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旅游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以明代至民国时期北海的地方志为研究对象

时间:2023-08-16 14:35:02 来源:网友投稿

唐子豪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历代学者对地方志功能都有充分的认识,地方志不仅仅具有存史、资政、育人方面的功能,还有着丰富的旅游价值。地方志与现代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紧密地联系,从旅游文化价值角度研究地方志,充分挖掘与利用地方志中的旅游资源,对于推动和发展现代城市旅游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地方志作为一种“无所不载”的文化载体,它不仅纵述历史和现状,横叙一地自然、社会、人文,而且连续不断编修,代代相传,能清清楚楚地展示人、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旅游资源作为一个地方的客观存在,也是地方志记载中的重要内容。地方志中关于北海旅游资源的记载主要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以及社会旅游资源。

(一)以山水风貌等为主体的自然旅游资源

《北海杂录》中“北面大海,岛屿苍茫,波澜壮阔,风帆上下,沙鸟回旋”的文字描述,基本把北海濒临大海的秀丽风光勾勒了出来。北海的地方志中记载有名称的冠头岭、大廉山、黄稻山、壮峩山、糠头岭、夫人山、姜山、书山等等。一些只是简单记载了山的方位,一些则是对山的景观以及名称的来源进行了说明,如明崇祯版《廉州府志》对书山的记载:“书山,城东一百五十里,峰密秀丽如书。”冠头岭,又称为“观涛岭”,在如今北海市的西南端,地方志对此山的景致、方位都有详细的记载。明嘉靖版《广东通志》载:“冠头岭在合浦城南八十里,穹窿如冠,西南临海,南北皆粤海船舣焉。”明崇祯版《廉州府志》记载:“冠头岭脉自大廉,起于青山,南行为斗鸡、屏心、东山、草花、牛尾,渐伏而西,跃出大海二十里,当郡城之坤维,若郡之外郛。其形隆如冠,南北皆有澳,海舶舣焉。海潮生,撼石若雷。”人杰地灵的冠头岭也一直被民间视为风水宝地,有交趾黎王安葬于此的传说,明崇祯版《廉州府志》记载:“相传交趾黎王葬于此,夷人每年望海一祭,近年不复来。”交趾在今越南,黎王即交趾的国王,虽然相关的遗迹如今已经不存,但越南黎姓族仍保留着每逢清明时节,望海北祭祖先的传统。冠头岭众多岭头的岭名也具有乡土地域的形象独特性,如马鞍岭、丫髻岭、天马岭、风门岭、祖公岭、弹虾岭、灯笼岭、土地公岭、三婆庙岭等,且大都有出处或传说。冠头岭曾经被列入“廉阳八景”以及“北海新八景”之中,历来都是北海人民喜爱的游览胜地。经过多年开发,冠头岭于1988年成为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深度的旅游开发离不开对文化的挖掘,地方志的记载则为深入开发冠头岭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参考。

地方志对于北海周边的涠洲岛、斜阳岛、外沙岛等的地理位置和景致都有一定记载,其中以涠洲岛的记载最为全面。对涠洲岛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晋代刘欣期所著的《交州记》中的“去合浦八十里有涠洲,周回百里”。此后唐代刘恂的《岭表述异》、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和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则有对涠洲岛珠池以及珠民采珠和卖珠的记载。涠洲岛自晋代以来便成为北海珠民们聚居活动之地,人们的社会活动从未间断。到了明代,由于抗击倭寇和海防的需要,涠洲岛地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关的史料记述也渐渐增多,外界对涠洲的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了。明崇祯版《廉州府志》记载:“涠洲在珠母海中,当冠头岭之南约二百里,每天将阴雨,辄望见之,晴霁则否。周围七十里,昔为寇穴,万历六年,移雷州民耕住其地。万历十八年,设游击一员镇之。二十八年移于永安。”清康熙《廉州府志》中对涠洲岛景致有详尽记载:“涠洲在雷州府遂溪县西南二百里大海中,内有八村,山多田少,洲人以捕鱼为业。上有温泉,产黑泥,綄衣使白如雪。前为蛇洋洲,各有山阜,缥缈烟波间,可望而不可即。”从这些史料的记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无限风光的涠洲岛。北海地方志中对涠洲岛有不同角度的记载,这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前人对于涠洲岛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涠洲岛进行更深层面的开发。

(二)以遗址遗迹为主体的人文旅游资源

遗址遗迹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结晶,它凝聚了人类智慧,见证历史发展轨迹,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属于很有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遗址保存较完好的可以直接成为参观景点,由于年代的久远,很多地方湮灭了,但通过文献的反映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概况,通过复原旧貌或修建纪念馆等形式转换为有形的资源。北海历史文化悠久,地方志中记载了古井、寺庙、亭阁、桥、塔等遗址遗迹,为丰富已有景点的文化内涵或者修复已消失的景点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1.古井

北海的古井很多,功用也有不同,故而也有许多古井相关的传说故事。旧方志记载的北海古井主要有廉泉井、街头井、龙泉井、东坡井、双月井、让水、井、硃砂井等。其中廉泉井据传由汉代合浦郡太守费贻在任期间带领合浦民众所挖,因水质甘甜,故称甘露井。清乾隆年间,廉州知府陈淮为纪念汉代的太守孟尝施政廉明,使得“珠还合浦”,将此井改名为廉泉井,并立碑于井旁以纪念,以期望到廉州的官员都以孟尝为鉴,清正廉明。东坡井在现在的合浦师范校园内,与东坡亭相邻守望,为当年苏东坡在廉州留下的雪泥鸿迹作证。宋元符三年(1100),苏东坡获赦从海南儋州量移廉州,在合浦住了接近两个月,他闲暇之余与城中百姓一起挖了此井。合浦为纪念这位文学大家,便把此井称为“东坡井”。后因岁月变迁,东坡井被湮没。到了清乾隆年间,廉州知府康基田和百姓重建了东坡井,此井水质甘纯,至今仍然可以饮用。旧方志中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只有重视对旧志中的记载,才能利用其中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地方志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与作用。

2.寺庙

北海的寺庙众多,民间更是曾经有流传“一寺三庵十二庙”之说,虽这只是某一时期的特指。可惜从现有旧志的搜寻来看,大部分的古寺庙都湮没,留名书籍中的也并不多,且这些寺庙大多有名无址。至清末民初,北海的大小寺庙超过三四十家,“此外各村落更每设社坛,其小庙尤不可缕指”,可惜现在尚能知名知址的只有十余家了。其中普渡震宫“为北海诸庙冠”,是清末北海市区规模最大的古庙宇。它浓郁的神秘色彩,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纷沓而至。遗憾的是现在该宫仅存金母殿以及地母殿,地方志中细致记述了普度震宫昔日景致,使得今人在参观游览时才能在脑海中再现当时壮观景象。对地方志中记载的寺庙古迹进行挖掘并合理使用,有助于会推动北海旅游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3.亭阁

在北海地方志中,还有大量的对古亭阁建筑的文字记载,如海角亭、还珠亭、瑞芝亭、田亭、憩亭、爱民亭、清乐轩、魁星阁、大士阁、观嫁亭、玉皇阁等等。北海的古亭阁建筑,每一座的背后可能都存在着一个典故,大部分的古亭阁也有楹联碑刻,虽然部分的古亭阁在时代的变迁中湮没了,但通过地方志以及楹联碑刻的文字记载,依然会给人们留下史迹记录,让人们还能领略到北海丰富的亭阁文化。

还珠亭始建于宋代,后于明清时期重修多次,这些都可以从还珠亭的碑记以及地方志中查证。当时的还珠亭规模较大,由还珠亭、孟太守祠、孟尝风流坊、孟尝衣冠冢四部分的景点组成,又因还珠亭居中且最早建成,因此仍然以还珠亭称之。这也可以看出当地乡贤以及官府对于此亭的重视,反映出当地人民对于官员清廉公正的期待。海角亭位于今廉州中学内,亭以海角为名,是因此地当年濒临大海,在南海之角。海角亭因纪念汉代合浦郡太守孟尝而建,亭临大海,可听潮汐涛声,可看百舸争流。明崇祯版《廉州府志》中的范梈《海角亭记》记载了该亭的修建过程,全文如下:“钦、廉僻在百粤,距中国万里而远,郡南皆岸大洋,而廉又居其折,故曰海角也。有亭在于西南隅,昔人以是名之,岁远代易,废已久矣。延祐三年秋,余使过郡,访其址,得于荒烟乱水之间,欲复之未能也。属之郡吏,曰诺。明年,来告成,请记之。”正是有了元代的这次重修,才有了此后的明清六次的修复迁建。海角亭内古碑镶满四壁,亭的前面两侧各有一碑,碑面和碑背各有题刻。亭内有一方碑刻为清雍正年间,时任廉州知府张绍美写的七律《登海角亭》,诗人描写了当时海角亭四周的秀丽风光。海角亭上还刻有“古海角亭”四字,书体气势沉稳,该亭明清修葺迁移扩建后,于“海角潮声”中自成一景。海角亭自元代重建后,亭中积存有大量的诗词对联,表达了北海人民对清廉吏治的期待。

4.桥

就现有的方志史料来查证,北海市曾经建有的桥,以修建年限区分,主要为明代和清代。有东门桥、武安桥、新东门桥、龙津桥、承济桥、武安桥、化龙桥、演武桥、仙人桥等等。这些桥的造型和建筑风格都各有特点,建筑材料主要以木桥、石桥以及石木混合建筑。由于这些桥大部分都有着不一样的修建经历,其间又发生了不同故事,因此也随之出现了有北海的古桥文化。此外,一些桥是当时的重点工程,因此并随而建的亭台碑刻也有保留。从这些亭台碑刻的记载,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到前人建桥的艰辛,建桥的风俗和技艺,还能体会到因时代变迁在桥的身上留下的岁月痕迹。

其中仙人桥记载较为详细,据民国版《合浦县志》记载:“仙人桥,在府治东五十里,新寮堡之前溪中,之南岸斗石联穹,北岸条石横架,上有巨人迹,南有石人来侍。西岸有地址如城池之状,过东有一石桥,桥架小溪,桥头有石佛石盘。俗传仙人撑石船引大廉山港北北通石康,至此闻鸡鸣乃止,又名石鸡桥。”仙人桥作为曾经的“廉阳八景”之一,近年来也进行了旅游开发。2019年北海合浦县仙人桥大健康特色小镇项目签约,该小镇逐渐被打造成“养老社区、生态、旅游、历史人文及现代农业庄园”一体化的特色小镇。仙人桥特色小镇选址在北海合浦县闸口镇仙人桥村。仙人桥村具有悠久的历史,该村有石奇江、东江、西江江水浇灌哺育。沿江怪石嶙峋,自然生态资源保护较好,风景旖旎。该项目作为北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示范工程,必将进一步促进北海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推动北海高质量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北海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5.塔

北海地方志中关于塔的记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的文昌塔,其名取南方灯火文明昌盛之意。该塔高34米,塔座直径8.1米,从底层向上逐层收窄,层层叠涩出檐,有东西向风门,各门和阶梯的通道均用叠涩方法券顶。游人从底层的回旋阶梯逐层上至顶层眺望,不但合浦县城全貌尽收眼底,而且相距20多公里外的北海市区也隐约可见。该塔是合浦县的第一大塔,被称为“广西南部宝塔之冠”,该塔的建筑造型和结构均具有较重要的艺术和科学价值,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将地方志中关于文昌塔的记载以及与文昌塔相关的诗文放于此塔附近的合适地方,让游客在观赏塔美景的同时也能了解该塔的历史文化,则文昌塔的文化品位和游览价值必能得到提高。

6.古街道

地方志中详细记录了许多北海市的古街道布局以及街巷的名字,可以作为如今开发北海街道文化资源之用。《北海杂录》记载的北海市区街道:“直街只二条,一日大街,区分数段:若东泰、若东华若东安、若升平、若大兴、若西靖诸名,凡殷商巨贾,胥萃于是;
一日后街,以后于大街而名,或曰高街,以高于大街而名,亦分数段。”这些街巷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形成北海市的主要商贸街区,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商贸流通作用,由此可见古人设置街道的讲究和前瞻性。虽历经时代的变化,但这些老街道也没有完全消失,时代的更替会使街道的名称有所改变,然而,老街中保留下来的记忆并不会完全消退,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永恒的浪花。通过寻觅这些各有含义的街名,可以从中窥见古城的历史痕迹。如卖海鲜的地方的叫“新卖鱼街”“旧卖鱼街”;
卖糖的地方叫“卖糖街”;
卖米的地方叫“卖米街”;
通往钦廉古道的是“钦州巷”;
卖柴火木料的是“上柴栏”。每一个街名都记录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街道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能够体现城市的旅游形象,古街道的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历史文化氛围。

7.西洋建筑

《北海杂录》的“洋楼”篇记录了自19世纪初期北海西洋风格的建筑,如英国领事馆、法国领事馆、德国领事馆、法国邮政局等。这些建筑是西方建筑在北海最早传入的证明,是见证中国近代开埠文化的重要遗址,是中国近代建筑的瑰宝和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被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们誉为“近代建筑年鉴”,具有很高的历史及文化艺术价值。北海市如今正在打造《印象·1876》的百年历史文化景区,由解放路、中山路衔接的英国领事馆旧址、德国领事馆旧址、德国森宝洋行旧址、法国领事馆旧址、大清邮局旧址、北海关大楼旧址等文物古迹组成。这些西洋风格的建筑蕴涵了北海作为一个具有近百年半殖民地历史的港口城市的地方文化精髓,是展现北海近代开埠历史的宝贵文化资源,也是对中外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地方志中关于这些西洋建筑旧址的记载,也能更好地创建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更好地发挥近代文物的公共属性和社会价值。

(三)以抽象人文吸引物为主体的社会旅游资源

抽象的人文吸引物主要有民俗风情、节日庆典、宗教信仰等,通常以活动形式为载体,是不同于游客常住地的历史文化的体现。地方志中记载的北海社会旅游资源是北海各民族历史文化缩影,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北海民俗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地方志中录存的丰富风俗史料,则为北海市的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发提供了多元的思路。

1.民间信仰

《北海杂录》的风俗篇中记录了北海本地诸多民间信仰,例如北海本地人信神信巫不信医的记载:“更或扛华光神到家视病,继则扛神送至市上药店,视扛神者所指何药照执之,服食无疑忌。其扛神往来街上,则鸣锣喧阗以随其后,几乎无日无之。其甚者不分昼夜,或一昼夜数起。在不知其俗者闻之骇然,疑有意外之警,而土人习以为常,其信神不信医,大率类此。”这些独特的鬼巫文化现象能满足旅游者探奇的心理。

2.宗教传播

北海因地理位置独特,成为外来宗教传播的重要门户,《北海杂录》中也记录了关于清末西方宗教在北海的传播情况,当时英国、德国、法国的教会都在北海开展传教活动。19世纪初在北海市本地的耶稣教民、天主教民各约300名,合浦县的天主教约3500人。此外,自同治六年(1867),涠洲受清政府“重开岛禁”的政策影响,法国传教士也趁此机会上岛传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涠洲岛上的天主教民已经超过了千人。法国教父先后在盛塘、城仔、斜阳各修建教堂一座,北海涠洲岛遂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教基地。涠洲岛上的教堂都由天主堂的教父亲自主持建造,指导涠洲岛上的民工加工石块。岛上的教堂建筑多为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哥特式教堂风格,整座建筑主要取材于当地海底珊瑚沉积岩,运用周密的力学设计建成。这些古老沧桑的教堂建筑也是近代沿海地区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3.节日庆典

节日庆典旅游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群众参与,《北海杂录》中基本记叙了北海人民过节时的情况,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与内地地区的差距不大,其中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例如正月奉华光神出游北海各街,冬日于三婆庙建醮祈祷平安,每隔十年举行一次通衢赛会。此外北海还发生了外国人举办的节日庆典,如1887年、1897年,为英国女王举办的60、70岁大寿,1901年为今英国女王加冕而勤助。至于每岁年节过节,中西官均彼此往来致贺,其中也有宴会张灯燃炮,互相庆贺。通过对这些的史料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北海地区的节日庆典盛况,从而为北海市的大型旅游文化节日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4.土特名产

土特名产作为游客争相购买、赠送亲友的物品,在旅游收入中也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地方志中记载了北海丰富的物产,包括糖、珍珠、元肉(龙眼肉去核后晒干的成品)、番薯、粟米、瓜菜、甘蔗等。北海濒临大海,还有丰富的海味,北海出产海味有鱿鱼、墨鱼、大地鱼、带子、蟹肉、大虾、沙虫等,清末时期出现了罐头虾。北海作为南珠之乡,南珠作为北海最出名的土特名产,“珠大如豆者竟似夜光但易碎”。据民国版《合浦县志》记载:“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如豆青白色,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南珠如今已经逐渐成为北海的旅游名片,在对外宣传北海的旅游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上所举例的旅游产品以及旅游食品,都能作为北海旅游文化的媒介,能够有利于将北海旅游文化向国内外广泛传播。

(一)为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是发展旅游业以及制定旅游经济战略时的必要工作。旅游景区开发规划所需的资料在各类地方志中都有所提及,而地方志是依据大量文献资料、口碑资料和实地调查采访,反复考订后编成的,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的特征,因此它所储存的资料能为制订旅游区开发规划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体现本地区的特色性。以北海近期的文旅项目——高德古镇为例,按《北海杂录》中对高德的记载:“高德乃一小口岸,亦由沙积而成。在北海之东十里,往廉城者必道经于此。铺户约数百家,居民约数千,多以捕鱼为业。渔船之泊于此者,常有百艘之多。”北海高德曾经是交通要道,也是商业发达、配套齐全的港口,它成为北海和廉州镇之间的重要连接点。其中的高德老街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清末民初传统民居、商铺、街巷格局等历史风貌,是北海市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高德老街,2018年北海市委、市政府批准实施高德老街保护与开发项目,高德古镇的建设项目总规划面积约1060亩,构建以海洋文化为统领的旅游目的地。北海市政府的做法是顺应北海市旅游发展需要做出的正确决定,而地方志的“存史”功能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为复建文物古迹提供参考

北海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文物古迹与城市规划发展相冲突,部分建筑被迁移到了其他地方,例如原英国领事馆旧址整体迁移了55.8米。还有许多建筑则消失了,例如“三婆庙”,据《北海杂录》记载,三婆庙建于道光9年,香烟最盛,也是有史料记载的北海市区最早建造的神庙,是由早期外来移民所修,三婆庙也成为早期北海移民聚居的中心,后因市政建设被拆除。出于发展旅游的现实需要,政府往往需要对文物古迹进行修复,甚至是重建。

北海市区的茶亭路因为曾经建有一座茶亭而得名,《北海杂录》中的“茶亭篇”专门记述了该亭由来。该茶亭兴建起于风水之说,当地百姓相信吕洞宾和铁拐李的“乩示”,认为该地段是老街要冲,要盖一亭子以利风水,故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梁超振等人牵头,发起劝捐集资,建好后放有吕洞宾与铁拐李的肖像,并立有建亭碑记。亭中还设有石枱石凳,夏秋之间,还在亭中备置凉茶,供往来行人解渴之用。每当夕阳西下,老街的居民都喜欢到亭边散步或登临眺望。廉州府城里的官员到了北海,当地百姓都是在该亭举行迎来送往的仪式,此亭也逐渐成了北海老街标志性建筑。类似的这些文物古迹在旧志中还有很多记载,这也使得在时机合适的时候能依从考证材料及建造工艺,恢复文物古迹的原本面貌。

(三)为北海市旅游史的研究提供史料

北海市旅游史目前尚无专门研究成果,北海旅游相关研究虽然数量不少,但大多数研究的时间集中在近十年,对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北海旅游的研究非常少。且缺乏整体系统研究,已有的成果大多是零散的,很少北海市旅游发展史的学术论文发表。尤其是在历史学界,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北海在历史上归属于廉州府或者合浦县,由从现存的《廉州府志》和《合浦县志》来看,其中都有涉及北海的记录,其特点是重“人文”而轻“经济”,系统性较差。《廉州府志》对地理、经武、秩官、选举、名宦、乡贤等记述较为详细,食货志方面则以税赋为主。《合浦县志》对于经济方面主要记叙了一些物产与课税,比较单薄。而《北海杂录》作为第一本北海市区的地方志,很大程度弥补了《合浦县志》与《廉州府志》的不足,其中保留的史料对于研究北海旅游史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地方志作为地情的载体,蕴涵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我们仅对明代至民国时期北海地方志的旅游资源的记载做了粗浅的梳理,探讨了其中旅游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明代至民国时期北海地方志而言,其中的旅游价值还可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要使北海市的旅游业升华到更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加大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强对地方志文献的利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地方志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必能推动北海旅游文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北海市北海旅游北海:消除“大班额”成效显著广西教育·D版(2020年1期)2020-04-22北海美 北海靓歌海(2019年4期)2019-11-04北海四季美文(2017年24期)2017-12-13北海之魅美文(2017年22期)2017-11-22最忆是北海美文(2017年18期)2017-09-19北海市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广西教育·D版(2017年7期)2017-07-25旅游今古传奇·故事版(2016年24期)2017-02-07北海市社保网上经办系统正式上线人事天地(2016年12期)2016-12-23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09年18期)2009-08-31

推荐访问:地方志 北海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