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要点

时间:2023-08-17 13:40:02 来源:网友投稿

张春红 廖与可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采用多种方式 ,将思政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做到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输入与输出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与示范相结合。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程思政 ;爱国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 ,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属性 ,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理念 ,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教学载体。相比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具有间接、迂回、隐蔽的特点 ,体现出 “润物细无声 ”的价值。

《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 2020年修订 )》(以下简称 “新课标 ”)在 “教学建议 ”中指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这是语文学科对课程思政的最新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利用教材丰富的人文资源 ,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内容 ,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一、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不懈奋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 ,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 ,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例如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属于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单元选取的作品表现了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 ,承载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二)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关键。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能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激发人生的前进动力 ,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例如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为 “青春激扬 ”,教材精选表达作者热爱生活、乐观进取、精神勃发状态的一组文本 ,意在激发学生的青春热情 ,引发学生对伟大理想的追寻 ,提高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坚定其为伟大理想不断奋斗、勇毅前行的信念和信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加大了古诗文比例,必修阶段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和“文学阅读与写作 ”两类学习任务群中分别安排了 “中华文明之光 ”和“生命的诗意 ”人文主题学习单元 ;在选择性必修阶段 ,安排了四个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习 ”学习任务群单元 ,分别是“百家争鸣 ———诸子散文专题 ”“历史的现场———古代史传与史论作品专题 ”“诗的国度———古代经典诗词作品专题 ”“至情至性———古代经典散文作品专题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化经典作品 ,体味古人的丰富情感、生命思考和深邃思想 ,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增强文化自信。

(四)道德品质教育

语文课程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养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 ,提高辨别美丑、是非的能力 ,培养其责任与担当、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等品质 ,塑造良好的公民人格。如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 “劳动光荣 ”为人文主题 ,借助新闻人物无私奉献、勇于创造的劳动者精神 ,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二、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要点

高中语文教学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采用多种方式将思政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教师在解读文本主旨、分析人物形象以及写作选材立意的教学中 ,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是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除了显性教育 ,语文课程思政还可以隐性的方式进行。借助真实或拟真情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让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 ,关注、引导学生道德情感的内化,与显性的教育形成互补。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人文主题是 “青春激扬 ”,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 ,可以创设以青春价值为主题的 “校园朗读者 ”的真实情境 ,围绕核心任务 ,在学习准备、嘉宾招募、组织展演三个阶段融入关于青春的人文主题内容。学习准备阶段 ,学生朗诵单元诗歌和小说作品 ,进入个人体验情境 ,感受青春的多姿多彩 ;嘉宾招募阶段 ,学生以嘉宾身份再读诗歌和小说作品 ,感受丰富的文学意蕴与人文情感 ;组织展演阶段 ,学生进入校园生活情境 ,投入主持、嘉宾、观众、朗诵者角色 ,感受青春的价值,懂得要珍惜青春、执着奋斗 ,激发青春的热情 ,坚定青春的理想信仰 ,获得审美陶冶和情感熏陶。

隐性课程思政要注意情境创设的两个层次。第一层 ,情境要能引发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易于唤醒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生成更深入的思考。如上述 “校园朗读者 ”情境 ,学生为了参与朗诵活动 ,读出情感 ,读懂作品旨意,就必须深入与文本内容、与文本作者对话,有自己的感悟与思考。第二层 ,要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 ,即将思政内容、学习方式与学生成长、校园生活、社会发展紧密关联 ,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融入自我、提升品格。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是 “劳动光荣 ”,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 ,可以创设 “寻找校园最美劳动者 ”的真实情境 :学习准备阶段,学生进入校园生活情境 ,走访校园里的劳动者 ,包括教师、保安、食堂师傅、宿管阿姨、园丁、清洁工等 ,确定访谈对象 ;访谈拍摄阶段,学生小组分工 ,撰写访谈提纲、现场访谈录音、拟写纪录片脚本、选择拍摄场景、后期配音制作等 ;活动展示阶段 ,各小组展示拍摄成果 ,邀请纪录片主人公和影视制作专业人员参与成果评比。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与同龄人和成年人的交往中 ,学会真诚对话与交流 ,懂得尊重与欣赏 ,获得精神的陶冶 ,得到情感的熏陶。

(二)输入与输出相结合

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 ,要着力引导学生积累、理解文质兼美的文字材料 ,感受伟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深厚的家国情怀 ,从而培育优秀的道德品质 ,坚定理想信念。

除了输入型任务 ,教师还可多设计输出型任务。输出型任务强调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文化知识结构化 ,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语言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输出成果的同时 ,学生能够获得情感浸润和审美体验 ,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价值 ,端正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如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 14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的输出任务是 ———

为饱尝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先生特地从杭州经青岛赶往北平 ;心里颇不宁静的夜晚 ,朱自清先生独游清华荷塘。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因他们的书写而更令人神往。

我们生活的校园 ,或者社区、小镇、村落 ,一定也有独特而美好的风物景致 ,曾激起你心灵的涟漪 ,让你流连 ,引你思索。请你调动记忆和所有的感官 ,将它 (它们 )写下来。班委将把作品编辑成《遇见 :普定风物与人文》一书 ,印发给来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的专家。[2]

这个输出任务直接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情景交融的艺术 ,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真挚独特的情感 ,在迁移运用课内文本构思特色、绘景艺术的同时,学生获得审美趣味的熏陶 ,培养热爱家乡风物的情感和参与家乡文化生活的兴趣与责任感。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 ,社会实践型人才日益得到重视 ,这就要求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同时 ,更不能忽视其社会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思政要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活动 ,并且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语文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与同伴互助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觉接受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 ,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 ,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以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为例 ,其中一个输出任务是 :为“学校生物学科组拟制作的科普展板撰写鸟类迁徙解说词。”此学习任务可安排三课时 ,每课时设计递进式学习活动。第一课时 ,填写表格 ,理清文脉 ,理解内容 ,概括主旨 ;撰写一段 150字左右的短文 ,探讨 “科学精神 ”的内涵。第二课时 ,用三个 15字以内的短语 ,概括解说词的特征 ;从句式、人称、修辞等角度赏析语言 ,归纳解说词常用的表达技巧 ;填写表格 ,明确介绍顺序。第三课时 ,参考资源包中 “鸟类迁徙 ”科普说明文字资料 ,梳理鸟类迁徙原因、规律、路线、队形、特点等内容 ;在表達上,体现解说词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的特点 ,做到既准确严密 ,又生动形象 ;1000字左右。有系统、有规划的学习活动设计 ,促使学生通过下载并阅读资源包、观看视频、梳理表格、撰写文段、提炼关键词、朗读品析语言、阅读批注、搭建思路、限时写作、作品交流、互评升格等序列化实践活动 ,线上线下 ,跨越时空 ,自主合作 ,学会阅读与鉴赏、倾听与分享、沟通与协作 ,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价值 ,激发探索与创新精神 ,培养理性客观精神 ,同时提升对社会与现实生活的关注度 ,培育责任与担当意识。

(四)引导与示范相结合

语文学科课程思政 ,重要的不是讲解思政大道理 ,而是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与示范下 ,让学生在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 ,坚定文化自信 ,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厚植家国情怀 ,培育文化自信。教师除了课内外言行的引导 ,还可以用下水作文来进行示范 ,开辟语文学科思政的独特路径 ,提升课程思政效益。

叶圣陶先生建议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时要自己经常动动笔 ,他认为这样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步。教师文质兼美、理性与文采兼备的下水示范 ,除了能给学生写作提供借鉴参考 ,还能传递正向价值观念 ,将教师个人的家国情怀、博大胸襟与非凡气度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对真善美的理解力与感悟力。

如执教《陈情表》等文化经典 ,教师下水写作古文评点 ,传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执教《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教师下水写作写景散文《故乡的小河》,抒写对故乡风物与美好人情的热爱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激发学生对故乡、对邻里乡亲的热爱之情 ;执教 “学习之道 ”人文主题单元 ,教师下水写作《学习之道》、议论性散文《睁开双眼 ,打开双耳》、叙事散文《邂逅广图人文馆》等,以自身对阅读、对学习的执着与热爱 ,深深地感染学生。如教师能经常下水写作 ,便能了解写作的甘苦,在无形中建立起与学生沟通的渠道 ,对于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等 ,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实施的背景下,提出 “语文课程思政 ”这一话题 ,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将思政融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让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 ,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 2020年修订 )[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41.

[2]张春红 ,廖与可 .导向全面育人 :“写为中心 ”的作业设计与实施 [J].中小学教师培训 , 2022(9):27 31.

猜你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课程思政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16年30期)2016-11-24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火炬(2013年12期)2013-07-24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雕塑(1996年4期)1996-07-12

推荐访问:主要内容 要点 语文课程