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课本、学生互动、形象比喻等活动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2、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3、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4、分享收获,情感升华

(一)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你能想象原子的结构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入新课——原子的构成,学生可能会回答原子象皮球,珠子,铅球,西瓜,桃子等)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一、原子的构成

1、学生预习后讨论:(分小组完成任务,前三个小组各解答3个题目,后三个小组各解答2个题目)

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

(2)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3)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4)质子、中子、电子带什么电?原子核带电吗?

(5)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6)什么是核电荷数?

(7)观察表4——1,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都很小吗?谁的质量最小?(为下文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的等于质子加中子做铺垫)

(8)观察表4——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9)你能想象电子在哪里运动吗?

设计这样的几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解答完毕,学生头脑中已清晰的构建了如下知识点: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

(10)为什么要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用原子的真实质量不行吗?

(11)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是什么?如何用公式来表达?

(12)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单位各是什么?

(1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近似地等于什么的和?

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核()。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此题考察原子的构成

2|、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12gB、12c、1.66x10kgD、1/12g

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4、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5、已知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3,中子数是12个,那么核电荷数是()

A、11个B、12个c、23个D、35个

6、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

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四)、分享收获,情感升华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反思

以前的教学一般是自己讲解的多,今年是教学改革年,上个星期教研组长开会提出了独狼口中学的“10+35”模式,这节课也是首次运用这种“懒方法”教学,俗话说懒妈妈培养勤快的孩子,那么懒老师也培养勤快的学生。本来这一单元的内容也比较抽象,不好理解。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就首先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了知识结构,好比有了知识铺垫做准备,上新课就容易多了。那么课堂上再通过一个个由浅入深的相关问题,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从而打消了先前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一定很难”的观点,体验一种成功的感觉。这种教学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兵教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让那些平时上课不学习的同学也参与了进来。老师在下面转的时候可以起一个督促的作用,而以前的方法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难以发现不参与的学生。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魏书生老师也说过,现在的教材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够看懂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等着老师来解答,形成了处处依赖老师的思想。这种方法一旦形成,不仅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教师化学教学设计 第9篇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要求:

(1)掌握烷烃的分子组成、结构等的特征。

(2)理解同系物、烃基等概念,学会烷烃的命名。

(3)理解同分异构体概念。

(4)了解烷烃系列的性质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要求

(1)基本学会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分析方法,能够书写5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2)从甲烷的性质推导到烷烃的性质的过程中,学会从一种代表物质入手掌握同系列有机物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实验和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都是烷烃的性质和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

1、甲烷的分子结构有什么特点?甲烷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2、什么叫取代反应?举例说明。

[自主学习]

1、课本54页"学与问"试归纳出烷烃在结构上的特点。

2、阅读教材55页,试归纳出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归纳小结]

教师化学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本周教学内容: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二.重点、难点:

1.本节的重点是水的离子积,氢离子浓度、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本节的难点是水的离子积,有关溶液pH的简单计算

三.具体内容:

(一)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

2.水的电离程度

3.电离平衡常数

4.水的离子积

5.需注意的

6.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二)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Kw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存在

2.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3.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4.溶液酸碱性的表示

5.pH的测量

(三)pH的应用

1.医疗上

2.生活上

3.环保领域中

4.农业生产中

5.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

(四)酸碱质子理论

A.溶液pH的计算方法

B.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

1.实验

2.酸碱指示剂在中和滴定中的应用

典型例题

[例1]将pH=4的酸溶液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可能是()

A.等于7B.大于7C.小于7D.无法确定

解析:考虑弱电解质电离的特点和pH的计算。

[例2]今有HA、H2B、H3C三种弱酸,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反应规律,它们之间发生下列反应:HAHC2-(少量)=A-H2C-;H2B(少量)2A-=B2-2HA;

H2B(少量)H2C-=HB-H3C,回答下列问题:

(1)相同条件下,HA、H2B、H3C三种酸中,酸性的是____;

(2)A-、B2-、C3-、HB-、H2C-、HC2-六种离子中,最容易结合质子(H)的是_____,最难结合质子的是_____;

(3)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H3COH-(过量)_______________;

②HA(过量)C3-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掌握酸碱质子理论。

[例3]1体积pH=2.5的盐酸与10体积某一元强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碱溶液的pH等于()

A.9.0B.9.5C.10高中语文.5D.11.0

解析:考查与pH有关的计算。

[例4]有人曾建议用AG表示溶液的酸度,AG的定义为AG=lgc(H)/c(OH-)。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25℃时,若溶液呈中性,则pH=7,AG=1

B.在25℃时,若溶液呈酸性,则pH<7,AG<0

C.在25℃时,若溶液呈碱性,则pH>7,AG>0

D.在25℃时,溶液的pH与AG的换算公式为AG=2(7-pH)

解析:考查对溶液酸碱性的认识和对定义的理解、运算。

[例5]pH=3的两种一元酸HX和HY溶液,分别取50mL加入足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收集到H2的体积分别为V(HX)和V(HY),若V(HX)>V(HY),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X可能是强酸

B.HY一定是强酸

C.HX的酸性强于HY的酸性

D.反应开始时二者生成H2的速率相等

解析:考查对溶液中弱酸的浓度和离子浓度的区别。

[例6]在25℃时,某稀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为10-13mol/L,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一定呈酸性B.该溶液一定呈碱性

C.该溶液的pH一定是1D.该溶液的pH可能约为13解析:考查对水的离子积的理解和影响因素。

[例7]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A.pH=7的溶液

B.c(H)=c(OH-)的溶液

C.由强酸、强碱等物质的量反应得到的溶液

D.非电解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答案:B

解析:考查溶液中性本质的分析。

[例8]在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12mol/L,则该溶液的pH可能是()

A.12B.7C.6D.2

答案:AD

解析:掌握溶液pH计算的根本原则。

模拟

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在室温下,平均每n个分子只有1个分子发生电离,则n值是()

A.10-14B.55.6×107C.107D.55.6

2.如果25℃时Kw=1×10-14,100℃时Kw=1×10-12,这说明()

A.100℃时水的电离常数较大

B.前者c(H)较后者大

C.水的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D.Kw和温度无直接关系

3.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不变的是()

A.HCl溶液B.NaOH溶液C.Na2SO4溶液D.氨水

4.将0.1mol/L醋酸溶液加水稀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c(H)和c(OH-)都减小

B.溶液中c(H)增大

C.醋酸电离平衡向左移动

D.溶液的pH增大

5.用pH均为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当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时,消耗盐酸和醋酸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则V1和V2的关系正确的是()

A.V1>V2B.V1

6.在313K时,水的Kw=3.8×10-14,若在313K时,c(H)=1.0×10-7mol/L的溶液()

A.呈酸性B.呈中性C.呈碱性D.无法判断

7.水的电离过程为H2OHOH-,在不同温度下其平衡常数为:K(25℃)=1.0×

10-14,K(35℃)=2.1×10-14,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H)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在35℃时,c(H)>c(OH-)

C.水的电离度α(25℃)>α(35℃)

D.水的电离是吸热的

8.准确量取25.00mLKMnO4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A.50mL量筒B.10mL量筒

C.50mL酸式滴定管D.50mL碱式滴定管

9.pH=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

A.11:1B.9:1C.1:11D.1:9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Cl溶液中无OH-

B.NaOH溶液中无H+

C.NaCl溶液中既无OH-也无H+

D.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w=c(H)?c(OH-)=10-14

11.进行中和滴定时,事先不应该用所盛溶液润洗的仪器是(已用蒸馏水洗过)()

A.酸式滴定管B.碱式滴定管C.锥形瓶D.量筒

12.中和相同体积、相同pH的、NaOH和NH3?H2O三种稀溶液,所用相同浓度盐酸的体积分别为V1、V2和V3,则()

A.V3>V1=V2B.V3>V2>V1

C.V1>V2>V3D.V3

试题答案

1.B2.AC3.C4.D5.A6.C7.D8.C9.D10.D

11.CD12.A

试题解析

1.根据每55.6mol水中有1×10-7mol水电离,而分子个数比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所以列比例计算即可。

2.温度较高,Kw较大,所以选A;Kw较大,即水的离子积较大,说明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说明正向为吸热方向。

3.湿润的pH试纸,相当于溶液被稀释,使得酸性和碱性存在误差,但是C是中性溶液,不受影响

4.弱电解质溶液存在着电离平衡,加水稀释,平衡发生移动,c(H)减小,而c(OH-)增大,pH增大,平衡右移。

5.因为盐酸是强酸,全部电离,醋酸是弱酸,部分电离,所以全部的氢离子(包括没有电离的)醋酸中多,所以所需体积少。

6.根据水的离子积的公式,计算出c(OH-)=3.8×10-7mol/L,比氢离子浓度大,因此显碱性。

7.升高温度,K增大,说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都增加,但是是同等程度增加,所以离子浓度仍一样,但电离程度增加,平衡正向移动,说明正向是吸热反应。

8.由于量的体积精确度为0.01mL,故应选用滴定管,而KMnO4是强氧化剂易腐蚀碱式滴定管的橡皮管,所以选C。

9.混合前,碱中c(OH-)=0.1mol/L,酸中c(H)=0.01mol/L,因为算得溶液中OH-剩余,为10-3mol/L,其等于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D酸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再÷溶液体积(V1V2)。

11.锥形瓶里的待测液,物质的量一定,如润洗则多;量筒是粗量仪器,没有必要润洗。

12.因为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还有一部分分子未电离,所以所需的酸多。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化学 教师 教师化学教学设计10篇 教师化学教学设计(汇总10篇) 化学教学设计万能模板教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