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论文在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中的价值

时间:2023-08-31 17:2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视频论文是就影视作品特征进行说明、阐释和论述的视听短片,是论文电影在融媒体和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源于论文电影并于融媒体时代出现的视频论文,因具备反思与批评特质、美育和对话潜能,为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提供了方法。观看视频论文让青少年在欣赏和学习影视艺术文化的过程中,聚焦于影视作品的视听语言,进而习得兼具反思批判与艺术审美的能力。创作视频论文要求青少年用影像化的方式清晰表述观点,并在团队协作中自觉完成对影视作品、创作现象和行业动态的观察与学习。视频论文能够不断发掘学生深层次、多维度的学习主动性,在提升学生的生活感受与创新能力层面,体现了独到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影视教育;
视频论文;
校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0-0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3)02-0040-08

作者简介:章文哲,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影视理论与现状、电影批评。

视频论文是就影视作品特征进行说明、阐释和论述的视听短片,是论文电影在融媒体和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视频论文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与影视艺术有关的视听短片,广义上则涵盖了诸多具备元影像和論述特质的、基于拾得影像进行混剪的视听短片。视频论文被视为更为严肃思辨并兼具影视艺术审美特质的短片作品[1]。视频论文可以培养青少年在论述特定观点时的逻辑和修辞能力,提升其视听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并最终锻炼其个性化表达能力。

视频论文可应用于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作为课堂教学案例、校外实践方法和兴趣养成路径,服务于当前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创新改革。此外,视频论文创作在时效性和互动性上的特质,也有助于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与大学影视专业教育衔接。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是在学校影视课程之外进行的、以影视作品为对象的教育活动,青少年及其亲友师长和多种媒介中的影视作品均是该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2]。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以自发性、跨时空性和跨学科性与学校影视课程形成互补关系。形态丰富的影视实践和注重反思的影视批评是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的重要环节。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对影视作品的鉴赏与学习。内容多元的中外影视作品和随处可见的屏幕信息为青少年的影视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如何合理利用影视作品进行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成为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据统计,超过80%的小学生在6岁之前就已深入接触影视作品。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案例时有发生。95%以上的家长对当前青少年接触影视作品的现状表示担忧[3]。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青少年是短视频用户的主要人群[4]。观看碎片化的内容和信息茧房效应下的同类视频,已成为青少年在课堂之外认识社会的途径之一。与此同时,借助愈加便利的数码设备和互联网技术,青少年创作的短视频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视频网站中。日常生活分享、影视作品解读、娱乐明星追捧、体育赛事评论和游戏旅行经验等,已成为青少年进行短视频创作的主要领域。青少年日益增加的互联网和新媒介生活经验,让他们的校外学习生活更容易遭遇空间、物界、行动、时间、自我和社会层面的异化[5]117-143。因此,校外影视教育不仅要引导青少年对经典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元素进行赏析,同时要培养青少年的影视批评能力和主动创作创新的积极性。德国学者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指出,人与外界丰富且多层次的“共鸣”经验能够帮助人们抵御新异化,同时有助于人们创造出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唤醒“共鸣”经验的核心在于恢复现代社会中人的自主性反思能力[5]105-149。视频论文的创作也意在合理运用短视频作品,实现青少年独立、辩证和批判思考能力的提升。

一、以视频论文培养青少年的反思与批判能力

在影视教育中,青少年反思与批判能力的提升和影视艺术自身的媒介特质密切相关。“媒介素养教育”是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的重要内容[6]。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7]。巴里·邓肯(Barry Duncan)也指出:“媒介素养与批判性素养和文化研究有密切关系,即在社会、文化、地缘政治和历史的背景下研究媒介作品。”[8]反思与批判能力是媒介素养的组成部分。作为影视教育的方法之一,视频论文自然要承担起培育青少年反思与批判能力的职责,而注重对经典影视作品的学习,则是实现方式。国内外优秀的视频论文都聚焦于艺术水准高、思想导向积极、人文底蕴丰厚的影视作品。对中外经典影视作品进行分析,既能让青少年学习优秀的影视艺术观念和技术,也能让他们在讨论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养成反思的习惯。目前,大量视频论文聚焦于影视创作方法、导演风格辨析、影视类型与题材特征、影视产业分析和影视科技等话题。影片案例的选择兼顾了典型性和时效性。2021年,以色列媒介研究学者阿里尔·阿维萨尔(Ariel Avissar)制作发布视频论文《什么是新施耐德主义?》(What is Neo-Snyderism?),比较了电影《正义联盟》2017年和2021年两个版本的异同。该视频论文发布后,立刻引起了影迷们的讨论。有部分影迷认为,该视频论文表达了作者对好莱坞资本束缚导演创作的不满。还有不少影迷发现,阿维萨尔的视频论文在形式上与郭共达(Kogonada)的视频论文《什么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高度相似。阿维萨尔随后在线上学术期刊《[in] Transition》2022年第1期上发文回应,他总结了影迷和网友对自己作品的四种解读(对施耐德电影的褒奖或讽刺、对郭共达视频论文的致敬或戏仿),并表示自己创作视频论文最大的目的就是创作本身[9]。虽然阿维萨尔的回应主要针对的是影迷对自己视频论文作品的批评,但该现象也进一步说明,视频论文所激发的讨论与再思考,不仅生成了影视话题讨论场域,同时印证了视频论文自带论辩性和反思性特质。

视频论文自带的思辨特质与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导向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反思习惯。与论文电影相似,视频论文也强调作者的主观性、对话的常态性和观念的思辨性。视频论文不必固守特定的时长,对影视制作工具的选择包容性较大,同时也具备社交媒体分享的即时性和便利性,因而成为自媒体人目前普遍使用的内容创作和观念表达形式。在郭共达的视频论文作品中,无论是对不同导演美学风格的阐述(如《马力克//火&水》《库布里克//单点透视》《塔伦蒂诺//低角度摄影》),还是关于某种电影美学风格的思辨(如《什么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均鲜明地突出了视角独特的问题意识——聚焦电影创作的某种元素,洞察某位导演或某类影片的美学特质,进而凝练出创作经验,并将其用于自身的影像创作和理论思辨中,实现对影像的批评性认识[10]。培养独立的影视批判思维既是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促使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接轨的手段。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颁布施行,其中第一章第十条明确指出:“国家支持建立电影评价体系,鼓励开展电影评论……”其意义不仅在于国家以法律形式保障电影产业各环节的有序发展,更提醒我们影视批评活动不仅对影视产业有较大影响,而且与社会文化传承、大众审美培养和个人素养发展密切关联。在自媒体的推动下,社会上出现了诸多不同于传统媒介电影批评样式的新影评。无论是各种形式的“微”影评(如微博影评、微信影评),还是基于不同媒介的影评内容(如数字影评期刊、自媒体影评节目),其核心依然建立在电影产业升级后观众对影评阅读短、平、快的需求上。这些影评文本试图在较短的篇幅中将电影批评的阐释特征最大化,并传递出作者独特的生命体悟。延续和吸收传统影评写作教学的方法,将其与视频论文创作相结合,是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的环节之一。“影评式”视频论文是当前数量较多的类型之一,如各门户网站上质量和时长不等的在线影评节目。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需注意提醒青少年学生对噱头、吐槽和八卦等无助于理性思辨能力且充斥着不规范网络用语的“不合格”视频论文进行分辨。

二、以视频论文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能力

视频论文对影视作品的讨论一方面涉及情节、观念和拍摄技术等文本内容,另一方面也十分关注影视艺术形式,围绕镜头的构图、光线和角度,声音的来源、方向与音质,角色的运动、台词和服装,场景的空间关系、时代背景和戏剧功能等影视创作元素进行分析。视频论文擅于用影像评析影像,因此接近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所推崇的“达到对外壳最确切的认识,进而获得对美的真正见解”的理想[11]。视频论文所要分析的“外壳”是影视作品的视听语言。聚焦视听语言分析的视频论文能够帮助青少年逐步养成视听思维,进而对影视作品情节、人物形象和风格主旨等艺术元素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此外,视频论文还能够实现用影视作品形塑青少年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目标。可见,视频论文与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影片深层次的视听场面调度、文化观念内涵和审美精神气质的观看与感受能力。视频论文在校外影视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对传统影评写作教学与训练的革新,也在更广义的层面上提供了关于了解和学习影视艺术、传承和践行优秀文化、塑造和弘扬时代精神的思维方式。视频论文不同于随意随性的短视频,它强调借助影视艺术,依托视听思维讲述故事、讨论问题和传达观念。组织青少年创作视频论文不仅要多尝试与媒介革新相结合,还要传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校外影视教育工作者要组织学生制作并欣赏有内容、有温度、有态度、有梦想和有创新的视频论文作品,引导学生在影视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视频论文创作既可以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又是防止青少年因观看短视频而养成碎片化观影习惯的有效措施。有正确应对碎片化观影习惯的有效措施。当前,媒介革新与融合的深度、速度和广度呈现指数型上升趋势,青少年在校外接触影视作品的渠道和类型也愈加丰富和混杂。以影剧院和家庭电视为主的传统影视作品欣赏方式已经被以互联网短视频为主的新型影视作品传播方式所包围。互联网短视频一方面影响着青少年欣赏影视作品的习惯,另一方面不断形塑他们思考、评论和创新影视作品的思维方式。碎片化观影不仅破坏了影视作品的完整性,而且不利于青少年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视频论文往往通过镜头拼贴、特效剪辑和素材移用等二次创作方法,从碎片化的细节中拾取对影视作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在媒體融合、碎片化观看和影像互动性愈加明显的影视作品创作与传播环境中,用视频记录生活、表达观点和分享情感也成为依托互联网进行影像生产的重要方式。无论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影视鉴赏类课程,还是以课外实践为主的影视创作类活动,都较为关注青少年审美能力的提升。宗白华先生指出:“每一个造出新节奏来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性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12]换言之,美的无限丰富性需要依靠无穷的创新去发现。视频论文不仅强调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还能持续发挥影视艺术的视听审美功能,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能力。2021年5月,北京电影学院发布《艺术生活影像力:短视频、直播构建大众生活美学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短视频和短视频平台呈现出强大的生活美学构建潜能,这些新时代的影视作品“正在成为兼具需求驱动力(Impetus)、文艺硬实力(Capacity)、思维创新力(Originality)和审美引导力(Navigation)的大众影视审美素养提升与生活美学建构新引擎”[13]。因此,作为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的环节之一,视频论文要在艺术观念、影视思维和媒介技术层面综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以视频论文培养青少年的协同对话能力

青少年的协同对话能力,指在合作完成某项任务时自发进行多维度学习和交流,且有所思辨地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该能力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促进作用。视频论文创作既注重对青少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对青少年在团队作业中沟通和协同能力的培养。创作视频论文要鼓励青少年创作者努力寻找与影视作品对话的多元方式。如图1所示,青少年创作视频论文的流程一般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具体工作与培养目标重点有所不同。前期阶段主要为选题讨论与写作,教师可组织学生聚焦社会热点、影视现象或基础学科概念等有助于拓展和深化传统课堂外教学的领域。视频论文创作前期的讨论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思辨能力,同时不断刺激学生自主探索的期望,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中期阶段为影视素材收集与整理,该部分的工作多为学生小组自发进行,教师需就基本的互联网信息收集和视频编辑软件操作进行指导。该阶段对青少年“学力”的培养格外重要。“学力”指“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和“作为学业成就表现出来的能力”[14]。进入视频论文创作的中期阶段,需要学生围绕前期讨论明确的主题寻找相应的影视素材。无论是采用已有的影视作品片段还是重新拍摄素材,都能锻炼学生整合信息与团队协同能力。视频论文的后期制作阶段主要是作品的剪辑、发布和传播。在这一阶段,教师除了要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视频论文发布和传播的技术、规范,还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中对自己发布作品的各种评价,由此也可以促使青少年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视频论文的后期创作过程中也会涉及具体的影视作品素材下载、影视剪辑软件操作、影视作品拍摄技术和影视作品线上发布流程等完整的信息生产环节。接触并解决上述环节中的问题能让青少年真切感受互联网时代知识生产、沟通和传播的真实环境,进而培养他们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

视频论文往往具备鲜明的观点和独特的论述角度,因此,视频论文的创作能够促使青少年学习者主动寻找分析影视作品的新颖角度,进而丰富学生与影视作品的对话关系。“对话理论”始于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评价和分析。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Bakhtin Michael)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纯粹对话关系)开始着手研究,分辨出独白与对白、人物之间、文本之间、读者之间、作者之间等多维度的对话关系。在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看来,对话关系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谈话关系,而是拓展到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对话空间也不再限于学生间、师生间、亲子间的交流场域,而是扩大到了人际交往中新意义以及本质产生的任何场所[15]。青少年在校外创作视频论文作品,也是一种主动与优秀影视作品、创作者和批评者、网络舆论和社会思潮对话的过程。创作视频论文首先要针对具体的影视作品提炼出明确的观点。这需要每位团队成员在合作的基础上,认真独立思考并自觉分工,经过广泛搜集和阅读材料,探索出清晰和辩证的主题。创作视频论文要注重将抽象的观点和主题转换为视觉和听觉形式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分析影视作品的视听语言,而且还能够灵活组织视听语言,来表达对影视艺术的思考。参与视频论文创作的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在实践中发现他人的优点,反思自身短板,进而自觉生成持续学习和发展的意愿。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青少年创作视频论文时,要高度关注部分学生可能产生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维果茨基指出:“每门学校科目与儿童发展过程都有特殊的联系,这种关系随着儿童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15]因此,针对不同年纪的青少年,在进行视频论文创作指导过程中,也应结合相应的青少年培养和发展原则,确定不同的鉴赏和创作主题,充分发挥视频论文创作实践的影视教育潜能。

四、余论:关注青少年的生活感受力

提升青少年的生活感受力是校外影视教育应持续关注的话题。生活感受力指在日常生活中敏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能力。钟大丰指出,“敏锐的感受和把握生活的能力”是影视艺术教育和创作的基础条件[2]。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的教学空间、教学媒介和教学方式等教育要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更接近,因此,校外影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感受力有较多关联。激活学生深层次、多维度的学习主动性是扩大校外影视教育效果的基本思路。影视作品所构建的故事世界、传递的价值观和追求的美学旨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生活感受力的生成。但若延续老师或家长单方面向青少年灌输的教育模式,则无法深层次、多维度地丰富青少年的生活感受力。借助影视教育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的习惯是视频论文的功能之一。阿伦特(Hannah Arendt)指出,“人们思考的总是那些直接的感官知觉中没有的或从直接的感官知觉中抽出的东西”[16],因而思考总是不自然且需要培养的。青少年在接触形态和内容丰富的影视作品时,对其中的异域空间、社会议题、艺术想象和先锋观念的接受类似于在思考一种有别于学校课程教育的陌生对象。注重对思考过程和习惯的培养,不仅能丰富青少年的思考维度,有助于青少年养成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而且能进一步深化青少年影视教育探索,丰富教育活动形式。在青少年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影视审美和创作能力,正是青少年校外影视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聚焦经典影视作品的审美、创作和批评,是目前开展青少年影视教育的主要方法。日益渗透青少年课堂之外的家社环境和日常生活的视频论文,影响着青少年的影视审美思维、课程知识体系、基本道德修养等成长成才的各方面。

【参考文献】

[1] 章文哲.视频论文创作:编导专业学生跨学科素养培养新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8-24(7).

[2] 钟大丰.多义的影视教育理念与实践趋向[J].现代传播,2020,42(11):158-163.

[3] 张楷.小学影视教育的开展现状与实施路径——以济南大学城地区为例[J].齐鲁艺苑,2022(01):116-121.

[4] 艾媒网.刷短视频成杀时间第一利器,2021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及使用行为分析[EB/OL].(2021-04-20).https://www.iimedia.cn/c1020/78094.html.

[5] [德]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郑作彧,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17-143.

[6] 饶曙光.疫情之下:关于影像时代青少年影视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20(04):6-11.

[7] 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01):116-118.

[8] 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

[9] Ariel Avissar. What is Neo-Snyderism?[EB/OL].(2022-09-01). http://mediacommons.org/intransition/what-neo-snyderism.

[10] 郭共达视频论文官方网站:http://kogonada.com

[11] [德]韩炳哲.美的救赎[M].关玉红,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2019:39.

[12] 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74.

[13]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艺术生活影像力:短视频、直播构建大众生活美学研究报告[EB/OL].(2021-05-14).https://mp.weixin.qq.com/s/8W0m_fjL1puE_-dcTaeh3A.

[14] 钟启泉.课堂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7.

[15] [苏]列夫·维果茨基,[美]迈克尔·科尔.社会中的心智: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M]. 麻彦坤,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11, 113.

[16] [美]汉娜·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责任与判断》中文修订版[M].陈联营,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68.

The Value of Video Papers in After-School Film and Television Education for Teenagers

ZHANG Wen-zh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Video paper is an audio-visual short film that explains an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It i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paper film in the era of integrated media and Internet. The video paper originated from the paper film and based on the emergence of the era of integrated media can provide a method for the after-school film and television education for teenagers because of its reflective and critical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dialogue potential. Watching video essays can enable teenagers to focus on the audio-visual languag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in the process of appreciating and learning the art and cultur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nd then acquire the ability of reflection, criticism and art aesthetics. The creation of video papers requires teenagers to clearly express their own views in a visual way, and consciously complete the observation and stud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creative phenomena and industry dynamics in teamwork. Video papers can continuously explore students deep and multi-dimensional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reflect the unique educational value while improving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words:
Film and Television Education; Video Paper; After-school Teaching Strategy

(責任编辑:魏 一)

推荐访问:校外 青少年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