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建构:理论渊源、价值原则与现实策略

时间:2023-08-20 10:20:02 来源:网友投稿

蔡文成,葛晓瑜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话语体系是遵循特定的理论内容、逻辑主旨和具体实践所产生的概念性、范畴性的表述系统,是彰显一个国家和民族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的重要参考。“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话语体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等重要场合讲话中高频出现,显示出其浓厚的学术性与现实指导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成为具有时代创新价值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1]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为有效解构西式霸权民主话语、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现实可能,从而不断增强中国式民主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吸引力,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和繁荣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建构产生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在充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开创、巩固、发展和完善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话语体系。

(一)理论指导:孕育于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提出的关于人民民主思想的原理与方法论是孕育产生中国共产党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根本理论渊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充分立足于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理论,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之下,无产阶级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无产阶级只有上升为国家的统治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府,这一切才会改变”[2]。19世纪的德国,工业迅速崛起,一批大工业中心随之兴起,资本主义正大步迈进蓬勃发展的大工业时代。同时,德国的工人和手工业者正水深火热地生活在失业和贫穷的困境中,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社会矛盾积压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不可否认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由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所提倡的资产阶级社会民主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积极作用,即“主权在民”思想的提出在政治层面上肯定了人民作为国家政治主体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作为法权的主体享有重要的政治地位,“主权在民”开始作为一项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政治原则,从而相较于封建政治制度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然而,这种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下的人民主权具有虚伪性、欺骗性和阶级局限性,“它的真专制与假民主,它的政治面具与财政骗局,它的漂亮言辞与龌龊手腕”[3],即人民并不能真正地在政治、经济意义上具有平等的法权和地位,人民的实质平等受制于资本家的压迫,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因不具有生产资料而始终无法获得彻底的解放和独立,正如恩格斯提出的:“通过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使选举成为资产阶级独有的财产”[4]。对此,马克思曾鞭辟入里地指出:“所谓人权无非是市民社会成员的权利,即脱离了人的本质和共同体的利己主义的权利。”[5]面对人民群众蒙受资产阶级压迫和人的自由发展遭到资本主义制度的遏制这一社会境况,马克思、恩格斯坚定地提出,要开创一种新的制度取代旧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社会。因此,在对巴黎公社失败经验教训的总结中,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6],为克服资本主义民主的固有弊端,势必需要一股革命的力量利用革命手段和革命活动对现存社会制度进行彻底的推翻和重建,在对人民主权思想的积极扬弃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社会,实现人民真正的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和民主,构建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伟大领导人,列宁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理论,并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地夺取政权,取得无产阶级的伟大胜利,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认为,“工兵代表苏维埃再造了巴黎公社所创造的那种国家类型”[7],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在1916年8~10月完成的《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一文中明确提出:“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8]随后,1918年,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总结十月革命的实践经验,再次强调:“俄国实行的民主制的主要特征,这种民主制是更高类型的民主制,是与资产阶级所歪曲的民主制截然不同的民主制,是向社会主义民主制和使国家能开始消亡的条件的过渡。”[9]在此,列宁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民主制”这一概念,把群众在革命运动中的自发创造提高到自觉的理论高度,又用以指导革命实践。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应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虚伪民主,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提出民主是所有一切劳动者的民主,是全体人民的民主,由此指导并推进俄国完成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

(二)文化渊源: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厚思想养料,蕴藏于其中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权更迭中亘古不变的治理逻辑,是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资源。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治世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传统政治思想,历代思想家和统治者都将其视为巩固政权的一个重要部分。《尚书·五子之歌》中提出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0],就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高度概括。孟子也指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11]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2]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素有重视民众的传统,人民和江山在君主的统治中起着关乎兴衰成败的重大作用。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们大多劝谏君王要以民为本,多行爱民、养民、利民、教民之道,以人民的拥护和社稷的稳定来巩固政权、安邦治国,从而创造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民本’主要在两层意义上使用,一是从民众对于国家和君主的重要性上来说,民是国家、君主的根本;
二是由一延伸至‘为君之道’,即由于民众的基础地位,因此以民为本、政在养民就是君主的义务”[13]。中华传统民本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本精神,反映了人民对于国家的重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影响着历代君主和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封建统治制度的时代局限性,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民主”,人民在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层面依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建设自身政治理论的过程中,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即“仁政”“爱民”“德治”,结合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创造出以民为本、为民造福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三)历史根基:赓续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主话语谱系

近代以来,一批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近代启蒙思潮中觉醒,纷纷提出要建立一个民主的、共和的人民主权国家的设想,康有为提出“公民自治”的思想,孙中山主张以“三民主义”作为国家建设的核心纲领,倡导“民族、民权、民生”的政治话语。诚如毛泽东曾指出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借鉴、发扬了近代民主思想中的进步成分,提出和开创了新的、区别于以往任何带有封建残余和资本主义色彩的民主话语体系。在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正确指引下,党中央主张实行“真正平民的民权”,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革命政权,进而“取得一切政治上的自由及完全的真正的民族独立”[15]。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在系统总结中国社会特点和中国革命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动实践,建立和巩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政治话语体系,提出只有民主的道路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16]。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并以切实的制度保障民主权利贯彻落实,这是不同于西方所有民主政治形式的人民民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人民民主话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邓小平曾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7]由此可见,人民民主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石,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民民主。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将“法制”纳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体系;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性;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阐明要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发展基层民主、扩大人民民主,继承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的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民主的落实和发展,创造性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创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18],这一论断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特点,极大地完善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支撑和理论指引。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创和发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其中以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为根本准则,以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为根本遵循,以依托于中国实际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实践路径,共同建构起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主心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中国的人民民主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的权利和地位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和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基本政治原则,也是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主体权威和最根本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真正把14亿多人民的意愿表达好、实现好并不容易,必须有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19]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就没有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开创和发展,就没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党和国家的事业才得以稳步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使命才得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中,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有机结合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其中明确提出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第一条即坚持党的领导,可见党的领导对于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引领作用。

(二)主价值: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始终立足于满足好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诉求,落实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解决好最广大人民关切的问题。毛泽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0]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根本特质,建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体系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表达和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他提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
民之所盼,我必行之”[21],“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2]等鼓舞人心的重要论述,并深入分析道:“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23]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要确保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国体不动摇,以真切务实的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保障人民在管理国家各项事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话语是思想在表达层面上的载体,思想是话语表达的根本来源,二者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不断构建和完善以治国理政基本理念为基础的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才能取信于民,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政治制度的价值认同和主人翁意识,夯实党执政兴国的坚实根基。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党确保人民当家做主主体地位的生动话语诠释,这一话语体系的建构有力地将政治制度外化表达为一种思想力量,再通过具体能动的实践将其内化为物质力量和现实动力。

(三)主旋律:立足中国的实际构建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理论基础,结合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立足于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和健全。民主政治制度诞生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以现实经验为参照和依托,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符合本国实际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产生于中国人民在现实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在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国情影响下形成并落实,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获得感和参与感为最终考量,这就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24],人民得以在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有力保障中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国家得以在实践中汲取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智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高度发挥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真正做到了集人民之力,办人民之事。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制度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实践场域,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道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大效力,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和探索中,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和实现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比较价值和世界价值。

(一)政治价值: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巩固良好政党形象

思想是话语形成的基础,话语是思想的明确表达。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建构形成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在一定意义上是党作为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权、巩固党的良好政党形象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党的领导是顶层设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整体框架和建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重要制度保障和坚实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艰苦奋斗伟大历程中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开创和发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充分体现出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为良好政治形象的巩固提供了发展机遇。从国内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讲清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党的领导的关系,讲清楚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讲清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从而有力地维持了党内政治秩序,以高度的党内民主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能够有效开拓中国式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彰显中国式民主中党的领导这一巨大优势的作用,从而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建构价值。从国际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创造出中国特有的民主话语体系,有力回应了西方民主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民主的歪曲与污蔑,在国际社会上塑造良好的政党和大国形象,摆脱我国政党形象的“他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践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实践需要用强有力的话语表达来传播和巩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式民主塑造大国政党形象,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良好政党形象更加客观具体、更加求真务实地显现出来。

(二)文化价值:增强人民民主认同,提升人民民主自信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达成的社会共识和民主制度认同为基础,在人民群众广泛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现实实践和话语阐释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也就是说,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在产生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人民对于中国式民主这一社会制度的普遍共识,同时增强了人民的民主认同,进而塑造起高度的民主自信。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带来的制度认同感能够在人民群众的民主实践过程中转化成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在人民民主协商和民主政治参与的各个环节中形成强大的共同意志。从国内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最关心的核心对象是人民,这一话语体系的理论来源、内涵结构、现实建构和成果普惠都建立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共同的话语认同上。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推动了中国式民主的形成和完善,铸就了人民关于民主价值的共识和认同,从而影响人民民主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理念,以社会主义民主鲜活的现实实践不断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动力。从国际上看,在现代政治文明不断发展过程中,民主日益成为一种公共价值,也就是说,人民的认同与否逐渐成为衡量一种民主制度是否是高质量的、真正的民主的价值尺度。长期以来,西方的选举民主话语占据国际社会关于民主的传播和表达场域,导致人民对于民主的理解和共识出现离心化、碎片化、片面化的问题和弊端。而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典型的中国式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世界民主范围内一次深刻的变革和尝试,为人类民主治理和民主制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表达,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切实增强人民的民主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大大提高人民的民主自信,扩大人民的政治认知,提高人民的政治意识,从而使人民更好地参与到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来。

(三)比较价值:超越西方话语逻辑,讲好中国民主故事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话语逻辑和民主叙事的表达,正在完成对西方国家长久以来所倡导的西式选举民主话语的超越和重建。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建构前,世界上的民主话语概念大多由西方国家提出并主导,其中以选举民主、议会制民主为主要代表,西式民主叙事和西式话语体系的建构成为衡量世界民主制度体系的唯一标准,导致世界民主话语陷入单一化、狭隘化的困境之中。这种西方式民主在选举完成后就逐渐成了金钱政治和精英政治的附属品,违背和否定了民主的最初含义与价值,世界亟待一种新型的、真正的民主话语的出现。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探索所设计践行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正是以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准则为目标导向,以向世界讲好中国民主故事为价值旨归的新型民主形态,有力反击和抵制了西式民主的话语霸权。这一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话语体系强调践行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塑造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完成对西方式民主话语的逻辑超越和现实超越。超越西方话语逻辑,对民主的普遍性进行话语重构,讲好中国的民主故事,是当前世界民主化进程中的普遍呼声与必要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能够有效打破西方式民主话语在世界政治话语中的垄断地位,塑造“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民主”这一全新的民主政治叙事。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作为凝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中国式民主话语,在充分推动国内民主政治繁荣的基础上,也积极向全世界提供中国式的民主智慧与民主经验,与世界民主国家一道创新世界民主故事,丰富人类民主政治文明。

(四)世界价值:诠释中国民主理念,提升民主话语影响

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更加需要以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话语叙事扩大中国式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充分体现大国担当和大国责任。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作为新时代党的民主执政理念和民主话语的重要诠释,其建构过程是对中国民主理念的再诠释和对世界意义上的民主的再定义,这一体系为中国国内社会的民主实践和世界民主政治发展走向的阐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尝试,对于提高中国式民主话语的阐释力、国际认同和国际影响力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在世界民主政治“东升西降”的大潮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在充分总结中国本土实践经验和现实考量的同时,跳出西方构建的片面化、个别化民主理念,为世界民主国家提供一种不同于旧式西方民主话语的新型民主叙事方式和发展方法论,从而实现中国式民主从传统话语体系向现代话语体系的价值转换,有效强化中国式民主话语的国际渗透力,用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使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世界民主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部分。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通过实践检验和话语创新开拓了民主叙事范式,用通俗易懂、贴近实际的语言表达人民的真实心声,而不是宏大叙事的表面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凝聚各方共识,规划合作愿景。”[25]这一新型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成功为超越资本主义民主形态提供了契机与机遇,以开放式的共同民主实践促进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和建立,进而凝聚民主合作与民主发展的世界共识。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依托于具体的现实建构策略,具体表现为夯实问题意识,铸就全过程人民民主多元话语主体;
坚守理论话语,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内容体系;
站稳群众立场,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表达体系;
探求传播话语,开拓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传播体系。

(一)夯实问题意识,铸就全过程人民民主多元话语主体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构建聚焦于人民民主的多元话语主体,从整体上形成政治话语主体、人民话语主体和学术话语主体有效统一的整体合力。首先,党的领导是建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最根本原则,党领导下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人员是建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基本政治话语主体,代表着党领导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方略,为民主实践指引方向、指明道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要求各级政治话语主体做好中国式民主话语的阐释与宣传工作,用让人民满意的治理方式、治理能力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一以贯之地实践,从而加强人民群众对这一新型民主政治形态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民主管理和民主实践的政治自觉,塑造真实可信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形象。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之一,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懈追求的价值遵循,人民群众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建构的大众话语主体,人民导向是中国式民主话语的主要特征和重要原则,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人民群众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建构的又一话语主体,在充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现实场域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此过程中形成高度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民主的伟大实践中。最后,学术话语主体是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优势有效转化为话语优势的直接建构者。学术话语主体即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研究人员,这一主体在充分进行理论研究后,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全局性,综合中国式民主的历史、理论、实践发展,运用其逻辑思维和理论思维能力,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注入学理性。同时,学术话语主体还需掌握世界民主政治话语,以中国式民主的新发展解构西式民主话语霸权,以良好的话语建构理念和高度的民主话语自信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故事。

(二)坚守理论话语,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内容体系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6]话语内容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这一体系要想成为能够掌握群众的彻底力量,必须有完整的话语体系和逻辑框架。首先,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体系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和探索的实践中,这一话语体系继承了党自成立以来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不断发展的民主概念、民主理论,在进行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完整、丰富的话语内容和话语架构。诸如“人民当家做主”“服务型政府”“使命型政党”“协商民主”等民主话语概念都是建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最基本内容和最小话语单位,这些概念形成短语,短语构成框架,框架生成体系,通过一系列严密、完整、准确的推理、分析和总结,形成内涵丰富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于民主的特质而言,人民当家作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要素;
于民主的保证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坚实有力领导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
于民主的制度载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基础;
于民主的效能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政府管理与国家治理;
于民主的发展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可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为世界民主话语重构和评价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标准。

(三)站稳群众立场,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表达体系

话语体系的表达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建构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的话语体系能否深入人心并被广泛接受和认同,关键要看这一话语能否为人民所喜闻乐见,能否用“接地气”、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人民的心声和诉求,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建构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策略。首先,话语体系的表达要多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式,创新话语表达。不同于枯燥难懂的说教式语言,多种修辞方法的交替运用能够增强话语表达的生动性和亲和力,使话语表达易于为人民所接受,也更便于交流和传播。例如,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相统一”“三个全”“三个最”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了概括和提炼,这里的排比修辞提高了话语的节奏感和气势,加强了语言表达效果,使广大群众能够从中理解和体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内容,并将理论运用于自身具体的社会民主政治实践中。其次,话语体系的建构要立足生活化叙事,实现话语的创新和创造。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为依托,在语言表达方面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成为架空的“虚化”话语,而要充分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实际需要,在表意明确的前提下用生活化、时代化的话语表达体系塑造和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体系化发展。最后,话语体系的表达要注重流畅性和整体性,力求琅琅上口、娓娓道来的情感与价值表达,“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27],这样的话语表达方式更能为人民群众所普遍认可和接受,也更能贴近人民群众的期许和认同。

(四)探求传播话语,开拓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传播体系

话语体系的建构离不开有效的话语表达和传播,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传播也应有技术手段上的更新和转换。过去的话语传播主要以传统电视媒介、领导人的讲话、研究学者的学术成果等传播方式为主,具有时效性和政治性的双重优势,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播范围、传播广度和传播速度的制约,导致传播效能相对低下。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传播要做到对传统传播方式的更新迭代,就要充分运用现代智能化传播方式进行传播手段的变革。首先是传播方法上的革新,现代话语体系的传播要求开拓多样化的传播途径,例如大数据、VR、人工智能等更为生动、直观的现代技术手段,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深入人民内心深处。其次是传播场域上的革新,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传播需要大力借助互联网及各类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等媒介,充分考虑国内、国外双重场域下的传播需要,推动中国式民主走向世界并为世界所接受、认可。最后要注重多种语言环境下的传播,世界各国语言不同,但是人民对民主的向往和期盼相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体系要广泛为世界所知晓并接纳,需要通过中国式的民主话语的转译、创新等,才能够与各国人民的共同情感与价值相交融,才能不断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认同感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全过程话语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公民与法治(2023年2期)2023-03-31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2年4期)2022-03-26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7期)2021-07-16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中国房地产业(2016年9期)2016-03-01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12期)2015-11-11好民主 坏民主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推荐访问:建构 渊源 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