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分析思考

时间:2023-08-18 19:35:03 来源:网友投稿

崔转娣

(中共岳西县委党校,安徽 岳西 246600)

农业农村是一个有机体,农村的发展、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农业的发展振兴;
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统一体,农业发展振兴仅仅依靠提供农副产品的基本经济功能远远不够,还有赖于农业多功能性全面充分的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广阔的空间,是乡村全面振兴应有之意和重要的逻辑起点。

农业多功能性就是农业的多效用性,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农副产品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传承历史文化、调节自然生态、满足旅游休闲、促进社会发展和保持政治稳定的多重价值作用,即具有经济、生态、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功能属性。“农业多功能性其实是伴随着农业生产和发展同时存在的,但它被人们所认识关注、主动进行研究和有效开发,则是近些年的事情。”[1]这一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日本在其“稻米文化”中最先提出来的,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正式认可并采用了农业多功能性提法,明确提出要注意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以促进农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

1.1 农业多功能性主要内容

1.1.1 经济功能

主要表现在为社会提供农副产品,以价值形式表现出来的功能,这是农业的基本功能。我国几千年农耕社会农产品主要是用于自给自足,那时并没有表现出经济功能,当农产品日益成为商品,以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就具备了经济功能,可以说现在提供农副产品的功能和农业经济功能日益接近,内涵几乎统一了。农业的经济功能要求既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对食品的需要,又要追求经济效益,也就是要成本低,产量高、价格高,如何做到这“一低两高”呢?用机械取代人工,用高浓度的养分、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通过反季节生产、改善农产品品质来提高价格,所以说,机械化、化学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反季节,这些都是经济功能的产物。同时农业经济功能还体现在依托农业提供服务获得的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也就是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基础支撑作用。

1.1.2 生态功能

主要表现在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支撑和改善作用上。农业生产活动直接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环境,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主体因子,比如,种植业中水稻田本身就是人工湿地,具有净化污水、调节气候等功能;
“森林和草原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护生态的天然绿色屏障;
水生植物和水体适度养殖也具有净化与修复水体污染的功能。”[2]农业的生态功能,对农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防治和减少自然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分解消化三次产业排放的废弃物等方面,均有重大的积极效应。科学合理的农耕,可以使人类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变得更加美好宜人,可以说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动的基础产业。

1.1.3 文化功能

主要表现为农业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提供教育、审美和休闲等的作用上。农业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产业,几千年农业生产发展孕育了异彩纷呈的农业文化,既包括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工具、农产品、建筑等物质文化,也包括内容形式丰富的民俗、民间文艺等非物质文化,使农业成为许多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形成和存续的基础,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载体。农业生产过程又是自然性与文化性、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体现出的教育和审美对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日益成为城里人向往之地,常去乡下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独特的田园风光,吃点生态环保健康的农家饭菜,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非常有利于人们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缓解乡愁、陶冶性情,是一种很好的悠闲康养。

1.1.4 社会政治功能

主要表现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发展,以及保持政治稳定的作用上。农业是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的生活、就业以及社会保障主要依赖于农业,农业提供的农副产品数量、质量直接影响着国民的生存需要和营养健康,农业还能美化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可以说,农业的发展状态决定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同时,农产品特别是粮食还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绝不能受制于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还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因此,农业不仅是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保证,也直接是政治稳定的重要内容。

1.2 农业的多功能性基本特征

1.2.1 效用外部性

对于现代农业来说,作为自身基本功能的经济功能只占农业总功能的一小部分,农业的多功能性更主要体现在农业外部,发挥对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基础支撑作用。“多功能农业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经营者”[3],正是农业的这种多功能性,确保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战略地位,因此外部性是农业功能最基本的特征。

1.2.2 相互关联性

农业各功能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经济功能不仅影响农业整体功能,而且直接和间接影响社会、生态、文化和政治功能作用的发挥,其他功能也由此类推。农业的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政治功能共同构建了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因此,强调发挥农业多功能作用时,不能单兵突进,应综合考虑各功能的关联性,协同发挥作用,以实现总体功能最大化。

1.2.3 区域差异性

由于农业赖以生存发展基础的自然资源,客观上存在地域间差异性,因此,农业的多功能性也自然随着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同时,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密度的不同,也会形成农业功能区域差异。这就要求在制定农业政策、进行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空间上的差异性,力求做到因地制宜。

乡村振兴也不仅仅是农村经济振兴,而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整体目标的全面振兴;
农业也不只有经济功能,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农业多功能性的价值不断显现出来。农业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多功能性与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要求多维度相互匹配,存在深度的逻辑关联。

2.1 产业兴旺需要农业经济、生态、文化功能提供动力支撑

乡村的全面振兴涵盖了乡村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其基础在于农业农村的产业兴旺。衡量产业兴旺的标准至少体现在:一是生产能力强、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我国粮食的绝对安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二是生产效率要高,而且效益好,通过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实际收入。三是农业多功能性有效发挥,不断培育和拓展农业新的业态,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可见,农业产业兴旺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经济功能,发展高效农业,更多的要靠挖掘、利用和发挥农业生态、文化和社会功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产业的创新升级,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条,多渠道增加农民非农业生产之外的收入,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需要农业生态和文化功能回归助力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才可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能使村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农耕占据了地球陆地的最大的面积,“农业生产深受自然环境影响,同样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环境,农业生产过度索取可能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但若科学处置又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2]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同时,发挥农业文化教育功能,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既有利于农业生态功能回归,破解农业污染造成的乡村生态困境,本身也是乡村宜居的重要内涵。

2.3 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发挥农业文化的传承功能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农业具有文化传承功能,乡村是一个天然的教化空间,农业生产过程本身就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具有重要的旅游、教育价值;
乡村作为文化载体体现在乡村形态、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制度安排、民间信仰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乡风文明体系,这个文明体系虽然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但其根基仍然是几千年传承的优秀农耕文化。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2.4 乡村有效治理需要农业社会和文化功能提供保障引领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是要走上乡村善治之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而现有的乡村治理大多是以行政化的单一治理主体为主,与治理现代化要求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农村民间组织发育不健全,乡村治理组织严重缺位;
乡村精英流失十分严重,村民素质和公民意识跟不上等等。破解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需要发挥农业社会功能,通过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带动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持续提升农民素质和公民意识,为乡村治理提供基础保障。

2.5 生活富裕需要农业多功能性全面充分发挥

生活富裕,就是让亿万农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生活得更加幸福,这是乡村振兴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美好幸福生活不仅仅只体现在满足物质生活、增加农民收入上,还更多的体现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
提升农村服务供给,提高城乡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等等方面。实现这样的战略性综合目标,靠单一的措施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多措并举,全面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让每项个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总体功能最大化,满足和创造人们不断增长的多样性需求,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始终是粮食农业,农业功能主要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长期单一的生产主义导向,伴随的高投入高排放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严重抑制了农业社会、生态、文化等多功能性的发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社会风气下滑、基层组织涣散、农村一二三产业相对薄弱和农民消费水平低下,“当前我国农业面对的主要矛盾是人们对健康、绿色农产品和乡村优美环境的需求与农业供给服务不足的矛盾,”[4]因此,“现代农业不能再只是提供农产品的产业部门,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稳定社会的价值要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5]涉农政策和制度设计不应把追求经济效率作为唯一目标,而应有利于农业多功能价值的实现,让农业多功能性日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引擎。

3.1 放大农业经济功能,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农业仍然是增收致富的根本。拓展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动农业由平面扩张向立体拓展。优化生产体系,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放活经营体系,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变农业规模小和经营主体能力不强的问题。改善供给体系,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战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绿色农业,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完善保障体系,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存在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这就带来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就需要靠政府政策扶持和农业保险,以保障农民的收入,维系农业的持续发展。

3.2 激活农业生态功能,让农业成为美丽乡村的生态屏障

我国传统农业是近自然、重生态、讲环保的,例如先民早就利用水旱轮作、豆谷轮作、间作套种和施用农家肥等有效防止土地肥力衰退、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害,利用不同物种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除虫治病。1000多年前江南地区就有稻鱼共生系统、“桑基鱼塘”系统,以及后来农村广泛应用的林下经济、水面立体养殖等更是多物种共生互惠、物质能量自我循环利用的生态典范,只是到了近代囿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和思想认识的局限,人们才走上了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图取农业快速发展的路子。当前,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很多农村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不能及时清运和进行无害化处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仍在恶化。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农业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来建设,走产业生态化、生产清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农药化肥要科学减量使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要资源化利用,农地膜要回收处理,还要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让农村更像农村,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统一。

3.3 挖掘农业文化功能,守住乡村发展的根脉灵魂

乡风文明不仅反映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长期以来,由于乡村建设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乡风文明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出现经济发展而道德滑坡的现象,反过来又影响了社会的发展稳定。”[6]因此,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必须发挥农业的文化功能,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要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乡村振兴的“魂”在文化振兴,文化振兴的根在农耕文化,乡风文明建设不是离开乡村原有文化基础另搞一套,“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还要不断发扬光大。”[7]当前要科学合理编制发展规划,切实保护古村落、古遗址和民族传统技艺民俗,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还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保存农耕文化基因,守护农耕文化根脉,让历史悠久的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和风采。要加强农村文化领域治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净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村风民俗和乡村道德建设,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成为乡风主流。同时还要推进传统乡村文化现代转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融合,鼓励更多文化资源进入乡村,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农民新的文化需求。

3.4 强化农业社会政治功能,为乡村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农业社会政治功能建立在经济、生态、文化功能基础上,农业经济、生态、文化功能充分有效发挥,这个社会政治功能就体现出来了,社会政治功能实现又是农业其他功能发挥和农村稳定发展的前提。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并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大幅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构建长效政策机制,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村精英和青壮年劳动力的回流,加强法律普及宣传,帮助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逐步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形成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由村委会、市场组织、社会组织、村民等组成的“一核多元”、更加有效、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格局”[8]。采取强有力的、“长牙齿”的硬措施,扼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猜你喜欢生态农业功能也谈诗的“功能”中华诗词(2022年6期)2022-12-31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7期)2017-07-25生态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推荐访问:多功能 助力 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