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刻画的研究解析

时间:2023-08-21 12:15:03 来源:网友投稿

王延飞,杜元清

(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2.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北京 100037)

情报分析人员如何将自己的情报感知成果快速有效地传递给身处复杂信息环境中的情报用户/客户,是情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话题。在科技竞争极其激烈、信息环境极其复杂、情报需求旺盛而迫切、参与分析的各行各业人员庞杂和活动忙乱的情况下,笔者意识到探索构筑情报刻画理论、梳理解析情报刻画实践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情报学人不能回避的研究使命。

在本文中,情报刻画(exploitation)是情报研究人员在信息环境中对WIKID(wisdom, intelli‐gence, knowledge, information, data)所进行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促进感知的形式呈现情报等一系列作业(操作)的总称。

从传统上看,“情报刻画”(exploitation)一词强调:从情报素材(包括各种媒体所载的WIKID)中识别出有客户价值(对客户有价值)的内容,提取有关事实并进行证实(authentification)和背景分析(contextualizing),制造出能呈现客户价值、易引起客户关注、让客户乐于吸收/持有/传播的高品质摹因(meme)。如图1所示。

图1 开源情报运行周期[1]

exploitation这个词通常被翻译成“利用”,而人们一看到“情报利用”,往往又觉得这是情报用户/客户的事情。但是,按照图1所示,exploitation环节正是情报分析人员的事情,正是情报刻画作业要做的事情。

从情报业务实践角度审视这个情报刻画环节,我们认为情报刻画的核心工作(无论是否使用机器辅助)主要包括:①对情报事实的追根究底;
②对原初WIKID的重访再用;
③对WIKID中有价值部分的发现、提取和打磨,即一个个便于客户吸收的摹因(meme)的设计和萃取;
④对情报内容的背景调研和解读赋意;
⑤对成系列关联摹因的分级、编排、呈现和导视,包括摹因组合的谱系和框架的发现、生成和构造。

这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让“情况的报告”能直抵客户注意力焦点,节省客户的心智。

当我们把研究探索的注意力第一次聚焦到情报刻画这个环节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界关于情报刻画的研究探索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以往国内外学者所做的与情报刻画相关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思辩类的情报刻画研究和工具类的情报刻画研究。

2.1 思辩类情报刻画研究概要

以往的思辩类情报刻画研究,具体可见四个取向。

(1)情报刻画研究的第一个取向,着力提升交流传递效能的文字信息表达的一般性探索。国内诸如《情报研究概论》[2]、《信息分析与决策》(第二版)[3]、《情报研究论》[4]等有代表性的情报研究教科书,不乏对情报研究产品内容组织规范和形式表达要求的阐述。国外诸如杰罗姆·克劳泽于2008年在《情报研究与分析入门》一书中,曾用一整章讲解“报告撰写”[5]。

(2)情报刻画研究的第二个取向,注重传播功效,将文字、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融合,在情报学科体系中衍生发展出视觉传播的研究分支。张浩达2012年的著作《视觉传播:信息、认知、读解》[6]和2018年的论文《信息管理中的信息表达:视觉传播》[7],以及Winston在2020年所著Make It Clear:Speak and Write to Persuade and Inform[8],都可以算是此类研究的代表。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2012—2013年的情报产品“图说”系列则是此类研究在情报工作中的实践案例。

(3)情报刻画研究的第三个取向,聚焦于探索信息内涵与表意形式的关系。马费成在《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一文中介绍对数透视原理时,指其是“普遍存在的人类感官系统对外界物理刺激的反应机制,它描述物理空间的对象特征在人的感觉系统中的影像之间的差异符合对数转换律”[9],此番表述将情报内容分析与信息表达关切有机联系在一起。周晓英则通过著述《信息组织与信息构建》,强调“信息的展示方式与信息内容同样重要”[10]。传播学者李庆林所作的《传播研究的多维视角——马克思、哈贝马斯、麦克卢汉的传播观比较》,亦对从内容的解析赋意去把握情报刻画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11]。

(4)情报刻画研究的第四个取向,专心于信息特征提取、分级、映射、摹因(meme)及摹因组合的设计/构建、组织/编排、谱系/框架/导视。《情报研究论》[4]、《情报感知论》[12]等著作以及《信息环境与信息传递样式》[13]、《论信息环境设计》[14]、《情报分析的5个级别及其应用意义》[15]等论文中,都阐述了在S(信息)-T(技术)-U(用户)融合的信息环境设计范式下摹因(meme)运动的理念以及原初WIKID再用的理念。值得注意的是,《情报感知论》一书强调“人们感知/吸收情报都是在一个特定WIKID环境里一个知识点(meme)一个知识点地感知/吸收的”[12],并用一整章(第9章,从情报感知到情报刻画)初步探索了基于摹因(meme)传播理念的情报刻画基本意涵;
《情报研究论》在“情报研究的现代方法”这一节里讨论了“全谱分析法”[4]。2015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在《战略危机管理变局》报告里描述了进行危机事件感知所需的群体、组织和政治场景框架[16]。

2.2 工具类情报刻画研究概要

以往的工具类情报刻画研究更多地着力于具体任务实践和方法工具构建,跨学科专业融合和技术主义色彩愈加浓重。

二十多年来,国外的工具类情报刻画研究有许多具代表性的工作。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推出的杰克布森组织编写的《信息设计》一书,系统梳理了信息表达的跨学科理论基础、技术手段和将其付诸实践的做法[17]。2014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蒙泽纳在《可视化分析与设计》中,基于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关切详细阐述了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和表达所需把握的知识和技巧[18]。2016年,伦斯勒理工学院的Mei Si在第七届国际生物认知架构主题会议上分享了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叙事技巧帮助用户消化并记住信息内容的系统实现[19]。关于情报产品的术语使用和场景生成工具选择的心得交流在《塑造未来百年:量化长期政策分析新方法》等专业著述中亦很常见[20]。

国内可归入工具类的情报刻画研究工作也有不少。早在1995年5月,杜元清就曾在《情报理论与实践》上发文《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中的应用》[21],综述了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能实时响应用户输入甚至能感知人体运动和思维模式并立即作出反应,用户可控制环境并完全沉浸于其中),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中的应用——虚拟图书馆、信息检索用户界面、文献本身的变革、cyberspace(现译为赛博空间),指出了虚拟现实技术与图书情报服务技术结合的条件。21世纪以来更是出现了大量论及虚拟现实技术和图书情报技术交融问题的研究论文,此处不再赘述。

近些年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亦有一些与工具类情报刻画相关的研究。梳理公开发表的基金项目成果,以下几个项目具有表征意义:意义构建视野下安全情报的弱信号研究(15CTQ032)、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情报用户需求探测研究(17BTQ066)、基于文本挖掘和机器学习的情境感知推荐方法研究(18BTQ066)、大数据环境下杰出人才画像构建与人才评价研究(18BTQ073)、基于多源数据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不端问题画像研究(19BTQ084)。分析表达并重、数据技术活用和情报任务导向是这些项目所呈现的情报学专业特色,也是后续开展系统的情报刻画理论与实践研究时所要重视把握的着力点。

纵观工具类情报刻画研究的相关新动态,技术主义着实占了上风。例如,2016年以来,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和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为代表的3R技术和人工智能唱主角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被迅速推广应用,丰富了进行情报刻画研究的基础设施。国内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大量涌现,值得重视的几个动态如下。

(1)信息文本表达研究正在逐渐从对文本外部特征的量化分析转向对文本进行内容分析,与之相关的知识图谱、情感分析、内容挖掘等方法工具的探索也日渐得到重视。Cruz等[22]指出,情感分析是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一个新兴领域,媒体信息研究中常常要分析情绪性的信息表达。王君泽等[23]对事件的同义表述进行了研究。

(2)可视化是学科交叉的结合点,也是信息产品展示表达的重要要形式。Reznik-Zellen等[24]强调了培养可视化技能对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性。Ha‐gen等[25]认为,利用交互式数据和信息可视化可以提高决策效率,并建议将可视化作为一门决策工具长期应用。易旎等[26]尝试提取可视化叙事的特征并加以运用,张晨等[27]则开发了可视化叙事的相关技术。Fan等[28]探究文本长度和图片数量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手机评论可用性的影响。Moore等[29]描述了参与式观察的视觉研究方法。Pollak[30]认为,视觉表达方法在数据质量、表达方式等方面为定性研究带来了明显好处。

(3)用户需求与有效表达的关联研究内容丰富,精准画像、需求分析和推送算法研究等也成为关注热点。安璐等[31]将社交媒体高影响力用户划分为不同角色,构建高影响力用户的完整画像。Li等[32]研究了政策制定人员的信息需求表达问题。Zimmermann等[33]从用户友好交互、可视化和智能决策管理方法工具等入手,对管理驾驶舱的架构进行探索性研究。Shu等[34]在线上团队决策支持系统中利用结构化的信息表达来加强团队沟通效率。Dhami[35]研究了情报交流中对不确定性的表达,提出了一套标准化的沟通用语。彭知辉[36]提出语言表达精确与模糊相统一有助于准确表达情报观点。

(4)最近几年更有一些文献探究了元宇宙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37-38]。事实上,从2013年起,笔者在北京大学信息分析课上,通常都会播放电影《时间机器》①The Time Machine,2002年3月4日在美国上映,西蒙·威尔斯(Simon Wells)执导。。其中所呈现的男主哈德金博士于1899年1月18日驾驶时间机器来到2030年5月24日的纽约图书馆与虚拟馆员Vox Systems打交道的片段,让同学们见识了现在被称作元宇宙的一种场景。可以说,图书情报机构基本业务运作空间(离不开信息S-技术T-用户U三维度)往往是许多ICT新技术应用落地的热门场合。

上述这些无论是思辩类研究还是工具类研究,大都能够在既有基础上完成具体的、细分的与情报刻画相关的探讨。

一波又一波的技术主义热浪卷来又退去,而情报工作S-T-U八样式[12-14]核心业务还要继续(当然有可能是螺旋上升式继续)。“把新技术概念拿来纸上谈兵一番”是一回事,“切实把技术结合进核心业务,着实让从事早醒远眺核心业务的工作者们获得用起来趁手的真工具”则是另外一回事。思辩类的情报刻画研究和工具类的情报刻画研究的“两张皮”问题仍然严重,“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高效情报刻画理想境界仍然还在远方。

尽管情报刻画的理论和实践源远流长,但学界迄今仍然没有以情报刻画为纲的纲举目张式研究。因此,情报学科的专家学者们仍然需要对情报工作实践中的情报刻画问题进行全面深入透彻的梳理和分析,以期最终缓解上述“两张皮”问题。

3.1 从情报分析到情报感知再到情报刻画

有人问,有了情报分析,为什么还要情报感知?笔者答曰:感知是为了更真切的分析,尤其是为了情报分析师这一侧的分析。

又有人问,有了情报感知,为什么还要情报刻画?笔者答曰:刻画是为了更真切的感知,尤其是为了情报客户这一侧的感知。

情报感知和情报刻画形影相随。情报分析人员为了方便客户感知而做的情报刻画,往往又会反过来促使情报分析人员重访原始初级WIKID素材,从而更准确感知其中对特定客户有用的成分。按照“下一道工序就是客户”的理念,情报刻画的意识和技能更应该落实到情报业务流程上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具体活动之中。

3.2 情报刻画是情报送达能力提升探索的必要前提

情报刻画在情报业务中的具体表现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情报内容的表述,摹因产品的研制、推介和流通,进而提升情报投送效率,践行情报工作“早醒远眺”使命。

从本质上说,情报刻画旨在建立面向特定最终客户U的WIKID新秩序[39],促进最终客户对攸关其决策的重要情报有最及时的感知。不然,如果情报分析人员早醒远眺的成果没有快捷及时地进入最该知道这些成果的最终客户注意力半径之内,未能被其感知,那么这些成果的意义何在?

一场重大事件之后,人们总是概叹:“要是能如此……这般,该有多好!”2004年7月22日发布的美国“9·11”独立调查委员会的最终调查报告[40]指出,美国政府在政策、能力和管理方面存在失误,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于“9·11”之前在情报分享和分析方面的失误是导致劫机者阴谋得逞、袭击事件最终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政府原本有10次机会阻止“9·11”恐怖袭击的发生,但是所有机会都被一一错过。该报告认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忽视了那些“指示信号”的重要性,这些信号勾画出了未来恐怖袭击可以看得清的图像。

笔者相信,能淹没几乎所有人注意力的那些开源的、现有的原初(原始初级)WIKID太多了,缺的是有效地(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从这些WIKID中榨取(exploit,刻画出)有价值摹因(meme)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形形色色的大数据技术本质上都是想从现有的巨量的WIKID中滤取/捞取有某种价值的东西。

3.3 情报刻画是情报理论与实践探索拓展视野的必然要求

就情报学的研究关切来看,掌握跨界知识能力,绝非简单地将具有明确边界限制的科技知识和方法技术从形式上聚合起来。林林总总的WIKID素材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普遍信息,仅仅运用领域知识手段,难以满足情报研究的综合性、战略性任务需求,情报学人必然要在刻画表达探索中向跨界创新和创意所赖以生长的人文艺术土壤索取养分。情报科学读书会2016年以来连续数期围绕着“信息·人文·社会”主题展开研讨,可视为对此所做的生动注解。

2018年,《情报理论与实践》编辑部在对有关专家进行系列访谈的活动中设置了“情报导视”议题,让情报学者与艺术家们在一起研讨情报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情报表达和情报刻画问题[41]。可见,基于“解决决策信息不完备问题”的情报研究宗旨,对情报刻画的理论与实践开展系统性探索势在必行。

3.4 为情报学科专业的创新探索提供可行的抓手

情报刻画的实现,与内容组织表达和媒介形式选择都有关系。实施情报刻画最重要的是要以融合多介质的信息交流方式来理解和加工情报。理解和转化是情报刻画最重要的环节,各种新兴的智能数据技术和信息工具平台交汇于此,理论与实践创新探索的抓手亦会由此产生。

综上,情报刻画研究,既是情报专业守正学术的深耕之所,也是借由技术融汇探索的创新抓手。

4.1 情报刻画的研究对象

情报刻画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大方面:情报刻画的理论基础,情报刻画作业的实施管理,情报刻画作业的技术集成。

1)情报刻画理论基础研究

情报刻画理论基础研究从“情报刻画的初衷、诉求和落实”出发,解决对于情报刻画的认知理解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对情报刻画进行认知理解所需的带有普遍性的知识、规律和方法工具;
从情报学和情报业务等不同角度,研究情报刻画的特殊要求;
情报刻画作业的输出依照任务分类、领域分区、媒介分面和产品分级而呈现出的具体形态。

2)情报刻画作业的实施管理研究

情报刻画作业的实施管理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情报刻画作业所需要的能力、训练、制度与方法规范,影响刻画效用发挥的信息吸收条件,管理过程中对情报刻画的评估、调控要件。

3)情报刻画作业的技术集成研究

情报刻画作业的技术集成研究是要在实施“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理念指导下运用支撑平台所提供的集成技术解决情报刻画作业的高效实施问题。具体内容包括:情报刻画技术集成所涉及的平台类型,用于信息理解-转化的集成算法模式和技术集成途径等。研究情报刻画作业的技术集成,旨在让一线从事情报刻画作业的各级分析人员有趁手的辅助工具,提高情报刻画环节的工作效率。

4.2 情报刻画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总体框架

综上所述,情报刻画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情报刻画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总体框架

5.1 情报刻画研究的重点

情报刻画研究的重点在于提炼出“对情报事实做追根究底工作”的好用的做法。下面我们用案例1来说明“追根究底求得情报事实”的一种具体做法。

案例1追根究底:资深分析师王工的做法

直到现在,资深分析师王工在骨子里还是不相信别人“嚼过的馍”,不相信那些把事实与作者自己脑补的东西(还有所谓个人观点)相混合的来历不清的文字,尤其不相信带着强烈情绪和偏好者所写的站队式文章。王工一心追逐那些导致别人得出某启示建议结论判断的原始原初WIKID,还要追逐那些可能互相有冲突的WIKID。

王工也大量阅读别人通过各种媒介形式发表的各种资料,主要目的是从中尽快获取可能抵达部分原始WIKID素材的线索,溯源到更原始的WIKID素材,然后仔细研究原始原著并另做判断。

王工研判的重点在于更精准地选择和描摹情报事实本身。

王工与情报客户达成默契:王工把原始文献或最接近原始文献的原汁原味概要极快速地呈给客户,客户会自己做出判断。客户信任王工全便快准抓要点的能力。

王工在培训课上说,睿智懂行精通本职业务的情报客户,往往对一般情报分析师输出的所谓“有自己的观点”的报告不信任,更愿意抢先知道情报事实本身以便做出自己独有的判断(焦裕禄就反感“吃别人嚼过的馍”);
往往是忐忑的新到任的客户在自己实在不知该如何拿主意时,会要求情报分析人员提供启示建议结论判断。

王工的工作理想是这样的:真正的情报分析师们醉心于全景式扫描,所研制的一个个成系列的摹因(多为经得起检验的情报事实)都严谨靠谱,无一字无来历,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
忙碌的客户读者们日常凭借这些摹因,轻松把握过去一个周期(每日、每周……)最值得关注的核心事项,浏览到那些最能有效提高客户业务绩效的WIKID。

自认为是智库一分子的人们,往往以能够编造出惊人的启示建议判断结论为荣。实际上,经过王工这样追根究底的过程而获得的“经得起检验的情报事实”,本身就是情报判断。兢兢业业打造高品质情报事实摹因的工作,值得推崇。

5.2 情报刻画研究的难点

情报刻画研究的难点在于提炼出“‘以促进感知的形式呈现’追根究底所得的情报成果”的方法。

情报是否能被最终客户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客户(包括情报解读者、情报产品接收者、情报产品受众、介于分析人员和最终客户间的秘书类办事人员)的文化知识背景、所处信息环境。情报呈现的手段选择,应考虑不同客户的感知能力水平。情报刻画研究要解决的难题是:怎样的情报刻画作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具有不同感知领悟能力的目标客户都能更轻松直接地接收感知情报?

现在我们用案例2朱迪·德洛奇(Judy De‐Loache)实验[42]来解释“客户知识背景如何影响客户领悟情报”的情况。

案例2朱迪·德洛奇(Judy DeLoache)实验

在房间A里边,实验员正在和一个小孩一道玩一个玩具小屋子。房间A隔壁是一个与玩具小屋子模样一致的大屋子。实验员拿起一只塑料小狗,并将它放在玩具小屋子里的沙发下面,然后鼓励这个小孩去隔壁大屋子里寻找塑料大狗。小孩会找到塑料大狗吗?

实验员分别和多个小孩,逐一做了上述实验。

朱迪·德洛奇(Judy DeLoache)发现,有的小孩一进入大房间就会立即朝沙发下面看,很快找到大狗;
有的小孩则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大狗。经过统计,能找到大狗的孩子月龄在36个月及以上,找不到大狗的孩子月龄多在30个月左右。大月龄孩子的知识背景比小月龄孩子的更强一些。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如果让人们在同样WIKID(在玩具小屋子里的玩具沙发下有一只塑料小狗)环境之中做同样的任务,就可以分辨出两类人:第一类人极易从WIKID得到启示而完成任务,第二类人却不能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不能顺利地在WIKID和任务间建立起恰当关联。

对于情报客户中的第一类人,情报分析人员只需要向他们全便快准地提供情报事实(主要是第一级到第四级情报分析产品和服务,投入的分析努力不同,刻画的程度就不同)即可。对于悟性高的人,“在玩具小屋子里的玩具沙发下有一只塑料小狗”已经是解决“在大屋子里找到大狗”问题的actionable(有实用价值的、可用于展开某种行动的)情报了。

而对于第二类人,情报分析人员不仅需要提供情报事实,还需提供启示建议结论。第一级到第四级分析产品,即类似于“在玩具小屋子里的玩具沙发下有一只塑料小狗”这样的事实,在这类人眼中还是不够“有实用价值的”。情报分析人员还需要进行第五级分析——决策代理,譬如,诱导性地明确指出,“你进入大屋子之后,先找沙发,再看沙发下面是否有条大狗”——至此,第二类人才会觉得情报服务是“有实用价值的”。介于分析人员和最终客户间的秘书类办事人员,往往会故意扮演第二类人角色,“逼”分析人员给出启示建议。

5.3 情报刻画研究的主要目标

探究以框架和谱系形式展现信息建筑物(摹因及摹因组合)的生成逻辑和使用逻辑,为情报刻画的支撑平台建设和制度建设提供技术分析依据,让情报客户沉浸在“部署了明快高效导视系统并充盈着精致适用的摹因和摹因组合体”的宜人信息环境之中,助力实现情报赋能,使客户在做各层次决策时,距离相关“有实用价值的”摹因尽可能近些。

当我们如今聚焦研究情报刻画的时候,我们会一再地追忆起20世纪80年代跟随张琪玉教授学习检索语言、20世纪80至90年代探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信息中心《NASA叙词表》①https://sti.nasa.gov/nasa-thesaurus/时所受到的“叙词语言编纂者对知识概念的框架与谱系的执着追求精神”的强烈感染。

《情报感知论》[12]一书第154页的一个微型叙词表(图3)展示了一小群概念间的框架与谱系。叙词表的参照系统,恰巧就是一种典型的情报导视系统案例。

图3 蔬果及其制品的部分词汇经形式化后所构成的一个微型叙词表

类似于这样的叙词表,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盛行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在培养情报刻画新人才的课堂上,这样的叙词表可用来帮助学员提高触类旁通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科技情报仓库(NASA STI Repository,即著名的NASA技术报告服务器NTRS)至今仍在使用和维护着受控词表——《NASA叙词表》。

若想开展“以情报刻画为纲的纲举目张式研究”,除了上文讨论到的“情报刻画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情报刻画研究的重点、难点和主要目标”,还有一些紧迫的重要课题(情报刻画的功用、情报事实、批判性思维等)值得抓紧研究。

6.1 情报刻画的功用发现

好的情报刻画可以帮助应对迷雾干扰。

设想你的任务是负责某个细分领域的技术事实调查研究、考镜源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例如,做地平线扫描的时候,首先需要定义你的调研地平线、刻画你的地平线。当你定义刻画地平线到如此程度以至于你闭着眼睛都知道地平线的样子、知道地平线在哪里,那么,这时候你还会纠结于迷雾干扰吗?

情报刻画强调对事物既有关联的着力呈现,同时又抑制对这种关联进行解释和判断的本能冲动。对睿智的决策者而言,你的解释和判断不重要,重要的是“事物既有关联的存在性”本身——你不需要啰嗦诱导说“你进入大屋子之后,先找沙发,再看沙发下面是否有条大狗”。睿智的决策者,更愿意自己对关联做解释。就像对卖货者而言,其直接的关切是尽快卖货。因此你先告诉他们“啤酒和尿布摆一块儿,更好卖”这个关联,就足够管用。至于“为什么啤酒和尿布会关联”,也许卖货者比你有更多更好的解释和判断。当然,你可以预备好关于“为什么啤酒和尿布会关联”的文案,以备客户问起来时及时给出参考答复。

情报刻画的理想境界是,不仅你自己对你的刻画成果有印象、磨不灭、梦牵魂绕地惦记,而且客户读到你的情报报告之后对你的刻画成果也有印象,不由自主地开始惦记。

足够好的情报刻画,往往让客户自己当场策划出“谁何时做什么、怎么做”——批示就这样下来了。

6.2 情报刻画的事实追求

情报刻画盛产情报事实。

法律界有“法律事实”,知识产权界有“技术事实”,情报界有“情报事实”。情报事实作为被刻画的主要对象,是情报刻画研究十分重要的概念。

情报学者会谈及“情报的本质是情况之报告”[43]。从情报刻画作业的角度看,这里的“情况”指的就是“情报事实”。一般而言,情报事实是情报客户提出“什么情况”问题时所指的特定事物的变化和动向。或者说,在日常情报刻画实操环境下,情报事实就是情报分析人员在回答情报客户“什么情况”问题时所使用的有关特定事物变化和动向的描述性材料。这里所说的描述性材料通常以摹因(meme)形式呈现,可能会涉及各种媒介形式以及媒介上承载的WIKID内容。刻画就是打造摹因以便接收者理解和创造关联。

本文现在用案例3和案例4来具体说明什么是情报事实,什么不是情报事实。

案例3什么是情报事实

你是分析员A,某国际知名智库出了一个文件B,情报客户是C,三审三校资深分析员是D、E、F。

A对B提取了外表特征摹因G——包括文件B的名字、网址、全文页码、引用文献数量、图的数量、封面、封底、开本或重量,等等。提取外表特征时,A判断客户C会凭着这些外表特征知晓文件B真的存在,做研究的那部分C可自己直接获取B原文。

A对B提取了内容特征H——包括B章节名、B重点文段、B要点概述、B引用的事实、B的观点和结论,等等。提取这些内容特征时,A判断VIP型的客户C可以凭其决策是否要B原文或译文全文。

B的必要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加在一起约300汉字,占不到半页纸。这是摹因B的送审稿。

资深分析员D、E、F介入三审三校——对A提交的摹因B送审稿进行审校复核,确保摹因B所提取的B的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不偏离原文原意、无一字无来历。

如此,文件B被浓缩成摹因B。最终,轻便的摹因B将替代原始文件B被摆上VIP客户C的办公桌。

此处的摹因B(含G和H)就是情报事实的例子(情报事实摹因)。

案例4什么不是情报事实

针对文件B里的事实和观点,A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和对策,写出了启示和建议。这样的判断对策启示建议,简称为摹因K,属于第五级决策代理级摹因产品。

A的判断、对策、启示、建议,都不是情报事实,即此处的摹因K不是情报事实。

A+D、E、F打造的摹因B(原始文件里的事实和观点)才是情报事实。

有些决策者就喜欢情报事实。一些决策者日常消费着由靠谱的分析人员提供的大量高品质情报事实(如案例3中的摹因B),而认为决策代理级产品(如案例4里的摹因K)是别人嚼过的馍。分析员A的判断、对策、启示、建议,甚至会被当成别人嚼过的馍中存留的唾液。

一些专业性科技情报机构会提供随时滚动更新的多种事实库,如全球人造太空物体数据库、故障库、前沿动态库,互联网上公众可以免费访问的大量图书情报机构的馆藏数据库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联机公共检索目录)等,里边都是情报事实的例子。科技情报机构专家学者们往往都下沉到事实库的基础研发工作之中,主导这些事实库的滚动更新和审核把关,消除情报事实库中的讹谬和过时内容,把“以讹传讹”的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

情报分析人员随时都要惦记捕捉调研考证更新(update)最前沿的情报事实。当客户突然问你“什么情况”时,客户此时心智正处于开放的、能主动接收各种相关WIKID的状态。在这个难得的时刻,分析人员要抓紧把尽可能全、尽可能准的正反相关的高品质情报事实(第一、二、三、四级情报产品)以尽可能方便快捷的形式映射进客户头脑。

6.3 情报刻画的批判精神

分析人员在刻画情报事实、研制摹因的过程中,一刻也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把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称为“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ought)[44]——碰到任何信念或其他形式知识时,针对支撑此知识的那些基础和此知识所趋向的进一步结论,所展开的主动、持续、仔细的深思熟虑(Active, persistent, and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any belief or supposed form of knowledge in light of the grounds that support it, and the further conclusions to which it tends, constitutes reflective thought)。

批判=反思。面对一条WIKID素材(或一个事件本身,事件亦可映射成WIKID),分析人员的“主动、持续、仔细的深思熟虑”应该聚焦于探究“支撑此WIKID的那些基础”和“此WIKID所趋向的进一步结论”。这就是分析人员的批判性思维。

事实上,从上述关于“什么是情报事实”“什么不是情报事实”的案例3和案例4中就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已经浸透在所有摹因刻画的过程中了。可以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情报刻画。

我们知道,只有当客户相信分析人员时,分析人员所看到并刻画的事实,才能最终被客户看到。要想让客户觉得可信,分析人员所作的刻画就必须显著地保留“特定事物的变化和动向”的本来、真实的样貌,并且刻画出的若干相关情报事实摹因要按导视原理安置在清晰明了、易于理解的框架和谱系里。

优秀分析人员会将批判性思维技能和专业智慧凝结在所制作的情报事实摹因和启示建议结论摹因之中。高品质的情报事实摹因可以促进客户的批判性思维,使客户易于并乐于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启示建议结论摹因。

7.1 情报刻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情报刻画研究的基本思路:立足情报研究关切,确立对情报刻画的基本认知;
以信息理解和信息表达的关系为抓手,辨析情报素材评估和情报产品加工环节中情报刻画理念工具的作用机理;
聚焦情报体系能力建设要求,推导情报刻画作业的实施管理要件;
借鉴情报对象事物属性信息提取技术的演进规律,探寻情报刻画支撑平台的技术集成发展路径;
最终,利用谱系组织形式呈现情报感知刻画实践所需的理论和方法工具。

(2)情报刻画研究的方法:情报刻画研究除了充分利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和系统分析等基本方法之外,情报刻画研究进程中会特别重视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情报刻画方法论框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重视对要素、关联、结构功能和环境条件等系统分析要件的把握;
在涉及情报的内容解读和表达交流等专门研究中,会注意根据研究对象的属性特征和数据调查采集情况而选择使用统计描述、聚类分析、排查分析和盲点分析等情报分析方法和情报分析质量控制方法;
在总体研究的把握和呈现中,会着意利用地平线扫描的方法理念,做好谱系扫描、重点感知和规范分析。

7.2 开展情报刻画研究需要把握的特色创新

1)学术思想创新

情报刻画研究,以摹因、情报事实等重要概念为抓手,凸显了“理解-转化”的情报学术思想。情报刻画研究以情报作用形式为纽带,将情报研究与情报传递使用过程中的对象说明、内容展示、观点呈现和逻辑共鸣等核心要素融汇起来进行机理机制分析和工具方法探索,既兼顾情报学的经典研究中对于情报价值、情报用户和情报过程与结构的研究关切,又适时引入人文艺术和ICT技术等新的研究要素和工具成果,为情报学与社会实践的融通共进提供保障。

2)学术观点特色

情报刻画研究所基于的核心观点是“实施洞察揭示,落实情报赋能”,坚持通过情报感知、刻画和响应来实现“早醒远眺”情报工作特色目标,强调践行“解决决策信息不完备问题”之情报工作使命宗旨,让决策者在决策时应该知晓的情报事实尽量全便快准地及时到场。

3)研究方法的特色与创新

情报刻画研究在方法设计上会在量化表达与质性分析关系的处理中融入对信息传播介质的映射与影响考量,智能信息集成系统中所涉及的仿真、意图和数字孪生等方法工具也会被纳入情报刻画作业的方法设计视野中。

此外,方法指向与过往相关的信息组织与构建研究亦有不同。情报刻画研究中应重视对刻画形式手段和评价标准随任务对象的不同而进行调整,应着重对信息表征背后的机理进行挖掘,应专门处理刻画信息的涌现问题,并考虑如何在顾及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帮助用户对情报产品进行认知使用。

情报刻画是贯穿情报业务工作日常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兼具实践性、理论性、思辩性、工具性。制作优秀的情报刻画作品,既要有严谨准确的情报感知等先期工作储备,也依仗信息表达呈现的专业能力。情报刻画研究的内容主体包括导视规则、摹因技巧和刻画工具。情报刻画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包括摹因(meme)、情报事实(intelligence evidence/facts)、批判性思维等。情报刻画的理论和实践是复杂信息环境下情报理论体系探索中不可或缺的对象成分。

猜你喜欢刻画情报客户情报现代装饰(2022年5期)2022-10-13情报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情报现代装饰(2022年2期)2022-05-23刻画人物如何『传神』文苑(2019年14期)2019-08-09陪客户喝酒后死亡是否算工伤劳动保护(2019年3期)2019-05-16刻画细节,展现关爱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8年6期)2018-07-09刻画细节,凸显人物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8年3期)2018-04-18如何有效跟进客户?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7期)2017-07-24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交接情报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10期)2015-10-14

推荐访问:刻画 情报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