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摘 要:“梁祝”故事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梁祝”故事在其产生和流传过程中,深度参与不同历史时期民众社会生活与文化精神的构建,对我国民众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确立及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梁祝”故事的“文化母题”意义、艺术表现形式的丰富、层累生成的价值意蕴和不同时代的社会镜鉴意义等方面,考察“梁祝”故事文化艺术张力的成因和结构,以深化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艺术成就和中华文化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梁祝;母题;艺术表达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7-0-02
“梁祝”传说,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自东晋时期产生以来,“梁祝”传说的内涵,经历了一个渐次丰富的历史过程。至六朝时期增入“同冢”情节,至唐代增入“化蝶”情节。《宣室志》以故事的笔法记叙了“梁祝”传说,可以说是文学记载中第一个完整的“梁祝”传说,其时“梁祝”故事的基本框架已经成型。[1]在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梁祝”故事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众所喜闻乐见,并通过民众“艺术消费”行为,“梁祝”参与了不同时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精神的构建,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不能不归因于“梁祝”本身所蕴含的艺术成就与精神文化内涵。
一、“梁祝”故事具有典型的“文化母题”意义
“梁祝”传说由一个在民间流传的“义妇”故事发展而来。在故事主体内容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梁祝”传说通过为不同群体所接受和再创作,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众生活深度融合,实现了故事内涵的丰富和传播空间的扩大。至元明清时期,“梁祝”成为民间歌谣、戏剧、小说的重要题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祝”故事更是渗透到民间文艺的各个方面。[2]作为故事剧排演的“梁祝”传说,对民众精神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她们不仅把祝英台的故事,拿来作谈话的资料,有时更会拿祝英台剧本里的歌曲或道白来做谚语,口头告诫……” [3]此时的“梁祝”,已经融入民众日常生活,成为民众心理、愿望和诉求的体现。“梁祝”故事的传播路径和特殊社会价值,与我国的“诗教”传统一脉相承。中华民族素有“文以载道”“乐以成德”“以文化人”的传统, “梁祝”故事的创作,亦与我国的诗歌、戏曲等文学艺术作品一样,寄寓着作者的理想信念与情感追求。在其被受众接受与流传过程中,伴随着不同时代、不同利益群体精神追求的嬗变,进行着经典内容的解构与重建、情感蕴含的蓄积与丰富,影响力不断扩大。“梁祝”题材,从最初的传说故事,凝练为具有特定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的民族文化符号,其经典意义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移风易俗、化成天下的重要手段与依托。
二、“梁祝”故事的艺术表达方式随时代社会发展而日趋丰富
“梁祝”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仅滋养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更通过多样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展了“梁祝”故事的传播路径,丰富了“梁祝”故事的美学意蕴,实现了古老传说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焕活新生。除了为人所熟知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等,人们也尝试通过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等来演绎“梁祝”故事。而在某一艺术门类内部,又有关于“梁祝”传说的多种形式的创作与表达。以戏曲为例,我国戏曲艺术注重在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陶冶情操,布化德教,启人心智。在这一点上,“梁祝”传说与中华戏曲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演绎“梁祝”故事的代表作品。随着影视传媒的发展,“梁祝”戏曲电影、根据“梁祝”故事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亦不断涌现。而随着“梁祝”故事世界影响力的扩大,“梁祝”题材音乐作品亦佳作不断。[4]不仅有以我国民族器乐如琵琶、笛子、胡琴、古筝等演奏的“梁祝”音乐作品,还有以小提琴、萨克斯、钢琴等西洋乐器演奏的“梁祝”协奏曲或独奏曲等。不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赋予了“梁祝”故事以丰富的审美意蕴和艺术价值。
三、“梁祝”故事表达了人类对于生命真谛、人生哲理的共同追求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一部作品的思想蕴涵与价值追求,是评价其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梁祝”故事之所以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之所以为跨门类、多样态的艺术形式一再创作、演绎和传播,与其深刻而隽永的思想内涵密不可分。“梁祝”故事既有对爱情的执着坚贞,又有对自由的大胆追求;既有对世俗礼教的勇敢反抗,又有对生命价值的体认和尊崇。“梁祝”故事的情节内容集离合悲喜、善恶雅俗于一体,在叙事中体现人物的传奇色彩,突出了为世人所共有却又足以震撼心灵的情感表达。它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将深切的情感、自由的意志和执着的精神等融为一体,使人们在接受这一传说故事的过程中,自觉融入个人对人生际遇和生命价值的感悟和思考,唤起 “沉思性精神”所具有的那种“审美补偿”和“审美超越”。可以说,“梁祝”这个古老传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它既植根于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社会生活,又具有出离时空局限、追求人生自由与生命价值的精神突围;它既是现实的、悲情的,又是浪漫的、辉煌的。“梁祝”故事因传达了人类对于生命真谛与人生价值的共同追求,而具有了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永恒魅力,实现了由东方故事到世界经典的转变。
四、“梁祝”故事成为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镜鉴
“梁祝”故事的社会价值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衍生、丰富的。回顾“梁祝”故事的产生与发展演变不难发现,传说虽然不是古史,但却同样体现出典型的“层累式”生成痕迹。[5]即越到后世,故事越完整、内涵越丰富。英国有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传统的发明”[6]。人们在解读以“梁祝”故事为典型代表的文化现象或艺术作品时,也是在进行着对“传统”的再思考,进行着对“传统”的发明和创造。每一个时代,“梁祝”故事的接受者都不可避免地融入历史、社会的建构之中,每一次欣赏、解读与再现,都在推进“梁祝”故事的主题、内涵与艺术成就的层累式创造。总体来看,挣脱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始终是“梁祝”故事的核心主题。至二十世纪初期,艺术作品对“梁祝”故事的再现,亦多是在艺术地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控诉和反抗。特别是“梁祝”题材戏曲作品,通过“以歌舞演故事”,歌颂梁山伯与祝英台冲破礼教、忠贞不渝的爱情,与其时主张婚姻自由的社会风尚内在统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勇敢追求婚姻幸福的典型艺术形象,“梁祝”故事因应民众期待心理,发挥了风行草偃、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至二十一世纪,研究者们对“梁祝”的艺术成就与社会意义又有了新的诠释,人们对“梁祝”传说的解读,由反抗封建婚姻逐渐转变为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悲剧的关注。“梁祝”故事同窗共读、十八相送、“化蝶”双飞等情节,为新时期的艺术创作者赋予了新的审美意趣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内涵。相对于反封建主题,爱情主题成为“梁祝”故事的新标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梁祝”故事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经典,始终以其鲜明的文化母题属性,因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回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参与我国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精神的构建。考察、研究、认知“梁祝”故事跨越古今、超越国界的文化艺术张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艺术成就,有助于深刻认识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同时,对于在全球文化多样性背景下,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匡秋爽,王确.“梁祝”母题的起源、传播及文艺样式考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70-175.
[2]匡秋爽.从民间传说到艺术经典——艺术视野中的“梁祝”母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3]顾希佳.传说群:梁祝故事的传说学思考[J].民俗研究,2003(02):67-75.
[4]匡秋爽.现代学术视野与“梁祝”母题的经典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155-160.
[5]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英]E.霍布斯鲍姆,[英]T.兰格.传统的發明[M].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母题梁祝教学中的母题研究介绍教育·教学科研(2021年7期)2021-09-13周总理和《梁祝》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18期)2019-09-10栖息在《梁祝》中的蝴蝶扬子江(2019年3期)2019-05-24跨年,爱的母题广州文艺(2018年7期)2018-10-10以《丹柯》为例论“母题”式教学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8期)2016-10-21汉、壮民族“灰姑娘”型故事比较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6期)2016-08-01小提琴协奏曲琴童(2009年9期)2009-09-16《梁祝》里的天籁之音今日中学生(初三版)(2006年1期)2006-02-20论萧红童年母题中的死亡叙事船山学刊(2004年3期)2004-11-05突厥语民族灵魂外寄母题初探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4期)2001-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