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阈下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3-08-16 15:50:02 来源:网友投稿

谢祥山

(华南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体育文化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承担着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功能, 一方面肩负着体育的强身健体、 娱乐身心的发展使命, 如何完美契合并发挥出文化与体育的双层效果, 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又能营造出文化对社会群体的耳濡目染的氛围影响, 正是在强调文化软实力的社会背景下需要研究的问题。

正在体育文化产业探索发展的历程中, 2018 年政府发布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明确了旅游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 以及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性和对旅游事业、 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党中央、 国务院已经把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1]。

体育文化产业在新的战略方针指引下, 与全域旅游汇集产生了体育+文化+旅游的产业形态。

1.1 全域化与产业全域化

我国 “全域化” 规划理念来源于 2006 年 “十一五规划” 中提出的走 “新型城镇化” 道路方针, 以及产业发展规划领域的 “全域旅游” “全域都市化” “全域+” 等多方面的实践[2]。

在地理学、 旅游学、 信息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探索中进一步明晰了全域化理念实施的前进方向, 是在区域内以空间为载体形成的全部相关要素的聚集优化, 以某一行业为基点, 从基点向不同方位辐射, 深入调查研究,挖掘其与更多行业契合的可能性, 通过全方位全要素的投入在推动产业进程的同时, 也在拉动不同领域的链条发展,形成以点带面的布局效果。

这一发展模式在旅游行业受到广泛应用, “全域旅游” 已经成为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国家进一步实施和推广多规合一策略, 要求城乡建设、 土地利用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域统筹, “全域化” 规划理念的实践和理论内涵也逐渐成熟[3]。

1.2 体育文化产业

从宏观的大文化与体育的关系出发, 体育产业从属于文化产业;

但从我国社会工作实践以及相关权威政策文件来看, 两者更多是基于狭义的体育与文化关系, 即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处于并列关系[5]。

从并列关系出发, 体育文化产业是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体育产业的新形态,是体育产业向着高层次与多领域发展所作出的探索与实践。

1.3 体育文化旅游产业

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是在体育文化产业的全域化探索与旅游产业的全域化进程相互交织的, 以融合求生存、 以创新图发展的产业发展思维下产生的一种体育、 文化和旅游特点相融合的新兴产业[6], 带着体育、 文化、 旅游三方的发展职能的要求, 不管是对于体育产业还是旅游产业, 多元融合的产业形态都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 不断加深认识并且不断完善的新领域。

体育+文化+旅游的产业融合是在 “体育+” “文化+”“旅游+” 共同全域化模式下, 积极寻求与多领域的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新形态, 具有社会价值、 文化价值、 生态文明价值和经济价值。

从理论上说, 体育、 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所涉及的多方问题的复杂程度以及社会群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高质量需求早已超出各自领域知识的范畴, 远不是单个知识结构所能完全处理的, 亟需多元理论的助力解构。

因而多元产业的汇聚带来的是来自不同领域的发展思路和解决方法,能够提供多样化的视角, 助力体育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多方位的升级, 为体育文化产业日后的全面布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价值, 也能够让其体系愈加成熟和完善, 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品质。

从实际出发, 产业新形态的探索创新不仅为文体旅创造了盈利收入, 丰富了经济结构, 还新增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危机,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同时也为金融、 科技、 医学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契机, 形成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对于社会及国家的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 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 精神文化需求。

从狭义出发, 体育文化产业的存在本身就是体育产业全域化发展下的实践产物, 是在 “体育+” 模式下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构建。

一级产业的全域化采用的都是 “1+1” 模式, 而作为体育产业下一层级的产业形态, 体育文化产业全域化的布局思路就要走累加模式, 即2+1 模式, 形成“体育+文化+” 的模式, 在此基础上探索与多领域的深度融合, 汇聚更加多元的要素, 进行全方位的升级发展。

“2+1” 的理念结合全域旅游的覆盖影响, “体育+文化+旅游” 的发展态势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有以运动项目为代表的研究, 如冰雪体育文化旅游产业、 龙舟文化对地区文体旅发展的研究;

有以地区特色为代表的研究, 如京张体育文化旅游、 张家口体育文化旅游、 邯郸市体育文化旅游、 岭南地区体育文化旅游等、 黄河流域体育文化旅游;
有以民族习俗文化为代表的研究, 如广西壮族体育文化旅游、 四川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旅游等;

还有以具体活动空间为代表的研究,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规划和落实下, 催生出了体育文化生态旅游, 有过 “体育+文化+生态”模式的出现, 并进一步探讨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的森林公园对体育文化传播的价值[7];

有以常规旅游资源为主的研究, 主要是地区风俗文化与体育活动的开发研究;

有以历史遗产资源为主的研究, 有别于常规人文资源, 主要是在专业考古人员的指导与保护下进行遗产资源与体育产业的开发。

这些研究普遍认为体育、 文化、 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系统的工程, 并非简单的相加, 需要精准把握三者相互契合的点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总的来说,不管是运动项目、 地区特色, 还是民族习俗为代入点的文体旅的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旅游资源大致分为常规自然人文资源和遗产保护资源, 针对常规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目前的体育文化旅游产业面临有指导理念把握不清、 管理不统一、 人才短缺、 政策落后等的共同困境;

而针对历史遗产这类特殊的人文资源的开发, 也存在一系列的深层次的问题。

3.1 常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困境

3.1.1 未能精准把握融合点, 进行深度融合。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新事物的发展需要新思维和新方法, 对于三者相互关系的研究探讨不够深入, 事先没有细致的规划预测, 执行过程中自然会出现诸多不顺。

而且延续以往产业合作的方式来对新事物的发展进行规划, 会导致行动理念和行动模式的陈旧, 才会使得有着良好发展势头的体育、 文化、 旅游三大产业, 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业务叠加, 无法准确把握相互契合发展的 “入口”, 无法实现深度融合[8]。

从而引发了三个产业的整合程度较低以及协调性差的问题, 如:

①开发利用程度低。

从行业角度看, 其他行业的科研成果转化到体育产业的效率和质量较低;

“数字鸿沟” 依然存在, 体育科技化、 数字化发展尚不突出。

从国家历史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分析, 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开发程度高, 能够被保留下来的自然景观与古建筑普遍较少, 优质资源多数遍布偏远地区, 如青海的水上雅丹、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 茫崖翡翠湖等、 西藏的布达拉宫、 雅鲁藏布大峡谷、 日喀则·奇林峡、 林芝·水磨岩等、 甘肃的莲花山、天池冶海、 赤壁幽谷等。

但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致偏远落后地区缺乏充足的技术条件挖掘优质资源, 许多珍贵的优质资源尚未被社会大众了解, 从而形成体育旅游产业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②产品结构失衡。

体育、 文化、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未能明确主次, 没有抓住主线。

从矛盾观的视角分析, 在无法把握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 从而浪费不必要的资源[9];

③规模程度低, 未能形成规模效益。

产业的升级必然要经过规模经济, 进行规模化发展, 倘若无法实现产业量的积累, 必然无法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1.2 缺乏统一的管理。

体育、 文化与旅游部门的相互配合协同治理合力不足。

缺乏整体规划, 使得各地各部各自发展体育旅游项目, 既导致项目重复建设, 难以形成区域性的旅游特色, 降低了旅游体验感, 一定程度上限制阻碍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也导致了产业结构不优, 效益不高,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10]。

3.1.3 人才短缺。

作为产业的新形态, 文体旅的出现必然会存在专业人才稀缺的困境, 从而引发项目发展质量低下的问题, 甚至出现因为缺乏旅游保护相关知识而造成的过度开发的恶劣现象。

在未来社会, 多领域产业的融合是必然趋势, 对于多方位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扩大

3.1.4 政策与规章制度的落后。

新事物拥有新的发展态势与特征, 沿用过往的管理制度与政策法规难免会出现诸多不适用的情况, 还可能限制、 阻碍文体旅的发展进程

3.1.5 环境破坏力大。

早期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基本是建立在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 甚至存在违规开发旅游项目造成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损毁, 过度强调旅游业的商业开发,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与建设[11]。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说:
“目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没有严格的标准, 甚至连措施都没有;

而村民并没有保护自己村落的自觉性,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 他们并不知道村落的价值。

所以在这个时候开展旅游, 村落就很容易被破坏[12]。” 不仅是中国区域, 世界范围内因过度旅游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现象数不胜数。

3.2 历史遗产资源开发困境

文化遗产在旅游经济中意义重大, 但也出现热点景区接待能力有限等挑战, 需要探讨负责任的创新型模式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3]。

2019 年 9 月 1 日上午,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 来自8 个国家的近200 位专家参与。

会议上, 美国盖蒂保护研究项目专家所内维尔·阿根纽指出:
“像 “火” 一样的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 单纯的保护是无法实现的, 如何更好地平衡遗产地之间的游客分布, 这将是一个富有成效的研究领域[14]。”

虽然针对历史遗迹的破坏政府积极行动, 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国家文物局也制定了 《大遗址保护利用 “十四五” 专项规划》, 旨在全面提高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利用[15], 但仍然存在考古队伍资金不足、考古人才缺乏、 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国家保护机制不完善等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不论是常规人文旅游资源还是遗产资源的开发, 不可避免地都面临着资金、 人才、 政策与体制的限制。

4.1 加大财政投入。

国家加大对新产业尤其是布局在偏远落后地区的文体旅的财政投入力度, 并颁布相应的税减收免政策, 给予充足的资金助力。

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联合高校与高新技术企业, 培育科技化、 数字化的新兴体育产业项目, 扶持一批有技术、 有专利的科技体育团队并将成果转化, 掌握标准, 控制上游资源。

鼓励文体旅产业规模发展, 从而创造规模效益带动更多产业链的崛起, 一定程度上拉动偏远地区经济的进步, 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的不平衡, 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给予考古队伍资金助力, 聘请引入更权威的专家, 并增添更先进的考古设备, 实现考古事业理论和技术的升级创新, 更加有效地提升历史遗产的保护力度, 从而加速遗产资源的开发进程;

4.2 建立多方协助机制。

政府应针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成立专门处理小组, 化整为零专案专办。

广州、 重庆、 黄冈、 三亚、 怀安县、 甘肃、 巴中等多数沿海及内陆城市已经召开会议落实领导小组的职责范围, 既减轻了工作压力,又提高了政府的治理效率。

建立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 落实多方部门的职能,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文体旅产业融合中的监督和管理地位, 对不以保护为基础的旅游开发计划不予批准, 防范市场旅游产业的恶性竞争引发的无序性,引导市场有序发展, 切确实把国家的生态建设方针落到实处。

同时要注意调节政府干预力度, 提高市场的积极性;

4.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对新产业而言, 高校应设立更加适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积极与政府及社会企业合作, 承接多类型的项目活动, 使学生拥有更多实践平台, 培养具备体育、 文化与旅游多元理论学识以及相关项目管理和规划能力的高素质群体, 为新产业的发展输送保质保量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队伍, 助推新产业在理念构建和实际建设方面同步升级;

4.4 制定完善规章政策。

充分研究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态势, 制定出适合其的规章制度及相应的法规政策, 规范并制约旅游产业的过度开发行为, 严厉打击违规项目对历史遗迹的破坏, 用完备的法律为文体旅发展保驾护航。

4.5 大力宣传生态旅游。

在文体旅融合中, 政府应利用多媒体多途径加大生态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市场开发者响应生态战略目标, 对于旅游产业的建设要更多地偏向生态旅游领域, 尽量在不破坏原有生态循环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体育项目。

既可以有效保护环境, 还能利用天然环境的多样性创造出多元的体育旅游, 增强旅游体验感, 产生愉悦身心的功效。

除此之外, 还要适当限制游客数量, 合理规范地区旅游资源的承载量;

4.6 增加体育组织数量。

国家应发挥牵头作用, 鼓励地区自发性的体育组织的建立, 从而发展地区多元体育项目,激发群众的体育兴趣与热情, 有效提升地区体育的发展程度, 并引导当地的政府及市场各体育、 文化、 旅游相关主体深入调查区域范围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专属的人文精神和体育文化, 积极且充分的挖掘地区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再规划并打造地区的各项精品体育赛事, 升级体育运动设施, 结合特色文化元素开发互动体验产品, 打造别具风格的住宿条件与主题餐厅, 配备区域独特美食, 完善当地周边的交通设施, 健全完备服务体系,既推动体育文化旅游三方的深度融合, 也拉动第三方产业的升级改造, 打造城市的独特品牌。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是漫长的, 只要道路正确, 终会见到曙光。

在全域旅游视域下的体育文化产业走出了产业融合的道路, 文体旅的一体化模式是国家产业升级的需要,更是新时代前进的趋势。

猜你喜欢全域体育产业文化产业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运动精品(2022年1期)2022-04-29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体育产业之篮球世界博览(2019年19期)2019-10-18“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3期)2017-06-21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文化产业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推荐访问:产业发展 研究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