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理论研究

时间:2023-08-16 15:00:03 来源:网友投稿

边泽宇 邵钰婷

(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

2020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全国人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病毒具有较高传染性,国家出台了多种政策,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有效地降低了病毒的传染力。在如此严峻地背景下,社会涌现了无数英勇无畏的抗疫英雄,这些英雄很多都是年轻的90 后,甚至有些还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为何敢于在面对严峻疫情时,仍不畏困难与艰辛,挺身而出坚持在抗疫前线?这是因为他们根深于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促使他们勇于面对困难,为人民服务。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个人对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家国情怀是一种时代责任。[1]可见,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对当今社会环境而言至关重要。

(一)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史中最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精神。“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情怀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使命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是家庭情怀与国家情怀的“化合物”,是对家国一体化的特殊感情,是把爱国和爱家融为一体的心境。[2]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事开太平”的儒家思想贯穿古今、有“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的铮铮誓言震撼人心、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鼓舞世人。这些都是家国情怀带给中华民族的信仰。而作为未来国家栋梁的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家国情怀所蕴含的爱国精神。这种爱国精神不仅仅局限于字面,它是一种发自内心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与使命感。由此可见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传承,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心。一个有文化、有传承、面对灾难有力量的民族,更容易获得人民的拥护与爱戴。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这种精神是当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代表,也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方式。所以,加强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心,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

(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责任感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热爱共同体,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时代责任的担当者,一代人负担一代人的责任。这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历史得以延续的基础。”责任就是除了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也要敢于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事。勇于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我们的责任、“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功绝不还”是我们的义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们不应忘记的坚持。中华民族是一个负责任的民族,从古至今,“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家国情怀的责任含义与过去也不尽相同。一个真正通晓何为责任的大学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上涌现了许多抗疫英雄。有不畏生死冲击在抗疫前线的医生护士们;
还有舍己为人、不畏艰辛的各路志愿者们,他们都表现出了“大道不孤,大爱无疆”的家国情怀。这种炙热的情怀使大学生们意识到家国一体的含义,使其明白自己应该在国家建设中承担的责任。目前,虽然国内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仍有很多国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疫情,中国人民并没有独善其身,而是在有效地控制了本国疫情后,积极努力地去帮助那些深受疫情困扰的国家,无保留地向其他国家提供了我们的经验与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勇于承担责任的家国情怀。

(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往往离不开对自身的磨练。家国情怀强调一个人如果想被大家认可,就要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
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的前提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而想拥有一个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就必须要拥有良好的自身修养,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一个生长于家国情怀氛围良好的大学生,懂得修身正己,并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们将家国情怀完美地融入了自身不懈的奋斗当中。

同时,具有良好家国情怀的大学生,也必然具备较高水平的道德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家国情怀使得他们懂得约束自身、控制欲望并乐于助人。在疫情期间,很多大学生因隔离在家,“人一能知,己百知;
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家国情怀使他们并没有“荒于嬉”,而是有效地利用了这段时间,来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与道德修养。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国情怀教育,不懂得“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在疫情期间,他们荒废时光,整日流连于网络世界,没有很好提高自己。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国情怀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

(一)大学生自身应重视对家国情怀的培养

高校大学生作为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应该以身作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但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交流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繁杂的信息使缺乏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失去了分辨能力和判断能力,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待思政课态度消极,家国意识淡泊,甚至道德水平低下,过于重视个人利益得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不足。甚至还有部分同学受到了错误的信息源和价值观的影响,做出不当的行为。

(二)家庭教育应认识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影响具有渗透性、普遍性、持久性等特点。但很多家庭并没有认识到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家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时间明显减少,家国情怀的培育效果更是可以忽略不计。虽然大学生一般处于集体生活状态,但家庭的家国情怀教育仍然不可缺少。家国情怀的教育,是家长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方式,潜意识地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家国情怀。父母的为人处事方式以及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大学生在家隔离时间较长,这大大的增加了学生与家长的沟通相处时间。但是,大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仅仅局限于疫情发展情况,而不会过多地讨论家国情怀在抗疫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家庭教育中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使家国情怀成为少年儿童成长的连绵不绝的能量源泉和动力引擎。”[4]如果一个家庭的价值观的扭曲的,那它会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社会安全与国家发展。

(三)高校应加大家国情怀教育力度

疫情期间,大学生在家通过“钉钉”“腾讯直播”等方式进行线上授课。由于上课方式和上课环境的改变,使得老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直观的判断,特别是思想教育课程,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

同时,虽然高校都设有思想政治课,但是针对大学生各方面家国情怀的教育深入的还不够,这就造成了家国情怀教育课上有的教师只采取“读教材”等相对僵化的上课形式。同学们无法投入课堂,缺乏了解家国情怀教育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也无法对情怀故事产生共情。家国情怀教育更像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教师无法将家国情怀深植于学生内心。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场所,应该充分认识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发挥自身的作用,配齐家国情怀教育的师资力量。

疫情期间,高校更应该注重家国情怀教育。除了课上教学,还应该积极利用课后时间,将抗击疫情中的家国情怀精神传递给学生。

(一)大力宣传抗疫英雄先进事迹

马克思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学家、著名的作家,然而他永远无法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中国的抗疫斗争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有很多大爱无私的“伟大人物”,这些“伟大人物”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抗疫英雄。一个国家的成功,离不开各个年代的英雄,他们为时代和人民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的产生,正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家国情怀。在此次抗疫斗争中,以钟南山、张伯礼和张定宇为代表的英雄人物展现了伟大担当,做出伟大贡献。高校教育部门应当组织学生学习了解抗疫英雄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心。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等信息传播平台在大学生之间也十分受欢迎,学校和社会应该通过这些平台积极传播正能量。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的思想与价值观更具有自由性和独特性,并可以对其他的同龄人产生影响。通过在大学生之间宣传抗疫英雄事迹,可以使其产生群体共鸣,在厚植其家国情怀的同时还可起到团结民心的作用。同时,家国情怀的培植还离不开情感抒发环节,要引导大学生以合理的方式表达爱国之情,既要避免非理性爱国情怀表达的纯粹情感宣泄,也要防止爱国情感的培育仅仅停留在观念的层面。[5]

(二)家庭要发挥家国情怀培养的辅助作用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成长的开始,家庭的结构、父母的修养与教育、家庭的物质基础以及家里祖辈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产生影响。在疫情期间,社会上涌现了大量“最美家庭”,他们以身作则,在疫情期间各尽其职,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他们的孩子也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学会了独立自处并开始承担家庭的责任,体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产生的的影响,这就是家国情怀的传承。父母应该积极利用到新冠疫情后居家隔离的时间,通过自身的所作所为向孩子展示家国情怀的伟大之处。

(三)高校需完善自身的教育模式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而高校作为传播知识的主体,应不负使命,通过创新教学的方式,做好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使其感受到家国情怀的伟大。

(一)做好课堂上的家国情怀培养

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阵地。高校应利用好思政课教学,通过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大学生们在了解文化的同时完成家国情怀的教育。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提高同学对课堂的兴趣,并介绍一些具有良好家国情怀的人物,让同学们与这些人物故事产生共鸣,进而使大学生树立起自己的榜样和目标。同时,高校应做好对授课老师的培训,让教师自身认识到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才会提高他们的教学热情。课堂应采取一些更具互动性的教学方式。例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讲述抗击疫情期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具有家国情怀的故事,并阐述自己从中获得的心得体会。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还可以使家国情怀更加深入人心。

(二)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活动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台,除了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知识外,还应该利用课下时间,帮助大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活动,在为大学生创造融入社会机会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学校可以组建志愿者服务平台,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大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激发其家国情怀。如组织“防疫宣传站”,在居民社区内举行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与介绍,同时帮助那些受疫情影响产生轻度心理障碍的居民进行心理调节。除此之外,还可以举行一些“关爱老人”活动,通过帮助独居老人的方式使学生更加具有家国情怀。

(三)有效利用网络宣传家国情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占据了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时间。高校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作用,通过网络向大学生宣传家国情怀,实现家国情怀线上线下教育的相融合。目前,为了使全国学生都可以接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国家成立了很多具备优秀教育资源的“云课堂”。“云课堂”云集了各个高校优秀教师和权威专家,他们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家国情怀从古至今的故事。同时,“云课堂”上还有很多有关疫情的优秀纪录片,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到抗击疫情中一线工作者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家国情怀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利用到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同时,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喜欢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信息交流平台,将家国情怀故事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方式推送出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猜你喜欢家国情怀抗疫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画”说抗疫上海人大月刊(2022年6期)2022-06-21抗疫之歌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2年1期)2022-04-26团结抗疫环球时报(2022-03-24)2022-03-24赣鄱情怀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中华诗词(2020年9期)2020-02-07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家国情怀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18年10期)2018-12-18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军营文化天地(2018年2期)2018-04-20

推荐访问:肺炎 疫情 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