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物形象理解的三维突破

时间:2023-08-17 13:40:02 来源:网友投稿

周叶

摘要: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小说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抓住矛盾冲突、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三个维度,引领学生突破理解障碍,形成对人物多维、全面、准确的理解:矛盾冲突维度,从人物行为冲突中分析人物形象,从人物所处的场景冲突中倾听人物心声,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表现手法维度,关注人物对比、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深层领会人物精神;
语言风格维度,品语言特色,悟语言玄机,深度挖掘人物内涵。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说教学;
人物形象;
《桥》

小说主要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展开。情节的发展、环境的渲染,是为了凸显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小说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中,可以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三个维度,引领学生突破理解障碍,形成对人物形象多维、全面、准确的理解。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为例试做探讨。

一、矛盾冲突维度: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矛盾冲突是小说作者常用的创作手法,是助推情节发展的动力。小说中,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等可以构成矛盾冲突;
小说涉及的场景、氛围等,也可以构成矛盾冲突。梳理这些矛盾冲突,不仅可以揭示人物命运、凸显小说主题,更能帮助读者感知和把握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桥》讲述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奔涌而来的洪水,沉着冷静地组织村民有序登上“生命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故事。“镇定自若、心系群众”就是他作为党支书的人物形象。在凸显这一人物形象时,文中的行为冲突、场景冲突较为明显。

(一)从人物行为冲突中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行为冲突,是主要人物之间的行为对抗,是激烈的情绪外化,是强烈的性格对峙。行为冲突表现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各个方面,是对主要人物的完整刻画与具体描摹。透过行为冲突,读者能够进一步感知人物的鲜活,进而形成对小说人物的完整理解与正确判断。

就《桥》中的小伙子而言,严厉地把他从人群中揪出来的,是他的父亲。作为父亲,老汉是不近人情的。可读到文末,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老汉深沉的父爱,还能感受到他的伟大。这样复杂的人物形象,在与村民、与小伙子的行为冲突中层层剥开。与村民的行为冲突,主要体现在村支书组织村民撤离的部分;
与小伙子的行为冲突,主要体现在小伙子被揪出、与老汉互相让对方先走的部分。为了让学生通过捕捉这些行为冲突感知老汉的形象,教师让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第7—13自然段,说说自己看到的党支部书记形象。

从人们、老汉、党员等人的行为冲突中,有学生品读到了老汉的沉着冷静,觉得他像山一般,能给人安全感;
有学生从老汉的喊话中感受到了老汉的临危不乱,果断坚决,充满威信;
有学生品读到老汉以人民的安危为先,让群众先走,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由此,学生初步感知到老汉作为党支部书记,在肆虐的洪水中,有序组织村民撤离的光辉形象。有了这样的初步体会,教师追问:那在儿子眼中,他又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大家继续读文章,寻找答案。学生很快就捕捉到了以下内容: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这部分是小伙子与老汉的行为冲突。学生抓住“冲”“揪”“吼”,感受到了老汉的果断严厉、不徇私情;
抓住“用力”“推”,体会到了老汉对儿子的疼爱以及内心的焦急。这一“冲”、一“揪”、一“吼”,是作为共产党员的职责;
这一“用力”、一“推”,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在这样对行为冲突的品读中,老汉的父亲形象逐渐清晰明朗。

(二)从人物所处的场景冲突中倾听人物心声

小说中人物的行为与周遭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场景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及的场景冲突,是指主要人物所处环境前后存在明显的变化,影响着人物的重大抉择与判断。这样的场景冲突是小说情节发展变化的潜在线索,也是倾听人物心声、分析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

《桥》中老汉的形象是光辉的,不管是作为村支书,还是作为父亲,都是令人敬佩的。而这伟大形象的塑造与小说中的场景描写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学中去掉一部分场景描写,启发学生将此与原文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场景冲突烘托了紧张的氛围。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文中描写场景的句子。学生整理的句子如下: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逐句品读,教师追问:“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排山倒海”式的洪水袭来的危急,到洪水退了以后仿佛什么也没发生的前后变化,学生鲜明地体会到:描写雨水或洪水的句子,再现了洪水越来越凶猛、情况越来越危急的场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快速发展;
洪水退后的宁静凸显了洪水暴发时的危急。

二、表现手法维度:深层领会人物精神

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情达意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这种语句组织方式,能让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印象。人物对比、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等表现手法,能让读者在作者别具匠心的行文布局中,深层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一)以对比的手法烘托精神

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小说的主要人物是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的中心,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围绕着主要人物的活动展开。在与次要人物的对比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清晰。

《橋》一文中的老汉,在面对咆哮而来的洪水时是镇定的。这可以从他的话语动作以及他与村民的对话中读出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前文,找到村民在洪水中的表现。学生很快就将目光锁定在以下文字: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是惊慌失措、慌乱无比的。那这时的老汉是怎样的呢?学生找到这句: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如此,学生自然能在强烈的人物对比中,感受老汉异于常人的冷静与镇定。

(二)以“设悬”的手法凸显精神

铺陈小说情节,必不可少的技巧,无疑是设置悬念。小说作者以悬念为线索串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引人入胜。在“设悬”与“释悬”的推进中,读者感知到的,不仅仅是情节的变化、人物形象的立体丰满,更是人物精神的丰盈完整。

《桥》一文构思新颖,先写老汉将一个党员小伙子从人群中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最后,让村民先走。读到这,学生不免产生疑问:洪水中其他党员都主动走在最后了吗?老汉为什么单单揪出这位小伙子?随着情节的推进,当洪水中只剩老汉和小伙时,原本气愤的小伙子又让老汉先走,可老汉却“吼”着且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桥。读到这,学生就更奇怪了:既然把小伙子揪出来了,此刻为何又要把他推上桥?至此,教师紧抓学生的疑问,让其往下读。学生读到洪水退了后的场景: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恍然大悟——老汉和小伙竟然是父子关系。悬念揭开之余,学生再次被老汉不徇私情、以人民为先的精神品质所打动。

(三)以烘托的手法深化精神

小说的结构安排巧妙,往往在于通过与人物相似或相对的人或事物,烘托映衬人物形象,深化人物精神。

《桥》一文,前有“像泼”“像倒”的暴雨,后有“吞没世界”的洪水;
前有“一座窄窄的逃生木桥”,后有“洪水中坍塌”的希望;
前有“被揪出来”的小伙,后有“推老汉上桥”的儿子……文章虽短,但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构安排,前后照应,让人读后热泪盈眶。老汉作为受全村人拥戴的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他身上所折射出的共产党员在危难时刻仍心系群众的无私大爱,让每一位学生敬佩。作为一位父亲,他对儿子深沉厚重的疼爱也让人动容。

三、语言特色维度:深度挖掘人物内涵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每篇小说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或简洁,或具体;
或直白,或委婉;
或通俗,或规范……不管是人物的外貌神态,还是语言动作,全都表现了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关注描写的语言特色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感悟人物形象,挖掘人物内涵。

《桥》一文语言生动形象,多处运用修辞手法,把洪水席卷人间的场景写得真实可感,同时多用短句构成小节,营造当时的危机感。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小说语言风格,带领学生感受小说语言张力的同时,突破对小说人物内涵的深度挖掘。

(一)品遣词造句,见人物情感

特级教师邓彤说过:“一篇小说可以没有精彩的人物,也可以没有复杂的情节,但是不能没有叙述,叙述是小说中关键的东西。”关注小说的语言特色,首要的是品遣词造句,在推敲斟酌中走进小说,在真实可感的氛围中洞见人物情感。

《桥》一文中,当暴雨袭来,洪水狂涌向村庄时,整个世界是怎样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写洪水的精彩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找到了“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的狞笑声”“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爬上老汉的胸膛”等看似夸张实则形象生动展现洪水可怕的句子。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没有经历过洪水,自然无法理解洪水毁天灭地的力量。而这些文字,恰恰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再现了洪水的猖狂和人们的无助,也为后面老汉的出场做了铺垫。学生在品词酌句中理解了人物的言行,洞察了人物背后丰富的情感。

(二)悟语言内涵,显人物境界

小说创作于一定的背景与文化之中,透过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深入挖掘,可以品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品悟小说的语言内涵,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思考人物的言行,人物境界得以凸显。

“窄窄的木桥在小说中连接着生命,窄窄的木桥在小说中带来了希望。小说以‘桥’为题,仅仅指的是村子北面的那座木桥吗?”教完全文,教师巧妙追问。学生就“桥”背后的丰富内涵再次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的智慧。文中的老汉——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以自己的高风亮节、果断指挥,带领村民们通过生命之桥,跨越了死亡。至此,学生逐渐明白,文中除了有一座看得见的木桥,还有一座用老汉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不朽桥梁,那是以老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的责任之桥。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桥”的内涵逐渐丰满,老汉的形象逐渐丰满立体。

小说人物,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内涵。“教小说最好的境界是让学生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怦然心动、潸然泪下,而又说不出来”[1]。从小说的矛盾冲突、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三个维度出发,对小说人物形象展开多维解读与教学突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会变得立体丰满。学生在感悟人物精神品质的同时,自然会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怦然心动。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7.

猜你喜欢小说教学人物形象小学语文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8年6期)2018-07-09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6年10期)2016-12-13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

推荐访问:人物形象 理解 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