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沉浸式体验的特色文化商业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重庆徐悲鸿文化艺术创意街区概念设计为例

时间:2023-08-18 16: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毛伟,杨得鑫,范继军,何云辉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0039)

特色文化商业空间作为展示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品牌的窗口[1],承担着经济、文化、旅游、生活等城市职能。在当下城市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变的时代背景下,特色文化商业空间的改造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种重要战略趋势[2]。

通常,传统的特色文化商业空间将文化要素、文化作品、文化工具等与商业功能结合,用地域文化或特色文化情怀吸引消费者。这种消费驱动型的商业空间注重内部空间消费功能,在短时间内可迅速吸引客流,但往往对游客的行为、心理需求关注不足,空间发展的持久力不足。体验式特色文化商业空间则是以休闲娱乐为主、以购物消费为辅的商业形态,遵从消费者心理,顺应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使得消费者可以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提高消费者在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使消费者得到印象深刻的回忆与体验[3],既可以吸引客流开展全新的购物体验,又能够对城市文化进行展示和传播。

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4],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强调人的亲身经历[5]。沉浸式体验是体验的延展,是一种全身心融入的体验和感觉[6]。在这一沉浸的过程中,使体验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将其余不相关的感知过滤,使行为与意识高度结合[7],从感官的体验进入到认知和情感的体验与交流,从而达到让体验者流连忘返、沉浸其中的状态。沉浸式体验强调现场感和身临其境[8],让人从内心产生愉悦之感。沉浸式体验不仅突显出了人的体验和感受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且让体验和感受更加丰富、深入、多维度,使“体验”向着更为深入丰富的“沉浸式体验”延伸[9]。沉浸式体验的概念内涵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并且在观演等方面也实现了应用及普及[10],但目前还较少有将沉浸式体验功能植入文化商业空间的相关应用研究。因此,通过探索如何在特色文化商业空间中进行沉浸式体验打造,以期在满足消费者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的同时,激发片区商业活力、提升区域城市形象、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历史文脉是城市的历史积淀和独特气质。在城市更新规划中,融入城市文化,承载城市记忆,延续城市历史肌理,是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举措[11]。当前,很多文化商业空间挖掘特色文化深度不足,特色缺失或不足,导致人流吸引力和商业活力不足。在城市特色文化商业空间更新前期,需对当地及其所处地区通过查阅资料、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较为全面的调研,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特征。

文脉传承主要体现在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表1)。物质形态是在城市中可观存在的物质要素,能够较为直观地展示文脉在城市中产生的影响,主要包含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具体为气候、植被、动物、水文、名胜古迹、风貌特征等,具有强烈的地方标识性[12]。非物质形态方面的历史文脉要素是以人为载体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13-14]风俗、习俗、技艺等文化形态,需经历长时间沉淀。两部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地方文化特色。

表1 特色文化商业空间的文脉传承发展要素

城市特色文化商业空间旨在将文化、艺术与商业有机融合,通过激发人的行为与认知,实现商业空间活力的再生、文化的延续、产业的集聚及品质的提升。在对特色文化商业空间进行文化挖掘时,可从物质形态方面和非物质形态两方面进行深度研究,从而对地方文化的特色把握得更加精准和透彻。在更新过程中,遵循空间原有特点,注入当地本土文化,打造承载城市文化且具有艺术气息的商业空间,增强文化体验,形成艺术文化产业链,实现区域的经济活动。

沉浸式体验的质量取决于人的参与度、情境的融合度以及身心的在场程度[15]。基于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图1)、江苏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图2)和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图3)的案例研究发现,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产生离不开对主题的合理定位和对场景的氛围营造。

图1 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沉浸式场景

图2 江苏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沉浸式场景

图3 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沉浸式场景

陶溪川文创街区是融合传统、时尚、艺术和高科技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和城市新名片,是以原国营宇宙瓷厂土地和厂房等工业遗产为文化主题展开改造的街区。以街区工业建筑为载体,以景德镇文化为主体,通过影像和声、光、电等数字化表现方式为游客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用建筑与光影的结合,更深入人心地留下老瓷厂的记忆[16]。在街区内设立市集,艺术设计工作室驻场,以及开展陶公塾、训练营等,以产业运营链接文化体验,为传统工艺赋予新的力量,向游客传递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的魅力。

无锡拈花湾与灵山大佛依山为邻,其定位以禅意文化为主题,命名源于“拈花一笑”的经典故事,同时也缘于所在地块形似五叶莲花的地域山水。小镇整体建筑风格以佛文化盛行的唐宋建筑为主,融入江南小镇特有的水系,设置禅修体验场所,结合度假区、商业街区,共同打造了一个自然、人文、生活方式相融合的禅意空间,使游客体验到一种身、心、灵一体的独特禅意生活[17]。夜晚,通过水幕电影、全息投影及舞台表演艺术等,以禅宗典故结合观演融合的模式,创造性设计出沉浸观演的梦幻表演景致,营造出斑斓夺目的奇幻效果与炫酷多彩的视觉氛围,生动演绎禅宗法脉源流和精神内涵[16],构筑了一个沉浸式禅文化的夜游体验场所。

大唐不夜城从上世纪90年代末规划到2009年建成运营,再经过2018年的改造提升,成为融合文化、商业、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商业步行街。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整体采用仿唐建筑形式,从大雁塔南广场到唐城墙遗址的线性布局展现出唐代坊市格局,由北向南建有分别蕴含起源、交流、祥和、欢庆、铭记五个情感区域的商业步行街、贞观广场、文化交流广场、庆典广场、古城墙遗址公园五个景观区域,设立大唐佛文化、大唐群英谱、贞观之治、武后行从、开元盛世等文化雕塑,展现出西安的独特城市文化魅力[18],提升市民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身着汉服游览不夜城,以及真人不倒翁、彩车巡游、花车斗彩等行为艺术,和大型主题表演等传统文化形象的艺术化表现,共同营造了唐代都市生活场景,使市民游客多维度地深度体验唐文化。

陶溪川文创街区、无锡拈花湾和大唐不夜城均从所处位置的文化入手,深度挖掘其历史文脉,从街巷空间、建筑风格、艺术景观、光影塑造、行为互动五个层面对沉浸主题进行营造(表2),将文化、艺术与商业进行深度融合,营造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通过空间序列组织的变化,移步异景的空间场景塑造,诉说文化故事,传递文化精神,唤醒城市记忆与价值认同,让体验者在其中体会到当地独特的文化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实现艺术与精神的文化传承。

表2 基于案例的沉浸式体验模式研究

街巷空间、建筑风格和艺术景观均是以物质形态静态地对文化进行诉说和传播,行为互动与夜景塑造则是动态营造。在文化氛围营造中,动态营造比静态营造更为重要,时间与空间、物质与记忆共同打造沉浸式体验氛围[8],让人360°全身心地沉浸在文化氛围中。与此同时,行为互动与夜景塑造在运营中进行持续更新迭代吸引客流,为市民游客提供不一样的互动体验与夜游体验,形成持久长效的商业激活效应。

利用沉浸式体验模式为特色文化商业空间赋能,实现以文兴旅、以旅促商、商旅融合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模式,不仅能够通过体验者深度体验的方式来保护、发展和传播历史文化,而且对刺激消费行为、提升地方经济活力、促进城市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徐悲鸿文化艺术创意街区基于沉浸式文商旅体验模式,挖掘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当代艺术与画中意境完美融合,设计出沉浸式体验徐悲鸿艺术作品精神的场所,给市民游客带来一场文化艺术盛宴。运用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让文化再生,不但丰富市民游客的生活体验,而且通过激活空间活力,形成可供人慢游的文化商业空间。

3.1 徐悲鸿文化艺术创意街区人文背景

设计研究范围位于重庆江北盘溪,包括徐悲鸿旧址片区老旧小区、盘溪河入江口及拟新建建筑用地三大板块(图4),合计总占地面积约205.16亩。

图4 徐悲鸿文化艺术创意街区设计研究范围

3.1.1 街区历史文脉

石家花园建于1931年,原是重庆著名富商、民主爱国人士、时任四川省商会会长石荣廷先生的别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初,徐悲鸿先生随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并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暂住沙坪坝。1942年,徐先生筹办带有研究性质的中国美术学院,石先生将石家花园内的石家祠堂和地下石室借出[19],作为徐悲鸿先生和其他研究人员的会客厅和画室使用。离石家花园不远处的场地北侧,两层的砖木结构小楼,则是徐悲鸿旧居,是徐先生在山城的休息居住之所。

徐先生在重庆生活期间,创作了《巴人汲水图》《愚公移山图》《奔马图》《六骏图》等代表作[19],美术思想实现了写实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升华,完成了艺术人生的蜕变,为后期“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新现实主义”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3.1.2 区位发展战略

重庆市江北区立足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以广阔、前瞻的视角,深入把握消费升级新趋势,以文化、旅游、商贸融合为核心,持续推动江北城市更新工作,着力提升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水平,打造具有巴渝特色的文化旅游消费示范城市[20],彰显城市人文品质,提升城市人文旅游体验。

3.1.3 人文空间现状

(1)建筑立面形象杂乱

当前研究设计范围内,除石家花园、徐悲鸿旧居两栋文物保护建筑和徐悲鸿小学外,均是多层的老旧居民楼,立面形象杂乱,部分已改造的楼栋只是在立面上做了粉刷,呈现效果仍然不佳。

(2)街巷空间体验感弱

盘溪河入江口正对嘉陵江,场地内拥有天然景观、青石小道、古风小亭,但步道断断续续,无法形成完整的体验流线。老旧小区片区街道导视性不强,对游览体验不利;
街区内存有大量消极空间,公共空间仅置入基础桌椅,流线节点不突出,空间打造薄弱。

(3)文化内涵呈现不佳

整个街区的文化内核集中体现为石家花园和徐悲鸿旧居,与研究范围内的其他区域联系薄弱,并且文化空间展示形式单一,仅通过活动宣传桁架、宣传栏、围墙标语等形式体现,场景营造的艺术文化氛围较弱。

3.2 沉浸式体验在徐悲鸿文化艺术创意街区的功能植入

3.2.1 提供感官体验

单一的表现形式在体验中会慢慢让人产生知觉疲劳。多元的表现形式能够持续地对人进行感官刺激,使人在不同的场景得到不一样的体验。在徐悲鸿文化艺术创意街区设计中,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徐悲鸿先生绘画作品再生,把二维层次的视觉体验提升到三维层次的沉浸式体验,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

3.2.2 激发情感体验

情感空间是意象结构与情感的深度、广度与力度所产生的综合艺术效应[21]。体验者除了获得感官体验外,还可通过由自然环境、街巷空间、建筑风格、艺术景观以及光影等共同构建的徐悲鸿艺术作品体验场景产生时空跨越感,提高体验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情感表达的回应和满足,将体验者的心境引至深处,唤醒记忆和感知,与场景产生共鸣。

陈老师开始拼命地学习,以弥补自己荒废的时光。晚上没有电灯,他就点着煤油灯熬夜学习,黑夜中闪烁着的火苗就如同他漫漫人生路上闪烁着的希望。有人说,心中有梦想的人是不瞌睡的,陈老师就是在跳出农门的梦想支持下夙兴夜寐、焚膏继晷,奔往心之所向。

3.2.3 开发互动功能

沉浸式体验,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人的参与度,即人在空间中的互动,包括人与空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种参与度的达成,不仅来自于人的主动性,而且来自于空间对这种参与的促成[22],即空间自身的吸引力,以及对参观者行为活动的诱发与容纳特质。

在游览过程中,体验者与场景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流动的整体,作为主体的体验者与作为视觉客体的场景进行持续性互动,产生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23](图5)。此外,通过举办活动让体验者进行自主发挥、自由创作,提升体验者的主观能动性。

图5 沉浸式体验模式

3.3 沉浸式体验模式在徐悲鸿文化艺术创意街区的应用

街区以徐悲鸿在渝创作的艺术作品展开,利用自然地形、现有建筑和新建艺术中心,通过本地特有的街巷空间、各种艺术表达形式、行为体验与互动以及光影塑造将徐悲鸿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营造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让市民游客与其表达的文化精神产生共鸣。

3.3.1 艺术文化主题策划,构建多元场景体验

徐悲鸿先生的艺术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坚贞不屈,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的向往,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征给人以震撼。通过徐悲鸿先生作品表现的不同文化精神,将整个体验区划分为“时代之不屈”“时代之欢颜”“时代之奔腾”“时代之振奋”“时代之崛起”五大核心主题体验区(图6)。

图6 徐悲鸿文化艺术创意街区主题策划

每个体验区将徐悲鸿先生的艺术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展现手法以及环境的打造,营造出别样的沉浸式艺术文化空间情境,让体验者如同身处画中场景一般,引起体验者与创作者的情感共鸣,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文化体验。各体验区通过主要街巷空间的衔接,让体验者的心境随着体验区所表达的时代精神高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建设充满信心和期待。

整个创意街区由于自然地形因素而呈现多台地的布局特点。“时代之不屈”体验区坡度较大,盘溪河从重叠的山石中顺流而下,河边小道则沿岩壁崎岖而上,突显出巴渝传统山地景观特点。设计在现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重塑《巴人汲水图》场景,并沿步道两侧布置功能组团、景观节点与艺术活动平台,打造出一条供体验者汲取文化艺术源泉的“巴道”(图7),让体验者沿步道走进徐先生的画中世界,感受重庆特有的山地城市文化,领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时代之崛起”体验区场地竖向高差近30m,设计利用半地下式的徐悲鸿艺术中心将其入口与石家花园、徐悲鸿小学动线相结合,打造一条以参观、艺术、教育为一线的流线系统。艺术中心设计提取《巴人汲水图》中的步道元素,蜿蜒向上的建筑曲线象征劳动人民取水的步道,流畅的曲线如蜿蜒的江河,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源泉(图8)。“时代之奔腾”体验区内的徐悲鸿旧居与地下石室外观较为破旧,但结构均较为完整,设计对其建筑外观和室内场景进行修缮,对石室前坝进行环境整治,采用特色体验广场将两处景点串联起来(图9),吸引体验者驻留游览。

图7 “时代之不屈”体验区

图8 “时代之崛起”体验区

图9 “时代之奔腾”特色体验广场沉浸体验区

3.3.3 多元艺术形式展现,提升体验者认同感

主题体验区内居民楼外观形象欠佳,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徐悲鸿艺术作品与现有建筑及景观元素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具有特色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1)立面装置艺术

“时代之欢颜”体验区居民楼栋较少,可利用景观空间较大,提取《喜鹊登枝图》的艺术元素及符号,在居民楼的阳台外栏、山墙和楼顶等不影响居民生活区域,植入装置艺术,与周边景观一起构筑沉浸式艺术体验区(图10)。葱郁的树叶,成群的喜鹊,低矮的有年代感的老房子,营造出极具烟火气息的生活场景,将体验者带入其中,激发美好生活记忆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令体验者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

图10 “时代之欢颜”沉浸体验区

(2)立体彩绘浮雕

“时代之奔腾”体验区居民楼较为老旧,部分墙面被爬墙植物遮挡,通过局部景观修剪及移植,将作为主昭示面的山墙显露出来,运用立体彩绘形式,展现《双骏图》之英姿,马儿腾空跃起,倜傥洒脱,鼓舞人心(图11)。公共活动空间内则置入艺术休闲廊道,挡墙上以半浮雕形式展现《九方皋》之景(图12),将国人决心和毅力完全呈现出来,让人心中产生震撼之感。

图11 “时代之奔腾”沉浸体验区

图12 半浮雕形式展现徐悲鸿作品示意

(3)高新影像科技

“时代之振奋”体验区建筑立面单一、驳杂,引入3D电子显示技术,利用局部楼栋外立面,将《五骏图》以3D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运用声、光、电等方式营造出万马奔腾的景象,强烈的视觉刺激、恰当的声乐渲染,让体验者置身于逼真的场景之中,带来强烈的临场体验,使其内心感到热血振奋。

(4)墙体彩色涂鸦

“时代之崛起”体验区现有建筑立面色彩昏暗,抽取《醒狮图》中的雄狮元素进行艺术创作,让附近居民、学生和艺术家对楼栋墙体进行彩色涂鸦(图13)。极具抽象风格的画风和夸张的艺术性色彩,吸引年轻人来此游览体验留影。色彩绚丽的雄狮涂鸦使得街区空间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同时也反映出民族的觉醒和国家的强盛。行走在体验区中,体验者不仅能够感到心灵的自由和艺术的魅力,而且能够产生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图13 “时代之崛起”艺术沉浸体验区

3.3.4 氛围引导行为互动,激发商业空间活力主题体验区通过营造的空间,将体验者从现有空间带入画中世界,暂时忘记外界的一切,全身心投入到空间所营造的氛围中,体会环境渲染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精神体会,以触摸、拍照等行为回应空间。在各体验区组织与主题相符的活动,如涂鸦、舞狮等行为艺术或主题演出,让体验者全方位地置身于所营造的空间之中,释放压力,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轻松与快乐,同时也体会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市井生活。

以石家花园、徐悲鸿艺术中心和徐悲鸿小学为中心的“时代之崛起”体验区,形成主题展示核、文化交流核以及艺术传承核三大文化内核,打造一条完善的艺术文化产业链(图8),开展教育、交流、展示、品鉴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为艺术人士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形成长效闭环的有机生态圈。

沉浸式体验作为空间氛围营造的新型方式,具有提供感官体验、激发情感体验、开发互动功能的特点,对未来文化商业空间更新设计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商业设计不应局限于功能流线的规划设计,应更多地关注空间与人的关系,将设计重点放在空间环境与体验者之间的互动联系上,才能更好地设计文化主题沉浸式商业空间体验,使人感到震撼、愉悦,从而吸引体验者,增加商业竞争力。与此同时,主题的创作须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之上,才能使空间营造独具个性,在文化商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形成特色,实现经济长效性。

猜你喜欢商业空间徐悲鸿空间在宜兴徐悲鸿故居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2022年3期)2022-02-21空间是什么?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1期)2021-03-29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创享空间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0年8期)2020-06-29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基于光环境下的新商业空间光氛围研究——概念书店照明设计灯与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硅基互联时代文化在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中的构建工业设计(2016年8期)2016-04-16中国古代商业空间中对于风水学的应用工业设计(2016年8期)2016-04-16电子商业影响下社区商业空间发展趋势及策略分析电子测试(2015年18期)2016-01-14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艺术评论(2013年11期)2013-03-21

推荐访问:徐悲鸿 创意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