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教学设计13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9-07 19:25:02 来源:网友投稿

地震中的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简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地震中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中教学设计13篇,供大家参考。

地震中教学设计13篇

地震中的教学设计 第1篇

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地震中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在其他人感到绝望时他一直心存希望?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儿子在黑暗的地震中始终等待着父亲的援救?是坚定的信念;
顽强的毅力;
是父亲深沉、伟大的爱。

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讲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友爱(《炊烟》《赏花》);
乡邻之间的关爱(《古井》),以及学生们深沉博大的父爱(本课以及《新年礼物》)。前两课已经初步学习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从中引发开去,珍惜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爱,学会感谢父母。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自读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最疼爱你的人是谁吗?(父母)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父母对我们无比博大的爱,所以父母成了我们最信任的人。想一想生活中父母对你的关爱,哪次让你感受最深?学生回忆与父母发生的感人的事。

2、地震中的父与子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对父子。

二、自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边读边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在1994年美国华盛顿发生了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地震中坚持不懈的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三、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

1、自读课文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些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外貌等语句来品读。

2、如果你有了感动就与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把感动传递给别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感动)〕

3、谁愿意把感动与大家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1) 第3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的说。父亲的意志坚定。

(2) 第5段“……他便埋头接着挖——父亲不肯放弃。

(3) 第8段“他挖呀挖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父亲坚持不懈,疼爱儿子。

(4) 第9段“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儿子的先人后己,与父亲心心相通。

四、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1、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朗读给同学听。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父亲的坚决,儿子的信任。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父亲和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感受?

2、如果你是在地震中刚刚获救的阿曼达,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展开想像扮演阿曼达写一写自己最想说的话。

地震中的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用找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虚墟、疾步、绝望、瓦砾堆、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与的佳句。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人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用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目标1中的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的事。

3、默读课文,全文中心句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4、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勾画地震中表现父亲了不起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重点句子,思考、批注这是一位()的父亲。

5、默读课文13~24自然段,勾画地震中表现儿子了不起的语言的重点句子,这是一位()的儿子。

6、讨论:

为了表达伟大、深沉的父爱,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练习提纲

1、抄写、背诵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5个。

2、以“父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父亲爱你的事。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⑴正音:砾、颤、爆、墟。

⑵难字书写:杉、矶、砸、颤。

⑶用时、地、人、事四要素概括主要内容。

⑷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会父爱的伟大。

⑴喊、跪、站、走。

(悲伤、绝望中坚信儿子等着……)

⑵“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三次)→不顾危险、劝阻,坚持救儿子。

①“他挖了8小时……36小时……”(时间漫长)

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掘过程漫长、艰辛)

坚决救儿子,深爱儿子

③抓住“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象儿子坚决救儿子的困难及心理活动,深化父爱的伟大。

④比较:

外貌描写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

3、抓住儿子语言、神态的重点句子,体会儿子的了不起,体会儿子的美德。

儿子:坚信父亲救自己先人后己

4、总结写法特点:

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特点。

5、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地震中的教学设计 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学习重点。

二、交流对地震的了解,拓展阅读有关资料。

三、导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

(二)品读,找出感动的句子,好好体会。

(三)着重引导读好以下句子:

1.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谁对谁说的?用什么语气读?文中共出现几次?另外两次谁说的?说明什么?)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什么要这样写?直接写36小时不行吗?36小时是多久?从他的外貌描写中,你想到什么?)

3.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最重要的词语是什么?把了不起的感觉读出来。)

(四)能不能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五)精读,快速阅读全文,想想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四、提出质疑,梳理疑问

根据学生疑问,梳理出一至两个待探究问题,教师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

第二课时

一、立体探究,感悟“了不起”

(一)自主选择“儿子了不起”、“父亲了不起”进行探究,找出关键句子,细心体会。

(二)探究“儿子了不起”(抓住勇敢、无私、对父亲的信任来理解,放手让学生畅言。)

(三小结、过渡:从儿子的表现我们可以说:真是个了不起的儿子。而儿子的了不起来自于父亲,来自于对父亲的信赖,来自于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呢?(提示:交流的时候,表达要清晰,要抓住课文中的具体句子来说明。)

重点探究“父亲的了不起”。

抓住以下句子,反复朗读感悟:

1.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占据父亲整个心灵的是儿子,一定要救出儿子是父亲心中唯一的信念)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36个小时,两天一夜啊,在这段时间,父亲不吃不喝不睡,是多么了不起啊!读

(2)挖掘工作何其辛苦和危险,然而,父亲承受的仅仅是肉体上的辛苦吗?(还有精神上的双层压力:担心家里的妻子,担心孩子再也找不到了。)肉体上的辛苦,精神上的压力,这一切也没有使父亲停下来?你们说他了不起吗?读

(3)想象挖掘过程中有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会怎么想呢?(不管发生了什么,看见了什么,丝毫没有动摇父亲的意志,多么了不起啊!)读

总结学法:抓住什么来分析?(神态、动作、语言)

讨论。最终,儿子救出来了。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可是,如果挖出来的"是儿子的尸体,或者在挖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还能说父亲是了不起的吗?(父亲因为担忧孩子的生命安全,过于悲痛,以致于精神和行为异于常人,这都是缘于他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不管孩子能不能救,不管结局是否圆满,他都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伟大的父亲,了不起的父亲。)

二、精略结合阅读,感受不同形式的爱

(一)导语:父母的爱有很多种,有的象阿曼达的父亲一样,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爱,有的可能是我们平时觉察不到的无微不至的爱。阅读《慈母情深》,运用我们学到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的感情。

(二)交流: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深情?

(三)填表:今天,我们不仅被《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伟大的父爱感动着,也被慈母的浓浓深情感动着,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太投入了,同时,也是文章的原因——太感人了。

作业:

1. 填写表格

2.回忆生活中,父母亲关爱你的一个画面,写一个片段,注意,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写具体。

慈母情深(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地震中的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血”、“着”等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多元解读父与子的“了不起”,抓住父亲的“挖”和儿子的“让”来体会。

3、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文本中高于爱的亲情教育带来的影响。

4、学会用比较,想象,练习,质疑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是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地震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配乐旁白:地震,一个令人沉痛的字眼,它使一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有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然而,这种不幸却降临在了1994年的美国落杉矶。出示课文第一节(师读)

2、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3、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

1、学生自读课文

自由地朗读课文,读读了课文后想想: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检查字词

阿曼达 砸着 血迹

3、引出中心句: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滴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精读

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多么了不起,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看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用“~~”划出来父亲的了不起,用“——”划出儿子的了不起。

(一)父亲的“挖”

切入点:一个“挖”字体现父亲的了不起

交流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

⑵挖了多久?(38小时)

⑵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

板块一:漫长的38小时:

策略:比较,感受父亲挖的漫长(写法上:细节描写)

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多,日以继夜地挖)

*句子比较: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样改,你觉得怎样?说说你的理解。

(感受文本在表达上的细节描写,每一段挖的过程,都让人感觉漫长,感受父亲漫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朗读指导:读出时间的漫长,语调轻缓深沉。

板块二:痛苦的38小时

策略:想象,感受父亲挖的艰辛(写法上:略写了人物心理)

解读人物身体和心灵双重痛苦

*理解词语:衣服破烂不堪,双眼布满血丝,到处都是血迹

*配乐,想象说话:

父亲徒手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8小时的时候,父亲的"手臂被玻璃划出个大口子,鲜血顿时涌了出来,他_______________

挖到12小时的时候,强烈的疲劳占据了父亲整个身体,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到24小时的时候,父亲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到36小时的时候,父亲已经体力不支倒在废墟中,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板块三:危险的38小时

策略:联系,感受父亲挖时的危险

*地震的严重性: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自爆和引爆)

*地震之后,还有余震,可能再次发生坍塌。

*警察劝说,说明现场不适合逗留,更别说要挖。

(指导朗读消防队长和警察的话)

板块四:内心煎熬的38小时

想找到儿子,但又担心找到的是死去的孩子,还担心受伤在家的妻子,身心煎熬。

板块四:信念的38小时

策略:质疑,感受父亲挖的信念

*为什么其他的家长赶到现场,痛哭之后,便离开了呢?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爱孩子,只是略写了)

过渡:在所有家长都认为没有希望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挖到38小时的时候,从瓦砾堆底下传来孩子的声音,课件展示。(出示ppt)

(二)儿子的“让”

1、切入点:一个“让”体现儿子的了不起

师:儿子的一个动作也不由得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你知道是什么吗?(让)

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让”呢?

2、质疑:儿子才7岁,按照我们上学的年纪来算一年级都还没上,如此年幼,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伟大的行为呢?背后支撑他做出如此行为来的力量是什么?

3、指导朗读。

(三)补充诗歌

一、写一首诗

(能写几个就几个,填完后连起来有感情读一读)

是啊,这就是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四、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都在思考这对父子的行为,我们也深深的被他们伟大的行为而感动,文章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行为却不普通,他平日里对孩子的教育充满承诺和责任,在废墟中又是坚定信念找到生还的儿子,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受到:人因信念产生爱,因爱而坚定信念。下课。

五、作业和阅读推荐

阅读推荐:《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挖  让

地震中的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品质的方法。

2、通过课文的具体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父亲从儿子身上汲取的力量。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探究重点

1、导语: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收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神话般的契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对了不起的父子。

2、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3、明确探究重点:你的问题正是这节课我们探究的重点,通过深入的学习,我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抓细节描写品读,体会情感

1、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第2至2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符号画出描写父亲和儿子的语句,想一想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2)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认为谁了不起,说出理由。

(3)有感情的朗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2、学生静心学习。

3、集体交流,汇报

(1)父亲了不起。

(出示句子。)

“他坚定地站起身,想那片废墟走去。”

①联系上下文,读句子,谈感受。

(联系上文,我们知道父亲找不到儿子很悲伤,但想起自己对儿子说的话,使他坚定信念要与儿子在一起,不管是死是活,他也要见到儿子,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②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父亲此时的决心。

(出示句子)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①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父亲在挖掘时,有的父母在这片废墟上痛苦,然后绝望地走开,也没有动摇这位父亲。当有人劝阻他时,他仍然坚定信念,埋头接着挖,很令人感动。)

②联系实际,谈谈当这位父亲向他人求助时,为什么没人回应他。

(地震后学校变成了废墟,建筑物已经坍塌,当时的状况使人们认为孩子一定不会有生还的可能,因此大家认为父亲的行为是徒劳的。)

③教师点拨:当他人认为不可能、没希望的时候,父亲仍然坚定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令我们敬佩。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父亲的心情。

(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②句子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③语言训练。

多么_____的父亲;
多么_____的父亲;
多么_____的父亲!

④教师点拨:当这位父亲听到从瓦砾堆底下传出声音,他终于成功了。你们认为它之所以掘开了厚厚废墟的原因是什么呢?

(2)儿子了不起。

(出示句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①读儿子的话,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出示句子)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干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读儿子的话,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4、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什么使他们创造出了奇迹呢?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父亲曾经对儿子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想一想课文中几次出现类似的话?为什么多次出现呢?

(2)教师点拨:类似的话反复出现,多处呼应,表现了父亲的责任感和父爱的伟大,儿子对父亲承诺的深信不疑,说明儿子对父亲非常信赖,父子情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次父亲回想起这句话,要读出非常坚定的语气。第二次出现是儿子说的,要读出兴奋的语气。第三次还是儿子说的,要读出儿子对父亲信赖的语气。

5、课文中没有一处写出父爱的伟大,却让我们体会得很深刻,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呢?

6、教师点拨: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细致刻画,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正是作者的表达方法。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习作中也能掌握这种方法。

(三)升华情感,合理想象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一下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

2、语言训练。

(1)其他孩子的父母____地说“___________!”

(2)消防队长____地说“__________!”

(3)警察____地说“__________!”

(4)劝他放弃努力的那位父亲____地说“__________!”

3、小结。

同学们,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契机,只就是爱的力量。

地震中的教学设计 第6篇

教材简析:

“无论发现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父与子之间的心灵之约,更是一种伟大的承诺,正是这种承诺的力量,才使得父亲在儿子被大地震埋在废墟中时,连续38小时不停地挖掘,终于把自己儿子和其他13名儿童从瓦砾中救出。这是父亲的“了不起”。当安全出口被开辟出来后,“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是从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是在地震后被掩埋38小时后,即将获救但又随时面临危险的情况下说,造就了儿子的“了不起”。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爆炸”、“废墟”、“破烂不堪”等词语意思。

2、能有感情在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3、能感受“父爱的伟大”。

4、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这对“父子”的真实情感。

教具准备:

1、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地震”

师:同学们,看到“地震”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5.12四川地震)

师: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使得6万9千多名可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了,使得3000多孩子瞬间成为了孤儿。地震是残酷的。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认识这对父子。

(完成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感知大意。

1、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3)、地震中发生了什么事?

2、生自读课文

3、交流汇报

(1)、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地震?

(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内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① 指导朗读: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突出“大”)

② 出示“大地震图片”

师:我带来了一组当年大地震的图片(课件出示)(简介几组图片,屏幕随机出示:废墟,大爆炸、瓦砾、理解“爆炸”、“废墟”)

(2) 地震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他人的劝阻,手无寸铁在废墟中连续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3)

文中是怎么样评价这对父子的?

(了不起——板书:了不起的 )

三、精读课文,品味父亲的了不起

1、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你们从哪些语句能体会父亲的了不起(①他挖了6小时——到处都是血迹。②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③别人来劝他,他还是坚持。)

2、琢句感悟父亲的伟大。

(1)屏幕出示:“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①有哪些人来劝父亲(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

师:他们是怎么劝的?(①太晚了,没有希望了。②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③你很难过——)

师:请你们再读这一片段,你有什么发现?

②理解父亲每次回答的心情

a.恳求 b、急切 c、崩溃,生气

③指导朗读理解心情:恳求,急切,崩溃 朗读)

a:师,面对好心人的相劝,父亲恳求着问道:“谁愿意帮助我?”面对消防队长地阻拦,父亲急切地问:“你是——”面对警察的劝阻,父亲崩溃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b、这是一场大地震,别人的行为可以理解,父亲的行为可以理解吗?他为什么不向别人解释对儿子的承诺?(节约时间)

c、再次朗读这三句话。

(不管别人是否理解,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等着我!”)

(2)屏幕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

①生齐读这句话。

师: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时间漫长,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呈现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课件出现:朗读对比,体会评议文字的魅力)

师:这就是文字处理的魅力,这就是文字的艺术,短文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父亲的坚毅。

指导朗读怆挖了8小时……

②36小时过去了,此时的父亲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师:同学们,请你们齐读这句话,读完后,闭上眼睛,看这伟大的父亲的形象是否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③师: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连续挖了36小时呢?

(随时有大爆炸、余震)

师:同学们,由这位父亲我不由得想起四川地震中那感人的一幕幕

(课件出示图片(配乐) 图片介绍:

④小练笔:父亲此时已挖了36小时,可儿子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的内心怎么样?他会想什么呢?

a、生小练笔

b、指名展示并朗读自己的小练笔。

四、课堂小结

师: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
都说雨,能将钢针锈蚀;
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
唯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文中父亲的言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父爱如山”。

地震中的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⑴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⑵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⑶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⑴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⑵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⑴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⑶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⑴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学习第2、3自然段:

⑴自读。

⑵议一议:

此刻,父亲的心情怎样变化?

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⑶说话训练:

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父亲会……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父亲会……

⑷师小结。

2、学习4~23自然段:

⑴自读课文4到23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也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⑵汇报: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4~11自然段最令人感动的句子。

⑶学生分角色读一读。

⑷小结:

对第12自然段的理解:

①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轻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②指名读。

③比较句子,你更欣赏哪一种表达方法?为什么?

出示: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b、他不停地挖,挖了36小时。

④出示: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⑤小结。

⑥读一读这首诗。

对13到23自然段的理解:

①师生合作读13到23自然段。

②“不!爸爸。……”从这句话大家体会到了什么?

师:父亲不顾一切地挖,儿子坚韧不拔地等。因为他们都有一个信念: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在一起。凭着这样的信念,他们不仅一家团聚还救活了其他13个孩子,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体会父母之爱

推荐读《背影》、《游子吟》。

地震中的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解决。

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
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对父子。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

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角色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地震中的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责任与;
感悟父爱让儿子对父亲产生出信赖。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进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

3、鼓励学生带着欣赏与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品味文本,思考文本。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进行描写,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责任与;
感悟父爱让儿子对父亲产生出信赖。

教学准备

将重点语段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谁来读一读课题?

2、(板书:17、地震中的父与子)“震”字的上面是个“雨”字头,“雨”字头代表自然现象,“地震”就是一种自然现象。

3,齐读课题。

二、领悟方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每一遍读,你的心底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感受。这一次,你再读课文的时候,一边放声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你心底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2、读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吗?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话。

3、无论是父亲的伟大,还是儿子的了不起,所有的这些都自于父亲对儿子的那份深深的——爱。

4、要想读懂父亲心底的那份沉甸甸的爱,就要细细地阅读课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脸色神色)。

5、请大家静心默读1~12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一位父亲心底的爱?把这些词语圈画出来。

6、爱是什么?这沉甸甸的爱就是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就是一个个坚定的举止,就是一个个凝重的眼神。一句话,爱就是一个个细节。仅仅知道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细细地品味这些细节。

三、爱是细节

1、哪些词句让你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父亲心底的爱?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我们来交流你圈画的句子。

2、交流体会。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1)品味动词“冲”字,你能体会出父亲的心情吗?(急切,担忧)

(2)带着你的体会朗读这句话。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1)又抓住了一个细节,品味父亲的神色描写,“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父亲的心怎么样了?(伤心,绝望,悲痛)父亲绝望了吗?

(2)带着你的体会读。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坚定”,下定了决心,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父亲。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都有谁劝说过父亲离开?他们是怎样劝说的?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他们怎么劝的?

消防队长怎么劝?

警察怎么劝?

(2)面对他们的劝说,父亲是怎样回应的?(指名读)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劝他离开,他却问——

消防队长劝阻他,他还问——

警察下了命令,他仍然问——

(3)这三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什么意思?他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齐读)

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

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

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

(4)作者为什么没有用一句话概括地表达父亲的回应,而是把这这句话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表达着?

(5)一句话重复地出现,一个执着、坚定的父亲形象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父亲一个人在废墟上挖了多少个小时?课文可不是这样写的?你读一读。

(2)每个同学都读一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36个小时,多么的漫长,慢慢地写时间过去,才会让人感到它的漫长。谁来读一读?(语气缓慢)

(4)36小时里,父亲的心情怎样?(急切)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父亲心中的急切?(也可以范读)

(5)如果没有这场地震,在这36小时里,父亲会做些什么?(吃饭睡觉休息)在这36小时里,父亲吃饭了吗?睡觉了吗?休息了吗?

(6)读一读这段话,想想在这36小时里,父亲做了什么呢?(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但在同学们心中,它却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

(7)读一读这段话,想想在这36小时里,还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

(8)无论怎样,父亲都没有停止挖掘,想到这,你会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读?

(沉重,敬佩)

(9)是什么支撑着他一个站在废墟上?是什么支撑他在废墟上坚持了36个小时,是什么支撑支撑他一刻不停地苦苦地挖掘?

你知道,作为一个父亲,最首要的责任是什么?(就是因为“责任”二字深深地刻在了父亲的心底,才使他苦苦地挖了36个小时。父爱是什么?父爱是责任,因为责任,父亲才会常常对儿子说: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0)引读:

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是这句话给了他以希望——

当人们都来劝说父亲,让他放弃时,是这句话回响在他的耳畔——

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父爱是什么?父爱是责任,父爱是,这就是深深的父爱。)

四、爱是信赖

1、时间在推移,父亲艰难的挖掘着,37小时,38小时,奇迹出现了!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那令人激动的场面。

2、从12自然段最后一句到课文结束,边读边体会一下当时父亲和儿子的心情。

3、此刻,这对父与子的心情怎样?没有一个词语写的是心情,从哪体会到的?(标点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读书不可忽视标点,它无声,但有情。)

4、分角色读一读这部分内容,把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这是读书的境界。

5、你们知道这位阿曼达几岁吗?这个孩子的话语中,哪些词句打动了你的心?

6、引读:

当儿子在瓦砾下饥渴难耐的`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希望——

当生命的通道开辟出来的时候,是这句话让7岁的儿子选择了最后一个离开——

7、总结:爱是什么呢?爱就是一份责任,爱就是一句,正是着一份责任与一句让小小的儿子对父亲产生了信赖,爱也是一种信赖,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作业

必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汶川地震的照片,阅读照片后,用一、两句话写写爱是什么?

选做:

有的同学质疑:为什么有的父母哭了一会儿就离开了……请你带着批判的眼光再次阅读课文,你会提出哪些疑问呢?如果你觉得哪些地方不合理,可以创造性地修改课文。

地震中的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废墟”“混乱”“爆炸”“瓦砾”等词语,在练习说话中加深理解。

2.运用之前学习的方法,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重点语段,感悟父爱的伟大。

4.学习通过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初识父爱

1、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混乱”“废墟”“爆炸”“瓦砾”,然后抽生读,学习多音字“混”的另一种读音)

3、练习说话,加深理解(学生交流,适时点拨)

4、播放图片,创设情境

【此环节从检查生字词入手,一方面让学生读准字音,另一方面在练习说话中既加深对词意的理解,又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创设情境,一举多得】

5、感知全文,了解故事梗概

(抽生概括,随机点评,渗透学法)

【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段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学法,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品读细节,感悟父爱

1、提领全文,明晰主线

①引导学生交流读完全文的总体感受——爱,并由此找出父亲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

(抽生读,课件出示父亲说的那句话,齐读)

②提出整堂课的主问题——父亲不仅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最能感受到?

【类似的话三次出现,贯通全文,它是支撑父亲和儿子创造生命奇迹的力量源泉,以这句话为整堂课的主问题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课文的这一特点,使整个教学有了灵魂】

2、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

【超越理解就应该关注表达,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重要。以下三个语段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通过动作、语言和外貌的描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1)语段一: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截然相反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

②启发学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站起身来的?(父亲常说的那句话)

③指导朗读,读出刚才的体会。

④以点带面,辐射课文第2和第4自然段中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体会父爱(“冲向”“疾步”)。

⑤渗透文章的表达方法:课文就是这样抓住父亲的动作来表现他对儿子的爱!

(2)语段二: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学生交流之后,PPT出示语段5—9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发现父亲三次回答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让学生体会父亲的三次回答意思相近。

②教师设疑:为什么三次回答父亲都重复相似的话呢?

(引导学生领悟:父亲的三次回答之所以重复相似的话,是因为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赶紧救出自己的儿子,他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别的!)

③启发学生:父亲的三次回答不变的是信念,变化的是什么呢?

(让学生先读,再交流体会,感受父亲的心情越来越急切)

④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

(先师生合作读,;
再分角色朗读)

⑤渗透文章的表达方法:这几段话,作者就是通过描写父亲朴素的语言来表现他对儿子的爱!

【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朗读,以上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就能真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3)语段三: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交流后出示语段)

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质疑,相机渗透提问的方法。

预设:

A.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或者为什么衣服破烂不堪?或者为什么到处是血迹?或者为什么双眼布满血丝?(抓住重点词语提问)

B.为什么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中间用的是逗号,而不用顿号?(抓住标点提问)

C.为什么这里要这样写父亲的外貌?(根据表达方法提问)

【阅读教学要实现美丽的转身,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此环节让学生质疑,既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也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预设A

(联系第10自然段解答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后面的几个问题可以结合第三个问题解答)

预设B

(PPT出示加逗号和加顿号的两段话)

a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用逗号,让人感觉时间更漫长,时间越漫长,父亲的挖掘就越艰难)

b指导朗读,读出时间的漫长和父亲挖掘的艰难。

(抽生读,随机点评)

预设C

a启发学生思考:哪个描写外貌的词语特别让你惊讶或者感动?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感受挖掘时的艰辛,感受父亲对儿子伟大的爱)

b.抓住“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四次回扣读父亲说的那句话。

c.教师配乐朗诵这段话

d.全班齐读

e.渗透表达方法:课文就是这样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此环节通过重点词语的体悟,丰满父亲的伟大形象,也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父爱,培养语感】

三、吟诵爱

(PPT出示部分歌词,播放背景音乐)诵读《生死不离》的部分歌词,进一步感受这种伟大的爱

四、延伸爱

父亲的那句话又给了儿子阿曼达怎样的力量,从而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后半部分的内容!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动作 语言 外貌

地震中的教学设计 第11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时学习新字词,对于不懂的借助字典或者小组讨论等各种方法,解决难题。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昔日、废墟、 爆炸、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3.积累描写人物佳句,初步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认识八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如:“曼 墟 砾 爆”等生字。

教学难点:积累描写人物佳句,初步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入情入境

1.PPT展示一系列有关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感人照片,特别是关于地震中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感人照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图片中认识地震,感受父母之爱,紧扣主题,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图片后感分享:

a.指名让一两个学生说说看照片后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感情。

b.师:同学们看了照片都有自己的感受。正所谓“地震无情,人有情”,地震虽然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但在灾难面前,我们不放弃不抛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在一起。无论是图片中的他们,还是课文中的这对父与子都是如此。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文,请打开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学习课文,击破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生字词,不懂的生字可或小组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生词,再向老师提问解决。

2.针对学生情况和生字词的难度,自主选择重点字词讲解。

如:“曼 爆 颤 砸 ”等字。如:

爆 :注意偏旁是“火”,根据偏旁懂得区分“爆瀑 曝”,并以此对比联想记忆。可组词“爆炸”等。

砸:读音是zá,平舌音。

颤:
读音chàn 翘舌而且是前鼻音,可组词“颤抖”等。

读音zhàn 时,翘舌,可组词“颤栗”等

砾:注意读音不能成“乐(lè)”,而是读li。可组词“瓦砾”等

3. 学习多音字,对比记忆。先让学生并组词,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最后让他们读两遍。

混 :
hún(混话) 难:
nán(困难) 颤:chàn(颤抖)

hùn(混乱) nàn(遇难) zhàn (颤栗)

4.讨论记忆生词方法

【设计意图】:
讨论记忆生词方法,既加深学生的记忆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消化生字词,激发学生学习思维。

5.检查生字,抽取同学,要求给出字词,读出读音并解释意思。

昔日:xī rì 以前的日子,曾经,从前,大多用于写回忆文,书面语等

爆炸:bào zhà 物体体积急剧膨大,使周围气压发生强烈变化并产生巨大的声响

瓦砾:wǎ lì 碎掉的砖瓦石块。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

废墟:fèi xū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破烂不堪:
pò làn bù kān 破破烂烂的不成样子。

颤抖:chàn dǒu 颤动,发抖

6齐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通过分组读,自读,齐读,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知道故事大概梗概。

2.在朗读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各小组找出描写父亲与孩子的语言、外貌、神态、心理的词句。

3.有感情朗读找到的句子,看那个小组找得有快又多,并且读得最好。生评,师评。

【设计意图】竞赛的方式会让学生更活跃地学习,同时也能更好达到“初步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的教学目标。

总结回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11个生字词,并学习了三个多音字,而且大家在学习中发现了一些记忆生字词方法,你们都很厉害,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现在我们再次齐读课文,看你们能否读准生字词了。

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课文,并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多音字:

混 :
hún(混话) 难:
nán(困难)

hùn(混乱) nàn(遇难)

颤:chàn(颤抖)

zhàn (颤栗)

【设计意图】由于其他的生字词是在PPT上演示的,所以黑板上只板书多音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生字词

2.学会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大概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父亲抢救儿子的一切经过,解读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2. 学会理解父母之爱,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了解父亲抢救儿子的一切经过,解读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难点:学生解读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出示练习,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生字词.

a多音字填写练习(抽个别学生回答)

混 :
hún( ) 难:
nán( ) 颤:chàn( )

hùn( ) nàn( ) zhàn ( )

2.让学生默读课文,请一两个学生口述故事的大概情节.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有利于学生消化上节课遗留下的知识难点,同时让学生复述故事,既达到锻炼口语和胆量,也让学生更加深这篇课文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以读导学,感悟父亲

1.自由朗读,把上节课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再读几次,用口头语描述父亲的形象

2.分角色朗读父亲与阻挡的人之间的对话。讨论“父亲真的是精神失常”?

3.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句子。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

4.抓重点句子,设计提问,重点解读

a:“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板书“父亲 爱”)

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是要从8小时写起?

(板书“挖”)

5.“体验一分钟”,让学生闭着眼睛体验一分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36小时的艰辛。

6.创新提问:假如父亲挖了36个小时之后,却发现儿子已经死了,这个父亲还是“了不起“吗?”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解读课文,当这个残酷的结局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感情是一种冲击,但却让学生思考,更能坚定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感动。

(三)高潮迭起,感悟儿子

1. 通过分角色朗读,齐读,竞赛读等方式,再次让学生感受父子之间的“了不起”。

2. 在各种“读”的基础下,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儿子的“了不起”,为什么?

3.分角色朗读父子之间的对话,并模拟情境。

4.抓重点句子,设计提问,重点解读。如:

a: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先出吧!”

师:儿子坐作出这个决定,他了不起吗?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么做的?

b:“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表达了儿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板书:信任)

5.个性阅读,畅所欲言。学完本篇课文每个人都有很多感受,让学生抒发感情,深化对文本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

播放防震知识,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作用生活。

(五)总结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这对父子的“了不起“,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今天这节课,只是一个开始,以后我们都要懂得珍惜回报父母之爱,向这篇课文的小主人公学习,做一个勇敢又了不起的儿女。好不?

(附)板书设计

父 了不起 子

挖---------------→ 等

爱 信任

地震中的教学设计 第12篇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

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

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
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

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⑴ 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⑵ 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⑶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⑴ 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⑵ 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⑴ 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⑶ 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⑴ 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
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⑴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⑵ 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

② 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⑶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② 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② 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③ 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④ 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⑤ 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⑥ 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⑸ 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 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② 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③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⑹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

⑴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⑵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自由组成小组,在课后排演广播剧,制成录音带,然后大家在一起听一听,评一评。

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地震中的教学设计 第13篇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废墟”“混乱”“爆炸”“瓦砾”等词语,在练习说话中加深理解。

2、运用之前学习的方法,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重点语段,感悟父爱的伟大。

4、学习通过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初识父爱

1、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混乱”“废墟”“爆炸”“瓦砾”,然后抽生读,学习多音字“混”的另一种读音)

3、练习说话,加深理解(学生交流,适时点拨)

4、播放图片,创设情境

【此环节从检查生字词入手,一方面让学生读准字音,另一方面在练习说话中既加深对词意的理解,又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创设情境,一举多得】

5、感知全文,了解故事梗概

(抽生概括,随机点评,渗透学法)

【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段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学法,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品读细节,感悟父爱

1、提领全文,明晰主线

①引导学生交流读完全文的总体感受——爱,并由此找出父亲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

(抽生读,课件出示父亲说的那句话,齐读)

②提出整堂课的主问题——父亲不仅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最能感受到?

【类似的话三次出现,贯通全文,它是支撑父亲和儿子创造生命奇迹的力量源泉,以这句话为整堂课的主问题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课文的这一特点,使整个教学有了灵魂】

2、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

【超越理解就应该关注表达,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重要。以下三个语段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通过动作、语言和外貌的描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1)语段一: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截然相反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

②启发学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站起身来的?(父亲常说的那句话)

③指导朗读,读出刚才的体会。

④以点带面,辐射课文第2和第4自然段中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体会父爱(“冲向”“疾步”)。

⑤渗透文章的表达方法:课文就是这样抓住父亲的动作来表现他对儿子的爱!

(2)语段二: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学生交流之后,PPT出示语段5—9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发现父亲三次回答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让学生体会父亲的三次回答意思相近。

②教师设疑:为什么三次回答父亲都重复相似的话呢?

(引导学生领悟:父亲的三次回答之所以重复相似的话,是因为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赶紧救出自己的儿子,他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别的!)

③启发学生:父亲的三次回答不变的是信念,变化的是什么呢?

(让学生先读,再交流体会,感受父亲的心情越来越急切)

④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

(先师生合作读,;
再分角色朗读)

⑤渗透文章的表达方法:这几段话,作者就是通过描写父亲朴素的语言来表现他对儿子的爱!

【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朗读,以上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就能真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3)语段三: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交流后出示语段)

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质疑,相机渗透提问的方法。

预设:

A。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或者为什么衣服破烂不堪?或者为什么到处是血迹?或者为什么双眼布满血丝?(抓住重点词语提问)

B。为什么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中间用的是逗号,而不用顿号?(抓住标点提问)

C。为什么这里要这样写父亲的外貌?(根据表达方法提问)

【阅读教学要实现美丽的转身,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此环节让学生质疑,既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也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预设A

(联系第10自然段解答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后面的几个问题可以结合第三个问题解答)

预设B

(PPT出示加逗号和加顿号的两段话)

a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用逗号,让人感觉时间更漫长,时间越漫长,父亲的挖掘就越艰难)

b指导朗读,读出时间的漫长和父亲挖掘的艰难。

(抽生读,随机点评)

预设C

a启发学生思考:哪个描写外貌的词语特别让你惊讶或者感动?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感受挖掘时的艰辛,感受父亲对儿子伟大的爱)

b、抓住“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四次回扣读父亲说的那句话。

c、教师配乐朗诵这段话

d、全班齐读

e、渗透表达方法:课文就是这样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此环节通过重点词语的体悟,丰满父亲的伟大形象,也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父爱,培养语感】

三、吟诵爱

(PPT出示部分歌词,播放背景音乐)诵读《生死不离》的部分歌词,进一步感受这种伟大的爱

四、延伸爱

父亲的那句话又给了儿子阿曼达怎样的力量,从而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后半部分的内容!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动作 语言 外貌

推荐访问:震中 教学设计 地震中教学设计13篇 地震中的教学设计(推荐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