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与四风建设

时间:2023-08-16 13:50:02 来源:网友投稿

刘德林

(安徽理工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伦理,“孝,德之始也。”(《家语·弟子行》)“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孝不但被认为是天经地义之事,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考证,甲骨文里没有孝字,说明在殷商时代之前,孝还没有作为通行的行为准则。孝最初是金文形状,是爻字下面一个子,有占卜的意思。《易·萃》:“王假有庙,致孝享也。”《诗·小雅·天保》:“吉蠲为饎,是用孝享。”都佐证了这一点。由于占卜时,参与者神情肃穆恭谨,因而孝逐渐转义为恭敬。从字形上看,是一个小孩儿(子)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状,用扶侍老人来表达“孝”的原意。

孝的本义在于养,其次在于顺,然后是礼,再后是敬,逐步升华。养老是孝道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表现。孝是家庭概念,养儿防老是中国父母最低要求。孝的本义是“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论语·为政》)《尔雅》注:“善事父母为孝。”子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之事,是自然的天性所在。“父子之道,天性也。”(《孝经》)子路背米一直被作为孝道的故事传颂,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子路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担心父母营养不够;
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

孝顺经常作为一个固定词语使用,由此可见,孝的第二层含义是顺。“父母呼、行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日常最熟悉的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父母的担心。做到不让父母担心,就是听从父母的教诲,天下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愿。子女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不断努力,不让父母失望,也是对父母的孝。成语“孟母断织”的故事广为流传,一方面说明孟母教育有方,另一方面也说明孟子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列女传》)如果能够进一步努力以实现父母的愿望,那就做到终极之孝了,因此《孝经》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也要遵守礼制。“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无违”就是按礼而行,不违礼制。“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侍奉父母祖辈恪守礼制。不大呼小叫,更不口出怨语。“戏彩娱亲”讲的就是守礼制、尽孝心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的老莱子为了让父母开心,70多岁时仍然穿着五色彩衣,拿着拨浪鼓戏耍,就像小孩一样。一次他跌了一跤,怕父母伤心,就躺在地上装哭,逗得父母很高兴。若父母有过,应“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的要求与教导也不是全部合理或者正确的,作为子女的要能够客观公正、有礼有节的规劝,对父母的教诲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做出判断。

孝的更高层次含义就是恭敬。《孝经》云:“孝莫大于严父……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曰严。”这里的“严”意为尊敬、恭敬,对待父母毕恭毕敬。东晋名门望族琅琊王氏的家训中有这么一句话:“上治下治,敬宗睦族。”“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般人都能做到奉养老人,但是能在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做到敬,就很不容易。俗语云: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时候很多人就做不到“敬”了,典故“尝粪心忧”就是这个道理。南齐黔娄任县令时忽然心惊流汗,怕家中有事,就急忙赶回去一看,原来他父亲病了。医生说尝病人的粪便即可知是吉是凶,甜则凶,苦则吉。黔娄就尝了尝父亲的粪便,发现是甜的,于是更加小心谨慎侍奉老父。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核心的孝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邃。孝文化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可是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孝文化日渐弱化。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也时有耳闻,这严重违背了人性与社会公德,影响了社会安定团结、和谐进步。当然,也不提倡一味的愚孝,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改变,孝的形式也在变化。中国古人也提倡因时而化、因事而异。《孔子家语·六本》记载了一件事情:曾子在瓜田里锄草,不小心斩断了一棵瓜苗,其父曾皙就拿大棍子打他,打得曾子趴在了地上。孔子听说就很生气。就教训说:“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由此可知,孝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孝文化,是育人之本、兴业之义、立家之基、立国之道,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治国安邦的道德遵循。新时代倡导和加强孝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构建具有新时代新气象的家风、民风、政风、党风具有基础性作用;
有助于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向善的、尚和的、尚睦的力量。

秉持孝文化,构造好家风。孟子认为不孝有五种不同的表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养也;
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克服上述五种不孝的行为和表现,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优良家风。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弘扬孝文化,塑造好民风。孝文化作为家庭道德规范,同时也是社会公德的内在要求。《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个人和家庭作为国家的基本构成,其行为举止文明程度是观察国家之窗口。黑格尔在论述中国孝道文化这个问题时曾指出:“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在孝的内涵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要求,“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万章上》)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

培育孝文化,营造好政风。孝起源于家庭伦理观念,推广为社会道德规范,进而上升为国家制度要求。孝在家庭伦理中还包涵“正直”的含义,在政治层面上就是“正义”概念。孔子认为孝不是一味的盲从和愚孝愚忠。《孝经·谏诤章》:“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孝是人性,是道德根本,也是“礼”的重要内涵,与国家制度息息相关。《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传统儒家治国理政的政治理想是以人为本,而“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以人为本,孝为人本,以孝治天下也就成为传统中国立国之本。在制度法律方面也确保“孝”能够落实到各个层面。如将“不孝”列入“十恶”重罪之中,将“孝亲”与“终养”纳入致仕制度范畴,将“丁忧”作为官僚士大夫必须遵守的规范,而“孝”也成为选拔与考核的重要标准。为了社会有序发展,确保国家稳定,传统中国选择了以孝立国,孝则成为国之本。

提倡孝文化,打造好党风。孝与忠是相通的,因孝生忠,因忠尽孝。孔子所说的“中于事君”,也可以做“忠于事君”的意思理解。而且孔子的弟子曾子也曾说:“孝子善事君。”由此可知,孝即忠,上升到政治层面孝就是忠诚、忠贞,对国家的忠诚。作为具有特定政治身份的党员来说,对国家的忠诚就是对党的忠诚,对党老实。“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大雅·文王》)在传统孝文化中祭祖成为追忆和教育的重要手段。“祭者教之本也”(《礼记·祭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篇》)在政治层面对于党员来说,孝就是追寻初心,不忘本源。正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进而言之,就要承担“使命”,继承祖辈的遗志,继续奋斗,完成使命。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推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家庭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就是一个孝字,故云:“子能孝,自无逆孙”,反之,“弃老而取幼,家之不详。”

猜你喜欢孝经孟母孟子你好,孟子中国漫画(2022年9期)2022-10-27你好,孟子中国漫画(2022年6期)2022-07-08孟母戒子阅读(中年级)(2021年5期)2021-08-23孟母断机作文周刊·小学二年级版(2020年32期)2020-01-13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8期)2019-08-27孟母断机子虚学苑创造·A版(2018年9期)2018-10-22“蒙以养正”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年2期)2018-03-06 以“孝”为中心的儒家经典">《孝经》:
以“孝”为中心的儒家经典月读(2018年2期)2018-02-08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孝经》文化负载词英译文教资料(2016年30期)2017-02-23孟母教子儿童故事画报(2016年2期)2016-04-18

推荐访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