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视阈下党史教育与地理活动课程的融合研究

时间:2023-09-25 11:30:03 来源:网友投稿

蒋少卿

[摘 要]文章以“白洋淀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课前选题、课上探究活动、课后反思尝试在地理课上开展党史教育,以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在丰富学生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地理技能的同时,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实现价值引领、人格教育和立德树人。

[关键词]大思政课;
党史教育;
党史地理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4-0087-0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这不仅是政治教师的职责,同样也是其他学科教师的重要担当,我们应共同参与到大思政课的教学中。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时刻关注如何在地理课堂中融入大思政课,如将党史教育融入地理学科教学,这有助于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在丰富学生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地理技能的同时,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实现价值引领、人格教育和立德树人[2]。文章以“白洋淀自然保护区”为例,尝试将党史教育融入地理活动课程。

一、融入党史教育,构建地理活动课堂

(一)挑选典型案例融入党史地理课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选择性必修3课标里提出,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3]。课标中所提到的“自然保护区”是任意选取的,而各版本教材中的案例也不够典型。笔者选取白洋淀自然保护区作为实现课标要求的真实情境,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入手,开展综合分析探究。白洋淀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和沧州两市交界处,保护区内有大片的湖泊湿地,是该区域最主要的生态系统。华北平原湖泊稀少,而白洋淀的存在就显得尤为珍贵。保护区内水陆交错,形成淀、泊、塘、洼等不同湿地景观,它不是连在一起的成片湖泊,而是由多条河流将各个湖淀连在一起而形成的湿地,有“华北明珠”之称。不仅如此,白洋淀还承担着大清河水系中游调节水量、蓄洪防旱的重要任务,对保卫京沪铁路沿线的安全以及维护华北平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白洋淀自然保护区可以作为典型案例开展地理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生认识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合理开发,让学生认识到湿地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同时,白洋淀又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区域内沟壕纵横,河湖淀相连,芦苇荡、莲花塘星罗棋布,一个个淀泊既相互分割又相互联结,为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民群众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痛击日本侵略军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基于此背景,师生可以共同搜集与该湿地相关的材料信息,再现白洋淀的抗日历史情境,体现地理课堂与党史教育融合的具体过程。

(二)制订党史地理教学目标

在地理课堂中融入党史教育需重新制订与课程相关的教学目标,让教学内容更具体,课堂教学更加真实有效。据此,笔者制订如下目标。

1.根据图文资料,从整体性和关联性的角度分析该区域形成白洋淀湿地环境的自然条件,以及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评价该湿地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说明抗日战争时期适合该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通过图文资料,让学生学会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利用地理区位分析方法,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该地区能够实现游击战的有利及不利条件,掌握区位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教育,让学生对党的精明决策部署产生政治认同,知史爱党。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爱党爱国情怀。

3.了解新时代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及红色旅游的开发。在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爱党爱国情怀。

(三)组织党史地理活动课堂

党史地理活动课堂和普通地理课堂有所不同,其既要基于地理学科知识,又要渗透党史教育,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架构。同时,活动课还需要教师提前预设活动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展现教学情境,学生根据活动要求积极思考、探究并反馈,具体活动如下。

活动1:认识白洋淀。

材料一:介绍白洋淀的短视频(略)。

材料二:展示白洋淀地图(略)。

材料三:白洋淀位于太行山山前冲积扇,是永定河和滹沱河交汇处的冲积扇的扇缘洼地。此处湖淀密布,现有大小淀泊140多个,其中白洋淀较大,因此該区统称白洋淀。白洋淀水产资源丰富,这里的人们以白洋淀为生,可以捕捞鱼虾,采挖莲藕,饲养水禽,一年四季,繁忙一片。因此,白洋淀被人们称为“日进斗金,四季皆秋”的聚宝盆。

党史地理活动:分析白洋淀的地理位置,判断白洋淀流域的地形地势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分析此处形成白洋淀的条件,推测当时的生态环境如何?在抗战时期,白洋淀能为抗战提供了哪些物资?推测当地发展何种农业?评价其发展条件。

学生研究反馈:学生可以根据所给材料,分析、研讨白洋淀的自然环境,初步了解白洋淀的自然地理特征,结合当地的水文及其他条件分析当时的人地关系是否和谐,分析当时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以及白洋淀为抗日战争提供了什么物资?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白洋淀及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通过整体性和关联性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及人地协调观。

活动2:白洋淀游擊战。

材料一:白洋淀是革命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白洋淀当地人民成立了著名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河淀交错的有利地形,多次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打退了日本侵略者,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材料二:“雁翎队”简介。“雁翎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在白洋淀上的一支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的游击队伍。他们利用白洋淀有利的地形条件,时而化装成渔民,掩护我军伤员;
时而出没在敌人运输物资的航线上,抢夺敌人的物资;
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截获敌人的情报;
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在芦苇丛中,伺机行动。

党史地理活动: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白洋淀游击战争的认识,通过角色扮演了解白洋淀在抗日战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现场模拟展现当地人是如何利用白洋淀开展游击战争的。

学生研究反馈:学生讲述关于白洋淀的抗战历史,上演小剧场,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情境再现,认识白洋淀在抗战中所起到的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白洋淀与抗日战争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上演小剧场,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党史,认清地理学科和党史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

活动3:白洋淀自然保护区。

材料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白洋淀流域人口激增,工农业发展加快,人们生产生活的用水量急剧增加,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在上游修建大批水库截水以获得水源,从而导致入淀径流量明显下降。

材料二:白洋淀湿地长期以来享有“华北之肾”“华北明珠”的美誉,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服务价值。近年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提出了湖泊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依法取缔湖泊内网箱养殖、水禽养殖,生态退耕,加快实施退渔还湖、退田还湖,逐步开展湿地生态治理与修复,恢复河湖水系的天然连通等措施,建立了白洋淀自然保护区。

党史地理活动:从水循环环节的角度,分析白洋淀水位存在季节变化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洋淀几度面临“干淀”。针对白洋淀面临“干淀”的困境,请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党和国家政策的调控,白洋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会给周围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该措施对乡村振兴有何重要意义?

学生研究反馈:近年来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白洋淀湿地萎缩,这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生态旅游及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且具有生态效益。

设计意图:该环节主要针对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通过白洋淀今昔对比,让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发展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同时,该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通过党和国家政策的调控,可以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

活动4:白洋淀与雄安新区。

材料一:雄安新区设立后,当地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还积极推行芦苇的综合利用,将其资源化,这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对芦苇管护和收割的积极性。

党史地理活动:雄安新区设立后,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提出“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管委会为什么要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学生研究反馈:通过地理思维分析各事项的关联性,了解了党和政府对白洋淀与雄安新区建设的方向和意图。

设计意图:在雄安新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找出地理事项之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反思和评价

(一)构建党史地理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通过上述的上课流程,基本实现了党史教育在地理活动课中的融合,其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该节内容主要围绕白洋淀自然保护区展开,从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推进分析,在空间上的分析相对比较稳定且变化不大,主要以白洋淀为核心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该节内容时间上的跨度较大,从抗战历史到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红色旅游业的开发,再到雄安新区的建设,主线明确,目标明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和爱党爱国情怀。

(二)整合与党史相关的地理教学资源

通过白洋淀自然保护区我们可以尝试将更多的党史教育植入当前的地理教学课程中,与党和国家息息相关的革命历史几乎都可以从地理的视角去深入分析和解剖,从而将党史教育融入地理教学。

(三)开展与党史教育相关的校本课程

党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化体现为党组织活动区域的流转,以及区域社会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变迁与发展,而实现地理空间上的变化,但目前中共党史研究中较少涉及地理学视角,特别是在党史研究过程中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较少[4]。因此,建议学校组织建设关于党史教育的地理社团活动课程或是校本课程,系统挖掘党史教育和地理学科教学的相关性,让地理教师、历史教师和政治教师共同协作参与编写教材及课堂展示课,使党史教育在地理课中绽放光彩。

(四)合理把握地理课堂的党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党史地理活动课还是以地理学科作为本位课程,地理课既不能上成历史课或是政治课,也不能为了突显党史教育而忽略地理学科的特点。党史地理活动课程要以地理学科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植入党史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主次分明,让学生既能掌握党史知识,又能利用地理知识分析相关问题,实现“五育融合”中综合育人的目的,真正落实立德树人。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2-12-16].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2]  尹海匣,殷官标.引史入境:高中地理课堂融合党史教育的路径探索[J].地理教学,2022(1):57-6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4]  陈世发,李航飞,杨林,等.渗透党史教育的地理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探索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1):12-14.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大思政课党史教育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1年7期)2021-08-26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中国德育(2021年9期)2021-07-29“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中国德育(2021年9期)2021-07-29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党员生活(2021年5期)2021-06-28“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群众(2021年7期)2021-06-01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艺术评鉴(2021年4期)2021-04-02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戏剧之家(2016年1期)2016-02-25

推荐访问:党史 融合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